位置:首页读书出版

孙子千问(身世篇)孙氏觅踪

山东孙子研究会 2023/7/1 浏览:2939

孙子千问(身世篇)

一、孙氏觅踪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姓与氏是分称的,男子称氏,妇人称氏,或因居地而称姓,等等。自周代开始,“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zuo)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通志氏族略序》)。这就是说,秦汉以降,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地望就是郡望,如赵姓为天水,崔姓为清河,李姓为陇西,孙姓为乐安等,都是各个贵族之名门大姓的“郡姓出处”。历史研究是一门科学,而姓氏研究又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寻觅孙武之贵族大姓的渊源、脉络和踪迹,关键是遵循姓氏发展的这一规律,详细的占有材料,并加以具体的分析,从中引出理论性的结论。

1.孙武的孙姓源自何处?

孙武的孙姓源自何处,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全唐文》载《唐幽州內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孙壬林)神道碑》称:“其先乐安(原文颠刻为安乐)人也,姬姓。……武仲以王字为氏焉,继位上卿良夫、林父,著于春秋。其后,孙武入吴,王阖闾将,善用兵。……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护子孙遂居齐乐安。”而宋代欧阳修、吕夏卿等人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南宋邓名世著《古今姓氏书辩证》两书俱称:孙氏出自姬姓,周代卫康叔之后有孙良夫、孙林父;又有出自妫(guī)姓,周代封国为陈,陈氏之后有陈完(奔齐国后改姓田)、田书(被齐景公赐姓孙)、孙武、孙膑等。

同为一个孙武,为什么有的书上说他是出自姬姓,有的书上说他是出自妫姓,姬、妫二姓是什么关系?对照《国语》和《史记》等史籍证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天下无二孙,出自姬姓妫姓二姓的孙氏,同根同源,均溯源于远祖黄帝。一言以蔽之,都是黄帝后裔,只不过是分支有别罢了。

《史记》之《五帝本纪》和《陈杞世家》中有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lei)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

玄嚣生峤极,峤极生高辛(即帝喾),高辛生弃(号后稷,别姓姬)、放勋(帝尧)。姬姓由此而来。

昌意生高阳(帝颛顼),高阳二子:穷蝉、称。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gǔ)叟,瞽叟生重华(帝虞舜),重华生商均(为有虞氏妫姓)。虞舜庶人时,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妠,其子因之为妫姓。妫姓由此而来。

古人祭祖和追溯渊源,有一个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国语鲁语》之《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上说:“有虞氏帝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由此可见,就姓氏源流来说,孙源于田,田源于陈,陈源于妫,妫、姬源于黄帝。实为姬、妫同根,妫、陈同脉,陈、田同族;就三代近亲而言,孙武的孙姓源自于田氏,他的祖父田书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孙书是其始祖。                       

 

2.孙武先祖陈氏是怎样一个家族?

孙武的先祖陈氏是周赐之姓,原本是妫姓的后裔。妫姓之族自虞舜之子商均封国始,经夏后之时,虞公遂之裔或失或续,直到虞阔父为周武王陶正。周武王灭商后,就封虞阔父之子妫满于陈,称胡公,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左传》昭公八年(前53)史赵曾对晋侯说过,“陈颛顼之族也……宾得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

陈胡公妫满二子:申公犀侯、相公睾羊。犀侯生孝公突,突生慎公园戎,园戎生幽公宁,宁生厘公孝,孝生武公灵,灵生二子:夷公说、平公燮。燮生文公园,园二子:桓公鲍、厉公佗。佗生敬仲完。

陈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完为避祸,出奔至齐,被齐桓公任为卿,官为工正。陈完亦由陈氏改为田氏(成为田氏的始祖),世称田敬仲完。田完的后代在齐国逐渐强大,发展为齐国的贵族大家,传至田和,终于夺取了齐国政权,由姜齐变为田齐(田氏家族统治齐国)。

田(陈)完在齐国生稚孟夷,稚孟夷生泯孟庄,泯孟庄生文子须无,须无生桓子无宇。无宇三子:开、乞、书。田书字子占,齐国大夫。公元前523年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为孙氏,食采于乐安。自此,孙氏从田氏族中析分出来,另立门户。孙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凭,字起宗;一个叫坚,字子良。凭承袭了孙氏,生孙武;坚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姓子占。

 

3.孙武之族的孙氏郡望第一大姓是怎样确立的?

