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千问(身世篇) 名家评说
山东孙子研究会 2023/7/3 浏览:1491
孙子千问(身世篇)
十、名家评说
自《孙子兵法》诞生之时起,名家评说也随之而来。战国尉缭子对孙武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的激赏;西汉“史圣”司马迁为其正式立传,使得这个未见记载的兵学奇才在史志上始见其名;南朝刘勰尊《孙子兵法》为“孙武兵经”,上升到经籍的高度;唐太宗评之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北宋苏轼则对孙武提出自己的批判:“智有余而未知其所以有智”,认为孙武不知天子之势;明茅元仪对孙武所作的“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的评价则得到后世的一致赞同;到了近代,孙中山与毛泽东也无不受到其影响……军事家、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曾评述过孙武及《孙子兵法》的不在少数,望通过对名家评说的解读,使人们对孙武与《孙子兵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85.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子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尉缭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兵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列在“杂家类”的《尉缭》有二十九篇,列在“兵形势家类”的《尉缭》有三十一篇。《汉书●艺文志》把兵家分为四类:“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尉缭子》是现存唯一的兵形势家著作,具有重要的兵学研究价值。尉缭子在其著作《尉缭子》中对孙武的用兵艺术推崇备至。《尉缭子●制谈》中说:“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桓公,即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吴起,曾为魏国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武子”即是指孙武。桓公提十万之众,吴起提七万之众,孙武仅提三万之众,即能天下莫当。可见,他认为孙武的用兵艺术远远超过齐桓公和吴起,在当时的天下是首屈一指的。
《尉缭子●将理》中还引用《孙子兵法》说:“故兵策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兵策”即是指《孙子兵法》,所引内容出自其中《作战》篇和《用间》篇而文字略有不同。《孙子●作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用间》:“凡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这种引经据典的做法也不难看出尉缭子本人对于《孙子兵法》的推崇。
从《尉缭子》的一些观点上也能看到《孙子兵法》对它的影响,《尉缭子》中所讲的“道胜”“威胜”“力胜”,无疑受到《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思想的启发;它重视“廊庙”决策,主张计先定,虑早决,与《孙子兵法》“先胜后战”的思想一致;《武议》篇提出反对“考孤虚,占咸池,合龟兆,视吉凶,观星奈风云之变”的观点,也与《孙子●用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的主张(观点)一致;《战威》篇中“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的思想显然是对《孙子●虚实》中“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思想的承续。
(周淑萍)
86.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孙武立传,在《孙子吴起列传》中对孙武其人、其事、其功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一是对孙武其人的介绍---孙子,名武,齐国人。明确了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二是对孙武吴宫教战事迹作了具体描述,通过对孙武斩二美人的详细描述,将《孙子兵法》军纪严明、“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生动地展示出来。三是把孙武的功绩记载下来,把孙武帮助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的功劳浓墨重彩地记录下来。
正是司马迁所撰写的孙武传,使得这个在《左传》中未见记载的兵学奇才在史志上始见其名,并为其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功莫大焉。
(周淑萍)
87.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曹操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流传至今的《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是最早对《孙子兵法》进行注解的作者。他在《孙子注》序篇中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意思是说:在我所遍览的兵书战法中,孙武所著的兵法最为精深。《孙子兵法》重视策划,慎重开战,规划详尽,深谋远虑,这点上是不能诟病的。但世人并没有深刻理解他的教诲,况且很多注释啰嗦复杂,在世上流行的注本往往失掉孙子的根本主旨,都没有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所在,所以我大致解释一下作者的原意。
在《孙子注》序中,曹操用“深矣”二字评价《孙子兵法》,与前面说自己阅兵书“多矣”两相对照,显示出对《孙子兵法》的推崇,用“审计重举,明画深图”八字赞扬了《孙子兵法》条理清晰、系统完整的战略原则和思想,体现出他对《孙子兵法》的褒扬赞赏之情。因此,无法容忍世人“失其旨要”的评述,自己亲自对《孙子兵法》作了注解。他的《孙子注》简明精要,宋代时吉天保辑入《十家会注孙子》中,后又辑入《十一家注孙子》,成为《孙子兵法》的经典注本之一,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
(周淑萍)
88.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刘勰,字彦和。原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日照市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所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评判中国古代文献最系统、最权威的著作。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说:“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何谓“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文心雕龙●宗经》)刘勰认为,经,是永恒的、绝对的道理,是不可更改的教义。圣人创制经典,取法于天地,证验于鬼神,探究事物排列的秩序,从而制定出人伦纲纪。这样的经典,可以说是深入到了人类灵魂的深处,探究掌握了文章的根本。他把《孙子兵法》称作“孙武兵经”,对《孙子兵法》的尊崇之意不言而喻。
