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书出版

孙子千问(身世篇)孙氏后裔

山东孙子研究会 2023/7/2 浏览:22512
()

 

孙子千问(身世篇)

九、孙氏后裔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姓氏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中华姓氏在几千年绵延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华夏姓氏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安孙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中及其光荣的一员。因乐安孙氏家族名将辈出,不同朝代相继出现了孙武、孙膑、孙坚、孙策、孙权等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四位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圣贤伟人,同出乐安孙氏一脉,同是乐安孙氏后裔。在华夏历史上,还有诸多乐安孙氏仕子俊杰,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青史流芳,因篇幅所限,我们择其事迹突出者特别向读者,比如三国时期著名训诂学家孙炎,清代经学大师孙星衍。清代历任兵、户、吏部尚书孙廷铨,纵观乐安孙氏后裔,绵延两千五百余年,贤者辈出,翘楚英才,代不乏人,为后人所敬仰。

 

65.孙武的直系后裔是怎样弄清的?

关于孙武的家世和世系曾长期湮没在历史迷雾之中长达千年之久,直到唐朝才被正史公诸于世。孙武活动于春秋末期,因辅佐吴国建立霸业及著就兵法“十三篇”而名扬天下。然而,春秋是典籍却不见有关孙武的任何记载。战国时期诸子著作中仅仅提到其人其书,也不见关于孙武家世的文字。司马迁是为孙武立传的第一个人,孙武的生平事迹也是通过《史记》第一次被载入史册。《史记》中的《孙子吴起列传》仅仅说到“孙子武者,齐人也”,对于孙武的家世也语焉不详。

由于孙武和他的《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后人对孙武的身世和孙武的后世子孙也就越来越关注了。三国时期,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孙子兵法研究的高峰,推动了对孙武身世家世的考证。陈寿著的《三国志》中的《孙破虏讨逆传》说:“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西晋人杜预考证说孙武的祖父就是齐国陈无宇之子,他在《春秋经传集解昭公十九年》注说:“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

 继之为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再后为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欧阳修和宋祁等人所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南宋到乾道四年(1168)方刊行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孙武家族谱系。经过唐、宋两朝学者的考证梳理,从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逐渐拨散历史迷雾,确定了孙书赐姓封采、与孙武世系关系、族裔世系等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孙武的家世和世系得以基本弄清。

                                          (孙  兵)

66、孙武家族世系是怎样的?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记录帝室王族谱系的巨表,共收入唐代宰相369人凡98姓的世系,记录唐代人物数万名。今天,不具备相当专门历史知识的读者,要读懂上面提到的几本古代典籍是很费气力的。用今天的语言来解释典籍中的孙武世系是这样子的:

第一世,得姓始祖孙书(字子占,始称田书),齐国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便把赐封采邑给田书,赐姓孙氏,以示嘉奖.此后皆称孙书。

第二世,孙凭,字起宗,齐国景公朝将军. 凭生武。

第三世,孙武, 字长卿,号孙武子。孙武生三子:弛、明、敌。

第四世,孙明,字景浩。孙武次子孙明受父荫被封富春侯食采于富春郡(今属浙江富阳县,旧曾属江苏苏州管辖)。明生髌。

第五世,孙膑,字嘉谋,号伯灵。因受庞涓残酷所害膑刑(挖出膝盖骨)和黥刑(脸上烫印字)后人随称孙膑。孙膑生子胜。

第六世,胜,字国辅,秦国将军。胜生盖。

第七世,盖,字光道。秦汉中太守(今陕西汉中地区,守即郡守,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盖生知。

第八世,知祖,字万方,秦封武信君。知生念。

第九世,念祖,字甚然。秦御侍尚书。念生二子:丰、益。

第十世,益,字玄器。为秦东吴侯。生子卿。

第十一世,卿,字伯高(伯商),为汉文帝侍中。

第十二世,冯,字景纯,为汉武帝车骑大将军。生二子:届、洵。

第十三世,洵,字会宗。汉宣帝安定太守(两汉郡名,在甘肃、宁夏一带)。生二子:鸾、骐。鸾生爰居,爰居生福,福为太原太守,太原堂始祖, 遇赤眉之难,遂世代居太原中都。太原之族有岚州刺史蚄,生存进,安定太守。