郡望是指一郡之内显贵的氏族即大姓望族。其地面成为人们考证历史名人的籍贯、故里的方法之一。如《后汉书张堪传》:“堪,南阳宛人也,为郡望姓。”孙武之族在先秦有贵族而无郡姓,因为那时是诸侯列国制。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尤其是汉魏以来,先秦贵族的后裔,在郡内繁衍壮大,又熟谙诗书礼仪,社会地位和官职也很高。国家则根据士(氏)族的势力大小划分等级,立为郡姓。

东汉末年,士族(即贵族官僚集团)成为统治国家的主要代表,士族对下层豪强以及所谓微贱人的压迫进一步确立。但是,士族内部的做官权如何划分?由此创立“九品官人法”,或称“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的官位,定其门第的高低。

“九品官人法”始创于曹操。《宋书》卷94之《恩倖》中说:“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善以论人才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曹操用人“不拘微贱”,曹操“权立九品”的宗旨本来是“以论人才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可是,到了魏文帝(曹丕)即位时,于黄处元年(220年)二月采用陈群所设定的“九品官人法”,偷梁换柱,改变了曹操的初衷,以争取和依靠士族对其支持。各士族均按郡望的高低、门阀的大小来确定官位、通媾(gou)婚姻。将士族门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高级士族做大官,低等士族做小官,士族的政治地位和权利在“九品官人法”中得到贯彻,以利于曹魏政权的巩固。

南北朝又把氏族郡姓权势分为甲、乙、丙、丁四级。三世三公的叫膏梁,有令仆的叫华腴(yu),尚书、领、护以上的为甲姓;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散骑常侍、大中大夫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按此士人等级的高下,立为郡姓。加上高级士族的“荫亲制”,让士族所拥有的贵族地位更加巩固。士族的“荫亲属”,多的可以到九族,少的也有三世。

孙武之族自从其祖父田书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春秋末期),到后世子孙孙膑马陵之战后,“护子孙遂居乐安”(战国中期)。历经秦汉,一脉相承,至东汉质帝元年始置、魏晋南北朝时期时省时续的青州乐安郡(治所在千乘县即今广饶县,隋废入北海郡)生息繁衍的孙武之族裔中,孙炎、孙邕、孙旂等,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名人,地位非常显达。

孙炎,字叔然,汉魏际著名的经学家。《三国志魏》之《王朗(子王肃)传》中说:“时乐安孙叔然,授学郑玄之门,人称东洲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王)肃集《圣证论》以讥短(郑)玄,叔然驳而释之。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诸注,又著书十余篇。”

孙邕(yōng)是魏吏部尚书,被封为关内侯。清代考据家孙星衍对在新泰县出土的晋代《孙夫人碑》进行过考证,撰写了《魏吏部尚书孙邕传》一文。文中标示,《论语集解疏》云“孙邕(孙夫人的父亲),字宗儒,青州乐安人”。《孙夫人碑》云:“其先与齐同姓”(即孙氏出于田齐之族姓),出自田完四世孙无宇,生子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书子凭,生吴将军武,武生明,明生膑,《史记》有传。自膑至邕,无世数可纪。孙星衍在此第一次把春秋末期“食采于乐安”的赐姓孙氏与魏晋际世居青州乐安郡的孙武后裔,在“其先与齐同姓”,出自田完五世孙田书的基础上,将孙氏世系家族和乐安郡地望统一起来。