而后面“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的反问,更体现出这个卓越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对《孙子兵法》优美语言的喜爱。《孙子兵法》的文辞,确实如同“珠玉”一样饱满丰富,又连贯通透。它有突出特点有二:一是善用比喻,长于对比。从修辞手法上看,《孙子兵法》全书采用了对偶、层递、顶针、对照、比喻、夸张、设问、排比、引用、分合、类比等十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自然。其中使用数量较多、效果较为突出是比喻和对比。如:“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其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军争篇》)用风、林、火、山、阴、雷等常见的自然现象来描绘军队作战行动的不同状态,在动与静、刚与柔的对比中给人以美的感受。又如“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孙武主张将帅必须有独立指挥、便宜行事权力的思想。二是音韵和谐,富于节奏。《孙子兵法》通篇节律匀称,具有诗的情韵美;节奏感很强,读之令击节赞赏。排比、顶针、反复、递进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得文章跌宕起伏,富于变化。如《孙子●计篇》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七个结构相同的疑问句,语势雄浑贯通,充分阐述了孙子预测战争胜负的依据。如:“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孙子●谋攻》)五句话层次清楚,句式一样,以国、军、旅、卒、伍为递进,通过这种反复使“全”为上的战略思想得到强化。
(周淑萍)
89.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即帝位(625~649年在位)。李世民雄才大略,智勇兼备,精于战法,善于出奇制胜;临战身先士卒,统军驭将,恩威并用。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兼听纳谏,文治武功均有建树,开创了封建社会的盛世,有“贞观之治”的美誉。《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以问答形式议论兵法的一部经典兵书。唐太宗的用兵之法,在《问对》中有所记载。可以说《问对》通篇遵循孙武的兵学思想。
李靖在与唐太宗探讨“妙算”问题时,太宗曰:“孙子谓多算胜少算,有以知少算胜无算。凡事皆然。”意思是说,孙武说多算胜少算,因此可知少算胜无算,凡事都是如此。这是唐太宗对孙武妙算思想的充分肯定。
唐太宗在与李靖探讨“奇正”问题时,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意思是我看这些兵书之中,无出孙子之右者。孙子十三篇,其中所论者,不出虚实二者。如果用兵识虚实之势,没有不胜利的。这既有唐太宗对孙子兵法的推崇,也有对孙子兵法中内容的概括。
在谈到“治力”问题时,太宗曰:“今人习孙子者,但诵空文,鲜克推广其义,治力之法,宜徧高诸将。”他说的是,现今这些人学习孙子兵法,只能空背其文,很少能够推广孙子兵法的意义;你所说的治力之法,应告诸将知道。”我们从中看到唐太宗对孙子兵法的推广和应用的高度重视。
(孙金霞)
90.唐代文学家杜牧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曾注有《孙子》,为《十一家注孙子》注者之一。在《注孙子序》中杜牧说:“孙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即是说:孙武所著的十三篇,自他去世后千年内,用兵打仗的胜利失败,其情况都与《孙子兵法》相合,就像用模子刻出来的,一模一样,不差分毫。实际上,杜牧本人也是《孙子兵法》的优秀实践者。唐武宗平刘稹时,他提出的扼险、“捣虚”“速擒”的谋略,被宰相李德裕采纳,史称“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
(周淑萍)
91.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宋人韩淲(biāo)的《涧泉日记》曾记载了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对话:“神宗论孙武书,爱其文辞、意指。王安石曰:‘言理而不言事,所以文约而所该者博。’上论及韩信,安石曰:‘信但用孙武一二言,即能成功名’。”即是说,宋神宗评说《孙子兵法》,认为它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王安石说:“《孙子兵法》说理而不叙事,因此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神宗评论到韩信时,王安石说:“韩信如果能用好《孙子兵法》的一两句话,就能功成名就了。”王安石此语意在强调将领要学习和实践好《孙子兵法》。
(周淑萍)
92.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擅长文论,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在其文论《孙武论》中,苏轼首先提出《孙子兵法》是古代最杰出的兵法---“古之善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认为其中的利害相权、奇正相生、战守攻围之法已经是精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同时认为《孙子兵法》也有缺陷,即“智有余而未知其所以有智”---对于战术战略阐述得十分明了却不说明为什么要用这种战术战略,苏轼认为孙武是授人以鱼却不授人以渔。他认为《孙子兵法》的难点不在于运用而在于选择如何运用。
在《孙武论》下中则直接评说:孙武只是战国的一个懂得吴国形势的将领而已,让他作为领军打仗可以,让他把握天下大势就差远了---“夫武,战国之将也,知为吴虑而已矣。是故以将用之则可,以君用之则不可”。苏轼认为孙武对于天下大势、天子用兵的统筹并未提及,他则结合当时的形势提出:“天子之兵,莫大于御将。天下之势,莫大于使天下乐战而不好战”,劝说天子精于御将,使天下乐战而不好战,才能长治久安。
(周淑萍)
93.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军事著作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诗文集有《止止堂集》,还著有《杂集》六卷、《将臣宝鉴》一卷、《禅家六籍》十六卷。