第十四世,骐,字士龙,为汉平帝安邑太守令。生二子:通、夐。通子孙世居清河(今河北清河、枣强及相邻的山东临清、夏津一带),后魏有清河太守灵怀。武德中,其子孙于唐高祖武德(公元618至626年)中因官徙汝州(今河南北)。灵怀曾孙茂道,初名处约,字历道,相唐高宗。孙茂道有五子:廷、侑、俊、儆、俭。安邑令孙骐次子叫孙夐,是后汉(东汉)天水太守,徙居青州第十八世,夐(琼),字子远,为东汉光武帝天水(今甘肃东南)太守,徙居青州(辖今山东北部及河北吴桥县地,治所在今临淄),生子厚。

第十五世,厚,字仲殷,为汉章帝大将军。生子瑶。

第十六世,瑶,字良玉,为汉殇帝中郎将。生子邃。

第十七世,邃,字伯渊,为汉顺帝清河太守。生子倏。

第十八世,倏,字士彦,为汉贤帝洛阳令。生子国。

第十九世,国,字元明(字明元),为汉恒帝尚书令。生子耽。

第二十世,耽,字玄志,为汉灵帝汉阳(在今贵州威宁、水城一带)太守。生二子:钟、旃。钟生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坚生四子:策、权、翊、匡。长子策早逝。次子孙权字仲谋,为吴国大帝,孙权于222年称吴王,229年称帝。与曹、刘鼎足天下。四子劻承嗣炎。孙中山为耽的后代。

第二十一世,旃,字子元(子之),为汉献帝太原太守,夫人沛国卢氏。生两子:炎、历。历公,幽州刺史、右将军。历生旂,字伯旗,平南将军,坐与孙秀合谋,夷三族。避地河朔,居武邑武遂。旂生弼。

第二十二世,炎,字叔然,东洲大儒。著《周易春秋例》,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和《尚书》作过注,所著《尔雅音义》首创反切。炎生子倰。

第二十三世,倰,又名泰,字仲觚,太官令。夫人范阳卢氏。生子道恭。

第二十四世,道恭,字雅逊,为晋长秋卿。生三子:长颛,次顗,三芳。次逊顗避地河朔,不仕。三芳,中书令。芳子烈,避赵王伦之难,徙居昌黎。烈生岳,前燕侍中,子孙称昌黎孙氏。

第二十五世,顗,字士若,号载公,为紫光阁大夫。生子辉。

第二十六世,辉,字光休,后赵射声校尉。生子志中。

第二十七世,志中,又名纬,字元文。为后赵幽州都督。生子周。

第二十八世,周,字季洽,为御史中丞,後燕高陽王文學。生子敬仁。

第二十九世,敬仁祖,又名向文,字士和,为北燕司隸功曹。生二子:苑、蔚。

第三十世,蔚,字伯華,一字叔炳。宣武帝加赐“惠”字,故又名惠蔚。为五代后魏秘书监光禄大夫,封枣强县男。生二子:伯礼、方嗣。方嗣为后魏建威将军,子仲瑜,为隋吏部侍郎, 仲瑜生二子:敬文(石邑令)、孝哲(会稽令)。

第三十一世,伯礼,後魏巴州刺史,袭枣强男。生三子:元琥(北齐文宣帝相国骑曹, 元琥生子令晖,为北齐治中、大将军司马, 令晖有二子:万安(隋徐、兖、婺三州刺史)、万寿(大理司直)。)、孝敏、广烈(汧阳丞), 广烈有二子:嘉猷、希业(永阳令)。

第三十二世,孝敏,隋晋阳令。生子仲将。

第三十三世,仲将,壽張丞。生子希庄。

三十四世,希庄,字文中,为五代韓王典签,生子嘉之。

三十五世,嘉之,字宗庭,为襄邑令,宋州司马,赠秘书监。生四子:长逖、次遹、三遘、四迼(詹事司直)。造有二子:贾(右率府骑曹参军)、婴(蓝田尉)。

嘉之次子遹,为唐左翊林军兵曹参军,赠秘书监。遹生子会。会,字友文,常州刺史,晋安县。会后人启公,字振发,启生二子:岳、嵩。启长子岳公,唐三司使招讨大将军。生四子:廷福、廷衍、廷俊、廷佑。嘉之三子遘公(亳州长史)之曾孙偓于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拜相,相唐昭宗。