孙旂(qi),字伯旗,乐安人,《晋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广饶旧志中对其人其事均有记载。孙旂的身份和地位更为特别和显赫,他的外孙女羊献荣(泰山郡羊玄之之女)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因之,孙旂累迁黄门侍郎,出任荆州和兖州刺史,再迁平南将军,赐爵开国君侯,并推为车骑将军。毫无疑问,孙武后裔孙旂的贵族地位在晋代也达到了最高峰。由是,孙武之族的门阀和郡望被确立为青州乐安郡甲级第一等大姓,是一般贵族望尘莫及的。

孙武之族郡望的确立,对后世影响颇大。就连外徙的孙氏后裔封爵命士,都以族出乐安郡望而荣光。如大魏正光五年(524年)兰仓令《孙辽浮屠铭记》中刻记:“君姓孙,名辽,定州人也。绵绪太原,分流乐安。爵士有因,遂居钜鹿焉。”可知此墓主是宗太原、祖乐安的孙武后裔。他是孙武第十三代裔孙汉代孙会宗的曾孙孙福为太原太守(因官从乐安徙居太原),遇到赤眉之难后,又在北魏定居定州(即钜鹿郡,永安中郡分为二:一属殷州,一属定州)的一支。《隋书经籍志》云:“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虽然青州乐安郡在隋代废入北海郡,孙氏族有所衰弱。但是,唐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于是,贞观八年(634年)令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四人撰成《氏族志》,诏颁天下。将《氏族志》仍然分为“九等”,重申青州乐安郡为孙氏“郡姓出处”和第一等大姓的地位。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千乘》中沿用其说。   

                           

4.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孙武这个人?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孙武这一著名历史人物,不仅《史记》中对其史迹有记载(见《孙子吴起列传》、《吴太伯世家》、《伍子胥列传》),而且在先秦史籍如《尉缭子制谈篇》中早已说过:“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西汉刘向《新序》则注曰:“孙武以三万破楚二十万,楚无法,故也。”《韩非子》里也说:“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在孙膑和吴起的著作中,更是不乏应用《孙子兵法》之处。可见,孙武及其兵法,在战国时期已经广为人知。

秦汉以来,凡谈兵论战者,又多以孙武之言为圭臬(guī nie)。汉代司马迁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韩信、李左车等著名军事家在指挥战争中也都灵活地运用《孙子兵法》。东汉班固著《汉书艺文志》记载着《吴孙子》(即孙武的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直到唐宋时期,历史上对孙武其人其书的存在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无疑义。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不仅亲自为《孙子》十三篇作注,还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宋代,不但把《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要求军职人员必读,而且又有《十一家注孙子》一书刊行于世。

只是到了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代表叶适,才第一次对孙武及其兵法提出了否定,认为《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期的山林处士所作,为后人怀疑孙武的存在埋下了伏笔。《孙子参同小引》中则直接声称:“孙武本无是人。”

之后,有反对叶适等人之说的,如明代李贽就赞扬孙武为兵圣,称:“孙子所以为至圣至神,天下万世无以复加者也。”清代孙星衍不仅为宋本《孙子十家会注》(《孙子十一家注》的另一个版本)作序,称赞孙武为兵师,并言明:“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又在其为本家族撰写的《阳湖孙氏谱记序》中称:“吾族郡望乐安。……当从旧说,推本孙书而表始孙武。……自武至星衍为七十五世。……或青州(乐安所在之州)、徽州(阳湖所在之州)两处族谱有可稽合。”

也有迎合叶适等人之说的,认为《孙子兵法》不是孙武写的,而是战国时期孙膑写的,或者孙武、孙膑同为一人,同写一部兵法。持此种观点的人的理由是:(1)先秦史籍《春秋左传》中没有孙武;(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两孙子”,“世传其兵法”却只有一部,所以认为孙武、孙膑为同一个人。

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了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孙武、孙膑在历史上各有其人。《汉书》中对“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和“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的记载是正确的。

