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书出版

孙子千问(身世篇)齐人来历

山东孙子研究会 2023/7/1 浏览:1978


孙子千问(身世篇) 

二、齐人来历

   《孙子兵法》一书,流传千载,广为人知。但是,其书作者孙武“何许人也”,有的书中对其表述的并不准确。古人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因此,在对《孙子兵法》进行学习、研究的同时,对孙武的世家、里籍等史学方面的问题也进行探析,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争雄,列国林立。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各国战事连年不断,或处于其他某种原因,贵族子弟从故国外徙到另一国去谋生谋事的事件时有发生。孙武本是齐国人。他的祖父孙书因功赐姓,食采乐安。齐国乐安既为孙武的桑梓家园。他的后世子孙、战国时期的孙膑又生于齐国的阿、鄄之间。孙武是因族乱而奔吴为客卿将军的。然而,《吴越春秋》和《元和姓纂》等书中却称他是“吴国人”。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时还称孙膑是“楚人”。《东周列国志》上则出现一方面称“姓孙名武,吴人也”(第七十五回),而另一方面又称“膑祖孙武子为吴王大将,后来仍旧归齐”(第八十八回)等等莫衷一是的文字。所以,纠偏订讹,正本清源,还原历史,不无裨益。

 

7.《史记》称孙武“齐人也”,“齐人”是指哪里人?

司马迁在《史记》之《孙子吴起列传》中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和“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曾子,事鲁君。”司马迁在此处使用的是将“齐”与“吴”、“卫”与“鲁”之诸侯国之名“对称”(即对应关系)的写作方法,以彰显其某一国籍的人到另一国去活动或创建业绩。

此类事例在《史记》中多有之。如在其《鲁仲连邹阳列传》中也称:“鲁仲连,齐人也。好奇伟婌倘之划策,而不肯仕官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和《蒙恬列传》中又称:“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等。这里所称的“齐人”,都是指先秦时期的齐国人。至于他们各自是齐国的具体什么地方人,在此无须细表。犹如今天我们山东省籍在外省工作的人,言称“老家是山东”一样,至于是山东境内的哪个具体地方的人,也不需要向他人作进一步的详细交代。

孙武“齐人”,是个比较大的历史地理概念。他是齐国的具体什么地方人?有的人认为,临淄是齐国的国都,孙武的祖上又在齐国当过大夫,孙武是临淄人。乍听起来,这话说得不无道理。但是,仔细地分析起来,此理就讲不通了。今人若是把“齐人”说成是“临淄人”,就好像把今天的“山东人”说成“济南人”一样,值得人们深思。

况且《史记》中凡是临淄人者,司马迁都直接书写为临淄人。如《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临淄人朱邑”“临淄元里公乘阳庆”“临淄汜里女子薄吾”“临淄召里唐安”等。可见,司马迁称“孙子武者,齐人也”,绝非指孙武是齐国的临淄人,明矣。

人们若从孙武的祖上仕官任职的地方来确认其桑梓之地,也很牵强。比如齐国晏婴,曾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为相。他的父亲晏弱也曾任齐国大夫;他的儿子晏圆又是在齐都临淄生长的。晏家三世一起在临淄居住有年。但晏婴的桑梓之地却是莱之夷维(见《史记管晏列传》),而不是临淄。孙武的贵族家世于其相类,故不再赘述。

另外,人们若是按中国的传统做法,从姓氏上去考察孙武氏族的郡望,孙氏的“郡望出处”是青州乐安郡,而不是临淄郡。唐太宗贞观八年令颁的《氏族志》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史、宁、左”三姓才是“临淄郡”的“郡望出处”。

那么,孙武的桑梓之地到底在齐国的什么地方,怎么去查找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两书俱载:孙武的祖父“田书,字子占,齐国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唐故滑州白马县令乐安孙府君(孙起)墓志铭》也记载:“自齐大夫书始受邑乐安。”《礼记礼运》中又有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史记乐毅列传》还有先秦史上的例证:“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乐毅族上的封地——灵寿,则成为乐毅的桑梓之地。

8.《吴越春秋》和《元和姓纂》中为什么称孙武为“吴国人”?