在《止止堂集●愚愚稿》中戚继光说:“孙武子兵法,文义兼美,虽圣贤用兵,无过于此,非不善也,而终不列之儒。设使圣贤其人, 用孙武之法, 《武经》即圣贤之作用矣。苟读《六经》,诵服圣贤, 而行则狙诈,《六经》即孙武矣。顾在用之者, 其人如何耳。” 即是说,孙武的《孙子兵法》,文辞优美,内涵深刻,相得益彰,就是圣贤带兵也不过如此而已,并非是《孙子兵法》不好,(只因为不是圣贤所作)却不能列入儒家经典之列。假如让圣贤来用《孙子兵法》,那《孙子兵法》就成了圣贤所作的《武经》被人膜拜。而即使是个熟读《六经》、口必称圣贤的人,如果行事蝇营狗苟、狡诈诡异,那《六经》也一样毫无用处。所以评判《孙子兵法》的好坏,在于使用者自己的品行端正与否,而不在于书本身。戚继光认为孙武的《孙子兵法》文理皆美,是可与《六经》等经典相衡的“武经”,只有会用的人才能用对《孙子兵法》,否则就是牛嚼牡丹、暴殄天物。
(周淑萍)
94.明代著名学者茅元仪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茅元仪(1594~1640),字止生,号石民,又署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代散文家茅坤之孙。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获罪遣戍漳浦,忧愤国事,郁郁而死。茅元仪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他在《武备志●兵诀评序》中说:“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即是说:先秦时期的兵家学说有六部(即《司马法》《六韬》《三略》《吴子》《尉缭子》和《孙子》),孙武之前的兵家学说,孙武在兵法里没有遗漏;在孙武之后出现的兵家学说,不能脱离《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这五家只是《孙子兵法》的注释而已。
这段话得到古今孙子兵法研究者的赞同,并在历史的实践当中扩展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不仅仅局促于先秦时期,而是放之古代时空而皆准了。
(周淑萍)
95.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孙星衍(1753~1818), 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字渊如,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于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皆通其义。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堪称善本。著有《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孙氏家藏书目录内外篇》《芳茂山人诗录》等多种文集。孙星衍以孙武的后人自居,对《孙子兵法》研究考据非常投入认真,经他校勘的《十一家注<孙子>》成为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实用的读本。
孙星衍在其所校勘的《十一家注<孙子>》序中,评说孙子之学“或即出于黄帝,故其书通三才五行,本之仁义,佐以权谋,其说甚正。古之名将,用之则胜,违之则败,称为兵经,比于六艺,良不愧也。”大意是说,孙武的学说,可能是流传自黄帝之学,所以能对天地人三才关系及五行相生相克之道圆熟贯通。《孙子兵法》以仁义为根本,辅以权变谋略,是一部正统学说。古代用兵的名将,遵循了《孙子兵法》就会获胜;违背了《孙子兵法》必定失败。《孙子兵法》可以称得上是兵家的经学,与《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相比毫不逊色。
与同时代汪绂(fu)、纪昀等经学家们极力贬斥《孙子兵法》为违背儒家的王道、仁义之说不同,孙星衍对《孙子兵法》予以了全面肯定,追溯其源自黄帝,并将之置于与“六经”比肩的高度。
(周淑萍)
96.清末著名学者魏源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魏源在《古微堂外集●孙子集注序》中说:“《易》其言兵之书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所以动而有悔也。’吾于斯见兵之情。《老子》其言兵之书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吾于斯见兵之形,孙武其言兵之书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吾于斯见兵之精。故夫经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家之《孙》也,其道皆冒万有,其心皆照宇宙,其术皆合天人、综常变者也。”
魏源认为《易经》《老子》《孙子兵法》都是谈兵之书,从《易经》的“亢”里看出兵之情,从《老子》里看出兵之形,从《孙子兵法》里看出兵法的精要。因此,经籍中的《易经》,诸子中的《老子》,兵家中的《孙子兵法》,其所蕴含的道理泽被万物,普照天地,所蕴含的法则都合乎天人规律、概要了事物变化。可见魏源不仅将《孙子兵法》提升到与六经平齐的地位,更上升到事物普遍规律的高度对《孙子兵法》作了高度评价。
(周淑萍)
97.孙中山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孙中山(1866~1925),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曾说:“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认为军事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哲学的起源。
孙中山在革命活动中对《孙子●势篇》中所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等原则,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运用。他在谈到自己的革命经历时曾说:“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精力尽瘁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正是这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风起云涌,团结广大的革命党人造成时势,营造新的革命势能,使其对满清王朝具有极大冲击力、震撼力和破坏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从1895年香港兴中会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16年间,孙中山直接策划发动10次武装起义。这10次起义为:乙未广州起义、庚子惠阳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在这一次次的武装起义中,“择人而任势”,发挥了空前巨大的作用。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策划和领导的第10次武装起义,影响最大。孙中山高度评价此次起义:“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以之造成矣。”此后辛亥革命的成功正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因时而变,才成就了一番大业,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周淑萍)
98.毛泽东是怎样评说孙武的?