近人又有因为在《春秋左传》中找不到孙武,就移花接木把田武子开、田开疆、陈武子(字子强)等人穿凿成孙武,变相地否定孙武及其《孙子兵法》的存在。

孙武是田武子开吗?《史记》中是将“孙武”和“田武子开”分开写的,一个在《孙子吴起列传》中,一个在《田敬仲完世家》中。若是同一个人的话,司马迁为何不把他二人写为同一个名字呢?田武子开是姓田名开谥号武子。“开”的名字和事迹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之《景公成柏寝台而师开言室夕》中介绍说:“景公新成柏寝之室(原注:《括地志》柏寝台在青州千乘县东北三十里),使师开鼓琴(原注:乐师,名开)。师开左扶宫,右弹商,曰室夕。”可知,田开是齐景公执政时期齐国有名的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晏婴等登柏寝台奏乐。显然,他不是孙武。

孙武是田开疆吗?田开疆是个鲁莽无礼和爱吹大话的“勇士”。不仅对齐相晏婴无礼,而且吹嘘自己仗着一件兵器就能退却敌之三军,使他们不敢再来,这不是在吹牛吗?何况田开疆早已被晏婴用“二桃杀三士”之计,迫使田开疆自刎了。他根本没有去过吴国,在临淄至今存其“三士冢”,诸葛亮还为其作过《梁父吟》。

孙武是陈武子(子强)吗?陈武子(子强)在齐鲁吹鼻之战中,被冉竖射着手,弓箭掉到地,便破口大骂,也是个“失弓而骂”缺乏理智的粗鲁人物。《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所记的陈武子(子强)和《晏子春秋》所记的田武子开、田开疆等三人的形象,均不是《史记》中所描述的,孙武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兵法战略家的形象。何况田武子开、陈武子强的“武子”是谥号,而孙武的“武”是名字,孙子或孙武子是后人对他的敬称,二者的概念截然不同。

由此可见,孙武就是孙武,他的姓氏从田氏族中分离门户后,就不能再称他姓田或姓陈了。向吴王阖闾晋献兵法的是齐人孙武,而不是田武子开、田开疆和陈武子强。其《孙子兵法》也不能叫“田子兵法”或“陈子兵法”。若以偷换概念,去替代或否定孙武,是不妥的。人们更不能因在《春秋左传》中找不到孙武之名,就认为历史上没有其人。试想,范蠡(lǐ)、计然、伯乐、百里奚等春秋时期的名人,《春秋左传》中不是也没有其名吗?他们与孙武一样,历史上都确有其人。         

 

5.孙武的祖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孙武的祖上自田完奔齐定居开始,传至孙武已有7代。孙田同族,智圆行方,名人辈出,文彰武壮。其中田完、田文子须无、田桓子无宇、田武子开、田厘子乞、孙书和司马田穰苴(rang jū)等,都是其名人。

其一,田完本是陈国厉公佗之子,他在陈国时与太子御寇关系密切。陈宣公杵臼欲立其宠姬之子颖,遂杀死了太子御寇。陈完恐怕其祸连带自己,于公元前672年(陈宣公二十一年、齐桓公十四年)毅然奔齐。齐桓公欲使他为卿,陈完推辞说:“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齐桓公就让他做了“工正”(搞修筑的能工巧匠之长)。陈完曾经占卜云:有妫之后,将育于姜(即齐国姜姓),五世其昌,于正卿八世之后。由此,陈完改为田氏,决意不回陈国,在齐国定居发展其家业。可见,田完是一个思想敏锐而有卓识远见的人。田完死后,被谥号为“敬仲”。《史记》中有《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其事。田完成为齐国田氏族的始祖和孙氏族的先世。

其二,田须无谥号文子,是田完的曾孙,即孙武的远祖,事齐庄公。齐庄公三年(前551年),田须无为齐国大夫,在辅政中初露锋芒。晋国大夫栾盈作乱,先奔楚,后从楚奔齐。齐庄公欲纳之,晏婴和田须无谏劝齐庄公,不听。须无说:“君子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弃也,弗能久矣。”栾盈在齐,晏婴也说:“祸将作矣,齐将伐晋,不可以不惧。”翌年秋,齐侯先伐卫,自卫又伐晋。崔武子和田文子须无经历了伐晋之战。前549年,齐侯因伐晋后而感到惧怕,欲见楚子。须无说:“齐将有寇,吾闻之,兵不戢,必取其族。”使须无之子田无宇到楚国求师援助。