《吴越春秋》卷第四《阖闾内传》称:“孙子者,名武,吴国人,善为兵法。”《元和姓纂》孙姓条目下也称:“吴有孙武、孙膑。”这与《史记》所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是截然不同的。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说法呢?大家知道,《吴越春秋》是东汉时期赵晔著的,原本为十二卷。现在所传的《吴越春秋》已不是赵氏的原著了。《隋书》说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皇甫遵撰《吴越春秋》十卷。但不管怎么样,《吴越春秋》成书的时间晚于《史记》,则是毫无疑问的。《元和姓繤》是唐人林宝著的,其时间就更晚了。而在他们的著作中出现“孙武为吴国人”,其原因只有一条:误解了《汉书》中“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和“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的文字,把吴王客将孙武误认为吴国人孙武。

比《吴越春秋》作者赵晔略早一些的班固撰著《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的作者,是由齐奔吴为吴将的孙武;“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的作者,是齐国的孙膑。孙武奔吴后,向吴王阖闾晋献了兵法十三篇,被吴王任命为吴国的客卿将军。1972年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见吴王》中,记有孙子曰“外臣不敢对”等语,证实了孙武是吴王的客卿将军。他曾多次与吴王论兵论政,讲解军事理论,并以宫女演习兵法等。后人把孙武的这些活动内容记录下来,连同见吴王时的兵法十三篇,合在一起共计“八十二篇,图九卷”。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军师,参加过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也留有“八十九篇,图四卷”的军事著作。对孙武、孙膑二人,世人都称为“孙子”,而且都有兵法传世。班固在著《汉书》的时候,为避免出自一家的“两个孙子”相混淆,便在吴将孙子(孙武)的姓氏前面加上“吴”字;在齐师孙子(孙膑)的姓氏前面加上“齐”字。并在其《古今人表》中突出地单列为“吴孙武”,以区别其他名人。

显然,赵晔对《汉书》所记,没有细审。加上其出于文学创作上的考虑,才在《吴越春秋》这部“史料加文学”的著作中出现了“孙武是吴人”的记载。至于《元和姓繤(zuǎn)》一书,较《吴越春秋》而言,乃属后世人的作品,亦难免出现以讹传讹之处。宋代洪迈撰《容斋随笔》之四笔卷第九《姓源韵谱》早已指出:“《元和姓繤》诞妄最多。”          

 

9.孙武“故里之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上直到清代甚至延伸到抗日战争(1937年)之前,人们对孙武故里问题没有争论。对宋代欧阳修、吕夏卿等人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两书,虽然有褒有贬,但对其所记“孙氏条”之孙武的祖父“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评论。

如《宋史》卷331之《吕夏卿传》称赞吕夏卿是“学长于史,贯穿唐事。……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元代周密撰《齐东野语》卷11称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欧阳著族谱,号为精密。”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卷69亦称:“今平心观之……《新唐书》最佳者:志、表”。南宋胡松年对《古今姓氏书辩证》也作了充分肯定:“其学有渊源,多所按据。自《五经》《子》《史》以及《风俗通》《百家谱》《姓繤》诸书,凡有所长,尽用其说。是其书内云,皆可依据也。”然而,也有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提出批评的。如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卷第一之《唐书世系表》中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诸)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内沈氏者最可笑。”他在此只指出沈氏的错误,而对其他方面并未涉及。

清代大学者、山东布政使孙星衍则通过考证在泰山出土的晋代《孙夫人碑》,撰写了《魏礼部尚书孙邕传》。孙邕是孙夫人的父亲,青州乐安人。孙星衍称:《孙夫人碑》云“其先与齐同姓”,出自田完五世孙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在此基础上,孙星衍首次把世居魏晋时期青州乐安郡望的孙武后裔与先秦时期被赐姓孙氏、食采乐安的孙武先祖之所居地面和郡望统一起来。在为其本家族撰写的《阳湖孙氏谱记序》中称:“吾族郡望乐安。……当从旧说,推本孙书,而表始孙武。自武以下四十世,《唐宰相世系表》有其世次。吾家族谱显自濠州忠泯燕山侯兴祖。……自武至星衍为七十五世。……或青州、徽州两处族谱有可稽合。”进而又把青州乐安郡和徽州阳湖(今江苏武进)的孙氏宗族之源流理顺起来。