在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孙子兵法》就成为他喜爱的图书。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就读期间,他曾听国文教师袁仲谦讲授过魏源的《孙子集注序》,并在《讲堂录》中记下了这样的体会:“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礼,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也。”他还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作为名言摘录,以警人生。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回忆,毛泽东随身带着两本书,一本是《共产党宣言》,另一本就是《孙子兵法》,在革命斗争最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利用一切空闲,除研读马列之外,对《孙子兵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曾对吴黎平同志说:“我确实读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有重要的一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点说得很好。”
1936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孙武的话来说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在书中运用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批判了党内存在的“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倾向,得出“抗日战争时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英明论断,并且明确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继承、运用有许多得意之笔、独到之见,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虑《孙子兵法》中优美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战争指导法则,探索出一条“古为今用”科学之路。毛泽东一向重视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但他反对“厚古薄今”,他曾经说过,秦始皇“以古非今者族”的主张值得赞赏。他一贯提倡的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目的,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历史的优秀遗产,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而不是信而好古,迷信过去。1956年,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简洁明快的地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指示,通俗地揭示了“古为今用”的本质内容,奠定了深化《孙子兵法》研究的思想基础。
(孙金霞)
主要参考资料
1.《老子》,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尚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
4.《论语(精校四书补注备旨本)》,上海共和书局1930年版。
5.《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
6.《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7.《左传(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8.《春秋三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
11.《新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12.《二十四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
13.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14.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15.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16.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周百义译:《武经七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古棣主编:《孙子兵法辞典》,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
20.于汝波:《孙子学文献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李兴斌、杨玲译注:《孙子兵法新译》,齐鲁书社2001年版。
23.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孙其海:《武圣疑案》,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
25.李兴斌:《门外谈兵》,齐鲁书社2004年版。
26.李殿仁:《孙子兵法通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曹尧德:《孙子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28.谢祥皓:《中华文化三字经》,齐鲁书社2007年版。
29.孙远方:《孙子兵法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王兆春:《中国古代兵书》,蓝天出版社2008年版。
31.司马琪:《十家论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2.谢祥皓、谢德:《孙子十日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33.《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2012年版。
34.谈世茂:《孙子与吴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5.山东孙子研究会:《孙子兵学年鉴》(2007~2010卷),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2010年、2013年版。
后 记
《孙子千问》之《身世篇》,由南兵军统筹,刘庆俊负责组织实施,撰写工作由以下同志承担:赵金炎撰写“孙氏觅踪”“齐人来历”“成长环境”和“奔吴迁徙”部分,吴名岗撰写“撰书之谜”和“佐吴伐楚”部分,王廷文撰写“卸甲归隐”和“终老何处”部分,孙兵撰写“孙氏后裔”部分,周淑萍、孙金霞撰写“名家评说”部分。所附《乐安孙氏世系图》为孙其海提供。
初稿完成于2013年6月中旬,几经修改后,再由主编南兵军审查把关、修改定稿。曹永孚、周淑萍作印前校对。然而,限于作者的眼界和水平以及对资料的掌握之差异,书中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还需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有机会再版时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书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部分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所使用过的参考资料,我们在书中尽可能地作了注释或说明,并在书后附了参考文献书目,张爱萍、王晓红同志参与了样稿校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3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