田文子须无对《易经》亦深有研究。以“繇(yao)辞”对崔武子欲占齐棠公之遗孀说“不”。

公元前546年,田文子须无及诸侯大夫会盟于宋。须无说:“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焉能用之?”齐人许之。告于秦,秦亦许之。皆告于小国,为会于宋。

545年,齐国庆封骄横,齐国大族栾氏、高氏及大夫田须无、鲍国等遂之。此时,庆封田于莱,田无宇从。田须无发现庆封借田猎作祸,先安排“可慎守也”。后使人召其子无宇,说:“无宇之母疾病,请归。”庆封见事发,先奔鲁,后奔吴。

其三,田无宇,谥号桓子,齐国大夫,田须无之子,孙武的曾祖父。他身体强壮,力气很大,受到齐庄公宠爱。齐景公时,田无宇在族系发展中,采取先“经”后“政”,为田氏族日益强盛奠定了基础。公元前532年(齐景公十六年),齐公族栾施(子旗)、高强(子良)恶田桓子(无宇)、鲍国(文子),欲去之。桓子遂会文子伐栾、高二族,败之于稷门(齐都西门)、鹿门(东南门)。栾、高二氏奔鲁。田无宇便召子山、子周、子城、子公、公孙捷(诸子皆为栾、高所逐)归,或还其邑,或益其禄。齐国的贫弱寡者,田无宇均与于粟、帛。齐相晏婴因田桓子无宇“纳政于邑”,以免于栾、高之难。

田无宇对贫民以大斗贷,以小斗收,而齐民众多归于田氏。田无宇又尽致诸公之义,请老(退休)于莒(齐邑)。齐桓公与桓子莒之旁邑,桓子辞。穆孟姬为他请高唐,田氏始大。

其四,田开,谥号武子,乐师,田无宇之长子,孙武的伯祖父。他对古典音乐颇有研究,一生主要活动于柏寝台。为齐景公、晏婴登柏寝台祭祀大海、共商国是、会盟诸侯等活动进行奏乐。

柏寝台为齐桓公十年(前676年)所修建,位置在千乘县(即今广饶县)东北三十里,近济水。齐景公执政时,又重加修葺(qi),焕然一新。《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之《景公成柏寝台而师开言室夕》载:“景公新成柏寝之室(原注:《括地志》柏寝台在青州千乘县东北三十里),使师开鼓琴(原注:乐师,名开)。师开左扶宫,右弹商,曰室夕(正室坐西向东)。公曰:‘何以知之。’师开对曰:‘东方之声薄(低),西方之声杨(高)。’”乐师田开用伯牙的“高山流水”作比喻,用音律的高低来为“室夕”辩解,虽然牵强,但也可以看出田开的琴艺是“积学”而成的,确有伯牙之风。而晏婴则从另一角度解释说:“今之夕者,周之建国,国之西方,以尊周也。”意思是齐为侯国,在东方,建“室夕”就是要面向西方(周天子)祀拜,以尊周天子之制。

其五,田乞,谥号厘子,齐大夫,田无宇之次子,孙武的二伯祖。他重修其父之政,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粟于民以大斗,行阴德,强民心,更为齐国民众所敬仰。同时,齐景公也有所恐惧。民思田氏,齐国之政恐归田氏矣!田厘子乞曾参加过“救范氏”、“围五鹿”和“庄”等多次战役,田氏宗族益强。田乞有9个儿子:田(陈)瓘(guan)(字子玉)、成子恒(常)、昭子庄、简子齿、宣子来、穆子安、廪(lǐn)丘子意兹、芒子盈、惠子得等。其中田恒最为显达,为齐平公相,他有70多个儿子,其子襄子盘相齐宣公。这时,原来的姜齐国柄已掌握在田氏手中,政治上已为田齐所替代。