之后,孙星衍为《孙子十家注》写了一篇《孙子兵法序》云:“孙子,盖陈(田)书之后。陈书,见《春秋传》,称孙书。《姓氏书》以为景公赐姓,言非无本。又泰山新出《孙夫人碑》亦云‘与齐同姓’,史迁未及深考。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人们对孙星衍的关于孙武是齐国乐安即青州乐安的表述也向无疑义。

民国七年(1918年)纂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四年(1935年)《续修广饶县志》之《人物志》中有段文字相同的记载:“孙子,各书谓武,齐人而田氏族属。祖书,以功赐姓,食采乐安。此地以乐安名而见于载籍之最古者,事尤前于汉之以乐安名国、名郡,则元(古同原)之用以名今县所属,或亦有因。推是,则武或邑人”。这则史料与孙星衍的考论如出一辙,是孙武故里“广饶说”的最早的记载。

1938年,国民党国防部李浴日先生撰、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一书之前言,在引用了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中的“孙子,盖陈书之后。陈书,见《春秋传》,称孙书。《姓氏书》以为景公赐姓,言非无本。又泰山新出《孙夫人碑》亦云‘与齐同姓’,史迁未及深考。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接着称:“孙子是从唐代之乐安郡、清代之山东省武定府、今之惠民县附近奔吴为将,是可信的”。这是孙武故里“惠民说”的最早的记载。

由此,引起了后人对孙子故里的争论。争论的重点紧紧围绕孙武世族所居的郡望即郡姓出处,是在东汉末至隋代前的青州乐安郡(其治所在千乘县即今广饶县),还是在唐代的冀州乐安郡(从冀州下辖的沧州中,析分出一个棣州,于唐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由棣州改名叫乐安郡,其治所在厌次县即今惠民县)这一历史课题开始的。

 

10.古籍中关于孙武故里有哪些主要说法?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故里问题,是一维性的,不存在多维性。对于历史人物尤其是先秦人物,由于距今时间长,历史上的记载又不一致,难免给今人考证其故里问题带来一定的困难,或众说纷纭。但是,它的一维性,又决定了不可能是“众说并存”。在学术上,大家可以从多方面发表意见或看法,但是,通过百家争鸣,去伪存真,最终结论只有一个。古籍中关于孙武故里有两个方面的说法:一个是诸侯国的“国籍”,一个是食采地。孙武出生于贵族之家、将卿之后。他的先祖陈完由陈国奔齐国后,非为齐国的“客卿”,而是在齐国定居下来,改姓田氏。到孙武已有七世。所以,《史记》称:“孙子武者,齐人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田完的后裔在齐国繁衍壮大,封地多处,如莱、高唐、廪丘等。但这些封邑都不能称孙武故里。因为孙氏从田氏族中析分出来,有孙氏自己的封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孙姓条中称:孙武的祖父“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唐故滑州白马县令孙府君(孙起)墓志铭》也称“自齐大夫(孙)书始受邑于乐安”。孙氏的封采邑在齐国乐安。“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所以,孙武的祖父的封食地才是孙武故里。也就是说孙武在族系与姓氏溯源上可以和田氏“接轨”,“其先与齐(即田齐)同姓”。但与田氏的食采地要分别开来。孙氏自己封邑的桑梓家园,才是孙武故里。孙武奔吴,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军,是“客卿将军”。“客卿”就是任命别国人士在本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有功不封爵,至死亦为客卿。孙武是吴将但不是吴国人。所以,孙武死后,《越绝书》记曰:“吴县巫门外大冢,吴王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                        

 

11故里之争反映了什么问题

孙武以其著作《孙子兵法》而名扬天下。

这次对孙武故里问题的学术争鸣,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是历史上不多见的。既有老将军、老学者、老专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专家”;既有全国知名的国办大学、军事科研单位,也有地方史志单位;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孙武故里之争,属于历史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个学术问题。主要是围绕着孙武的祖父孙书“食采乐安”的地望在今何处的问题展开的。当然,也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说法。在学术上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求真务实,对科学、对学术和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乃是一种促进。实践证明,孙子故里的争鸣推动了国内外对孙子及其兵学思想的研究。各地的孙子研究机构或团体,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为进一步弘扬中国历史优秀文化,促进山东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不无裨益。

                                            (赵金炎) 

©2024 版权所有 兵道网|山东孙子研究会
邮箱:sunziyanjiuhui@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38号 电话:0531-82660052
鲁ICP备16031144号
首页 TOP 研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