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千问(身世篇)终老何处
山东孙子研究会 2023/7/2 浏览:1605
孙子千问(身世篇)
八、终老何处
孙武虽然出生在齐国,是齐国人,但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和活动是在吴国度过的。吴国是他建功立业之地、功成名就之地、显名诸侯之地。在今天苏州市区和吴县地面上有许多与孙武有关的遗址胜迹,大多是吴地人为纪念孙武这位伟大的军事家而建。其中与孙武晚年有关的遗址,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武在吴地生活的时间较长,甚至是终老吴地。这些历史遗址有的依稀可寻,有的仅见于历史典籍,有的已经修复,有的仍保持原貌。
归隐后的孙武是否一直生活在吴国?有没有回到过他的故乡齐国?江苏太湖之滨的孙武墓是真的吗?孙武终老吴地的说法有根据吗?由于没有明确的史籍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只言片语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推测,去解开笼罩在孙武身上的这些谜团。
61.孙武晚年是否回过齐国?
“叶落归根”是中国人固有的思乡情结。那么,归隐后的孙武是否回到过他的故乡齐国呢?由于没有明确的史籍记载,我们也只能从古人的只言片语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推测。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了竹简书《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两部兵书同时在山东临沂现身,是偶然现象还是历史的必然?
孙膑,孙武的后世子孙。此可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后百余岁有孙膑,孙膑亦孙武后世子孙也。”孙膑与孙武一样,也为后人留下一部兵书,叫《孙膑兵法》。《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相比,在“战胜而强立”“必攻不守”和任势、造势方面都有所发展,但主要思想明显是来源于《孙子兵法》。没有史籍显示,孙膑的军事思想来源于家传。倒是孙膑学师于鬼谷子,是有历史记载的。同样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庞涓俱学鬼谷子”。那么,鬼谷子的《孙子兵法》知识又是从何而来呢?于是,便有了流传于山东淄博一带关于孙武回到齐国著书收徒,传兵法十三篇与鬼谷子,鬼谷子又将兵法十三篇传授给孙膑的民间传说。
另外,《史记》中讲田单,成段引入孙武的原话,说明田单也是得《孙子兵法》真传的。秦汉以后,在孙武的故乡山东这片土地上,还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如南北朝时期的檀道济、抗倭名将戚继光等,都是深谙《孙子兵法》并得其精髓。《孙子兵法》对山东军事史影响之巨,说明了《孙子兵法》根植齐鲁大地并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62、孙武终老吴地的说法有道理吗?
孙武终老吴地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苏州有大量的孙武的历史遗迹和散落于历史典籍中有关孙武墓的记载。孙武一生大部分时间和活动是在吴国。吴国是孙武建功立业之地、功成名就之地、显名诸侯之地。在今天苏州市区和吴县地面上有许多与孙武有关的遗址胜迹,大多是吴地人为纪念孙武这位伟大的军事家而建。其中与孙武晚年有关的遗址,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武在吴地的时间较长,甚至是终老吴地。如,孙武墓就可窥豹一斑。据《越绝书》记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越绝书》成书于公元50年的东汉时期,距孙武生活的年代仅过去500余年。另外,三国时刘劭纂修的《皇览》,南朝时的《郡国志》,唐代陆广微《吴地志》,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元代高基《平江纪事》,明曹学俭《天下名胜志》,清乾隆《大清一统志》,清嘉庆虎丘新建《吴将孙子祠堂碑记》,以及民国和建国后编纂的《吴县志》等地方志也都有关于孙武墓情况的记载。虽然真正的孙武墓现在无处觅寻,但从上述史籍可以推测,孙武终老吴地、葬于吴地是有一定道理的。
63.孙武隐居期间修改过自己的兵学著作吗?