其六,孙书,字子占,齐国大夫,孙武的祖父。他本姓陈(田)氏,《世本》称陈书为陈(田)无宇之子。公元前523年(齐景公二十五年),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大夫带兵打仗即为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逃往纪鄣。又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在纪鄣为其纺织布帛,以度残生。孙书作战“以奇制胜”,就让这些妇女为内应,协助拔城。

孙书率师至城下。到了夜间,纪鄣城内的“寡妇”们,联手把所纺织的布帛拧接成布绳,偷偷地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齐师有60个兵士登上了纪鄣城,垂放的布帛绳就用完了。这时,城下的齐师喧声震天,城上的人也嚷成一片。莒共公庚舆更加害怕,急忙启开城西门逃匿。齐师占据了纪鄣城。

孙书伐莒取得胜利,班师回齐后,齐景公就赐其姓为孙氏,食采于乐安。《唐故滑州白马县令乐安孙府君(孙起)墓志铭》亦云:“自齐大夫始受邑于乐安。”《礼记礼运》中说,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武的父亲叫孙凭,也是齐卿。孙书本是田氏氏族,为何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人们从以上田氏之族的名人发展中可以看出,田氏族在齐国日益强大,直接危及姜齐政权。齐景公早有心计:一是对伐莒有功必须给予奖励,二是如何才能使田氏族势力分化。所以,在田书伐莒后,既因功赐其姓孙,又单独封给食采地,使孙氏从田氏中分出,另立门户,达到其“一举两得”的目地。

其七,司马田穰苴(rang jū),田完之苗裔,孙武的先辈“荫亲属”(在九族之内)。齐景公时,晋伐阿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推荐田穰苴,称他“虽是田氏庶孽,但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景公召见田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任命为将军。可说是布衣将军,临危受命。

田穰苴治兵有方,纪律严明,身先士卒,爱兵如子。他与士兵同甘苦,不搞特殊。军队士气旺盛,训练有素。燕、晋之兵望而生畏,退出所侵之地。田穰苴被尊为齐国的大司马,并有《司马兵法》传世。

公元前522年,齐景公夜间饮酒行乐,先到晏婴家,晏子说:“不敢与焉。”又移于司马穰苴家,穰苴甲胄操戟,立于门问道:“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齐景公说:“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田穰苴辞道:“臣不敢与焉。”最后移于梁丘据家,梁丘据左操瑟,右挚芋,行歌而出。齐景公高兴地说:“乐哉,今夕吾饮也。”由此可见司马穰苴精诚报国之心。自此,田氏族日益尊于齐。

之后,对田氏族有矛盾的鲍氏、高氏、国氏心怀叵测,极力向齐景公讃言以诬害田氏。齐景公昏庸无道,偏听偏信,对田氏的强大极不放心,便黜退了田穰苴的司马之职,田穰苴因之发疾而死。此次田、鲍等四族之乱,对田氏打击很大。田乞(孙武的二伯祖)、田豹等由此更加怨恨鲍、高、国三族。孙武因此四族之乱,也毅然携带所著的兵法奔往吴国。  

                 

6.孙武的家世为什么直到唐代才公之于世?

其实,孙武的家世早在汉魏晋三代就已经传布于世了。否则,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写《孙子吴起列传》时,怎么会知道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呢?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在《孙坚传》中也知道孙坚“盖孙武之后也”,晋代《孙夫人碑》中也知道“其先与齐同姓”。所以说,孙武的家世不是在唐代才公之于世的。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很重视谱牒的撰修。先秦时期,帝王将相各大家族都撰有《世本》。汉晋以来,随着郡姓族望的确立,各个士大夫之家也都修家谱。史官撰写史书或撰墓碑铭文,均离不开参考各个姓氏族人的家谱,只不过根据书写内容的繁简和体例不同有所取舍而已。