孙武隐退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恐怕就是对其兵法十三篇进行系统的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公元前512年,孙武觐见吴王阖闾时进献的十三篇是什么样子?由于没有考古发掘,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与我们现在流传的版本是有区别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孙子兵法》,溯其流传源头,应当是三国时期的魏武帝曹操注《孙子兵法》本,简称“曹注本”。这是曹操对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进行归纳和重新整理,“删其繁枝,还其要义”整理出来的。而在此之前,据《汉书●艺文志》载,《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图九卷,内容相当繁杂。曹操之后,又有梁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梅尧臣、王皙、何氏与张预等十家,在“曹注本”基础上先后为孙子作注。南宋时吉天保辑录于一书,称《十一家注孙子》,为现在流传的主要版本之一。
现在流传的《孙子兵法》主要版本之二,是宋神宗元丰年间朝廷编订的《武经七书》本,与之前的“十一家注本”虽有区别,但区别已经不是很大,总体字数也差别不大。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与上述两个主要流行版本还是有区别的。而且,随同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还出土了《吴王问》等其它一批竹简,专家推论也应当属于孙武的内容。可见,《孙子兵法》在汉代以前,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除兵法十三篇以外,还融汇了孙武的其它言论、其它军事思想,甚至是孙武的弟子、后人的一些军事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中关于“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和“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的记载,应该是有依据的。
试想,公元前512年孙武觐见吴王阖闾时,未见任何史书记载他参加过任何战争,指挥过任何战役,他献给吴王阖闾的兵法十三篇虽然很好,吴王很满意,“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但是,其兵法毕竟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在理论高度、系统性等方面肯定存在欠缺。孙武拜将后,辅佐吴王阖闾治国经军,战养城,收豫章,灭徐、钟吾国,千里袭楚,五战五捷,最终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孙子兵法》在战场上得到验证。
作为一个军事谋略家,作为兵法十三篇的作者,经过战争锻炼的孙武,此时比任何人更能够看清楚兵书的缺陷,他迫不及待的要去修改完善,这可能也是孙武急流勇退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样解释,更符合孙武智慧的性格,也和他“功成身退、脱然高引”的历史记载是相吻合的。
64、孙武去世后《孙子兵法》是如何流传的?
吴国伐楚入郢之后,孙武和他的兵法十三篇便声名鹊起,“显名诸侯”。孙武去世后以及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在世间流传程度达到了高峰。据战国《韩非子●五蠹》记载:“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可见《孙子兵法》在当时流传之广。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兵书应当不在焚毁之列,得以保存。秦灭亡后,兵书的地位得到提升。三国韦曜著《博弈论》载:“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论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显然,韦曜是把孔子与孙子吴起并列为文武的代表。
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曹操不仅著有《孙子略解》《续孙子兵法》《兵法摘要》等,而且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解,是至今流传下来的注释《孙子兵法》第一人。曹操在所著《孙子略解》中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另一个对《孙子兵法》的流传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对《孙子兵法》研究颇深,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该书以唐太宗与李靖问答的形式,阐发了《孙子兵法》中的主要原则,以及在军事实践中的运用,对后世兵学影响很大。《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载唐太宗对《孙子兵法》的赞美之词:“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
宋代是《孙子兵法》流传的另一个高峰。宋神宗元丰年间,将《孙武子》(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僚子》《黄石公三略》《六韬》等七部兵书合编为一,取名《武经七书》,而《孙武子》居首。这是朝廷“钦定”颁行的版本,对后世影响极大,并一直流传至今。
《孙子兵法》最早传入日本。约在唐开元年间,来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吉备真备(693-775)回国时带去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大量典籍。二战之后,《孙子兵法》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之外的其他领域,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并形成了一个“兵法经营学派”。
《孙子兵法》传入欧洲最早是在清乾隆年间,由法国传教士约瑟夫●阿米欧带到法国,首译为法文,书名为《中国军事艺术》。二战之后,在西方广泛传播。
目前,《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为英、法、德、俄、日、意、捷克、罗马尼亚、希伯来、泰米尔、波斯等近三十种语言文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王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