晋朝,惠帝司马衷生性懦弱,皇权衰微。各个亲王纷纷拥兵自恃,划地为疆,为争夺朝廷掌控权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混战。从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与孙秀阴谋篡位开始,先后有八位亲王走马灯似的执掌朝纲,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八王之乱”。

在动乱的环境下,孙武家世在晋代达到顶峰的家族地位被动摇了。孙旂的外孙女、惠帝皇后羊献容曾四次被废黜。孙旂的子侄孙弼、孙髦(mao)、孙辅、孙琰(均为将军,赐爵开国君侯)又因与孙秀合族,夜间从孙秀开神武门,下观阅器杖和“受署伪朝”等过差之事,孙旂制之不可,招来一场家祸。齐王司马冏(jiōng)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和孙秀。凡百官为赵王所用者,或黜或杀,皆遭不幸。司马冏斩诛了孙旂并“夷三族”。

自此,孙武家世大族的门阀地位由兴变衰,孙炎、孙历(孙旂的父亲)、孙邕等嫡族后裔全部遭遇灭族之灾。有的被杀;有的怕受株连,纷纷避徙它地;有的婉转地改称郡望,不敢再提自己是青州乐安人。孙炎(孙旂的伯父)的曾孙孙顗(yǐ),避地河朔,由青州乐安徙居武邑武遂。孙顗的侄儿孙烈徙居昌黎。就连族人孙邕之女孙夫人死后立碑时,也不敢提她是青州乐安郡人,而是婉转地称为“济南(青州乐安在济水之南)人”。

晋朝之后,历经东晋、南北朝和隋代,国家战争频仍,孙武家世的裔族属离乱,他们所修的宗谱,有的毁于兵灾,有的散落他乡,几代相传,时失时续,难以系统完整。但孙氏的郡姓出处即青州乐安郡为其郡望,则沿袭下来了。如大魏正光五年《孙辽浮图铭记》就称“分流乐安”。

直到唐代初年,国家稳定。时逢太宗盛世,科考制度发展,修谱之风日甚。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的理念,令颁《贞观氏族志》,重申和展现了各个族姓的郡望。唐朝孙氏族人撰《墓志铭》,多以其先乐安为荣。唐太宗诏令高士廉、韦挺等人普责天下谱牒,检正真伪。这样他们就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同族家谱收集起来,藏存在唐朝的史馆内,为后人编写《宰相世系表》提供了素材。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之《唐前期的政治概况用人氏族》中,对《氏族志》的有关知识阐述甚祥,称:“氏族门第大抵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既成以后,高门大姓在社会上保有一种特殊的威望。”继而又将其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相联系,称:“《新唐书》特别《宰相世系表》,足见唐朝还是很重视门望。”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宋代欧阳修、吕夏卿等人依据唐代各位宰相的“家法”即谱牒编成的。孙武的家世在唐代较为详细和系统地公之于世,主要是因为唐代有两位姓孙的宰相:一位是清河人孙处约,字茂道,本千乘人(其子孙俊封爵为乐安子),相高宗李治(公元650——683年在位);一位是武邑人孙偓,字龙光,封爵为乐安县侯(其兄孙储被封为乐安郡侯),相昭宗李晔(公元889——904年在位)。二位宰相都是犹负世望门阀的乐安孙氏遗族士人。欧阳修、吕夏卿对其二位宰相的谱牒整合统一后,撰成《宰相世系表》孙氏条。在记述孙姓宰相的姓氏渊源和世系远祖时,言明二位宰相为同族,皆源之于孙武的家世。

孙武家世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公之于世,这是欧阳修、吕夏卿等人的一项创举。《宋史》之《吕夏卿传》中称赞吕夏卿“学长于史,贯穿唐事。……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元代周密作《齐东野语》也称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欧阳著族谱,号为精密。” 

                         (赵金炎)

©2024 版权所有 兵道网|山东孙子研究会
邮箱:sunziyanjiuhui@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38号 电话:0531-82660052
鲁ICP备16031144号
首页 TOP 研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