   第三十六世,逖,嘉之长子,唐朝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右庶子。逖生四子:宿(华州刺史)、绛(右补阙检校郎中)、成(桂州刺史、中丞、乐安孝男)、视(太常寺太祝、协律郎)。

   孙逖有三弟:孙通,羽林兵曹参军;孙遘,亳州刺史;孙造,詹事司直。孙遘有四子:公彦,睦州刺史;客卿,盱眙令;公辅,陆浑丞;起,白马令。孙起有三子:长子非熊,黄梅尉;次子景商,官天平军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次子清,太原少尹。孙景商有七子:备(直文馆蓝田尉);佾(集贤院学士、司勋郎中);伉(春秋博士);棱;伾;小男俨、攸。

   第三十七世,宿,(华州刺史),宿有二子:公器(邕府经略兼御史中丞)、献可(大理司直)。

   第三十八世,公器,(邕府经略兼御史中丞),公器有六子:华清(太原尉)、正(河中少尹)、简(东都留守、太子太保)、范(监察御史)、褧、晏。

   第三十九世,华清,(太原尉).华清生子儒郎。

   第四十世,儒郎。儒郎生子肖盛。

   第四十一世,肖盛。府庠生,子四:德,道,仁,义。

   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看出,孙氏家族早期的世系面目不清,魏晋南北朝开始崭露头角,到了唐代则由孙逖家族的显赫而达到了家族史的辉煌时期,家族人丁兴旺,名宦、名士辈出,形成了文儒兼修的良好家风,为推动家族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源动力。有如孙逖的门生颜真卿在《尚书刑部侍郎增尚书右仆射孙逖公文集》中所赞扬:“其或斌斌彪炳,郁郁相宣,膺期运以挺生,奄寰瀛而首出者,其惟仆射孙公乎?”

官修谱牒是上层社会的产物,也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自战国经汉代至北宋王朝之前是官修家谱的主要时期,家谱从家族文献转变为政治工具。即便是上层士大夫修撰私家谱牒,也要经过官方审定和认可。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创立,士族门阀制度随即瓦解,谱牒的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通志》的撰著者宋代人郑樵说:“自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从此,私修家谱大量出现,家谱也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演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也由官修发展为私修。今天,对孙武后裔的追根溯源,《新唐书》无疑是宝贵而有征可信的宝贵历史文献。

                                         (孙  兵)

 67.孙膑是孙武的孙子吗?

  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对孙武和孙膑言之凿凿。司马迁说得很清楚,历史上存在过孙武、孙膑两个人。《史记》明确指出:“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司马迁肯定了孙武与孙膑之间的家族关系。而欧阳修等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孙膑是孙武的孙子,其云:(孙氏)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儿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书中所言的情况看,孙膑乃孙武之孙。

可是,从可信的历史记载看,孙膑不可能是孙武的孙子。其理由是:孙武的生年大约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470年之间,孙膑约生于公元前380年,约卒于公元前320年,二人相隔大约一百五十多年,从时间上看,孙膑不可能是孙武的孙子,只可能是五代孙或六代孙,符合《史记》“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的说法。《新唐书》中记载的孙膑之父“世为富春人”,而《史记》中的孙膑生于“阿鄄之间”,属于战国齐地,与富春相去1500里之多。《新唐书》对孙膑的记载未加任何官职、封号,《新唐书》一贯表明其人身份,如孙武为“将军”、孙生为“秦将”、孙盖为“汉中守”、孙知为“武新君”等,而《史记》中的孙膑官至军师。所有资料表明,《新唐书》所记载的孙武与孙膑关系不符合《史记》所载。《新唐书》出于谱牒,偶有记载失误,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诸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可见,《新唐书》记载此事有误,《史记》《汉书》《战国策》均为正史,更可信。所以,可以推断,孙膑不是孙武的孙子,可能为其五世孙或六世孙。

                                        (孙  兵)

68.《新唐书》中所载“孙膑”与《孙膑兵法》作者“孙膑”是否一人?

《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载:“孙武即死,后百余岁有孙臏。臏生阿、鄄之间,臏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武生明,明生髕”,其“髕”字与《史记》所载“臏”字不同,引发了后人的争议--认为孙髕与孙膑是两个不同的人。苏州学者陆允昌认为,“髕”与“臏”是同一字,“孙髕”与“孙臏”是同一人,可从两方面来探讨。

其一,从“训诂学”的层面考察

“髕()”和“膑()”是同一字。“髕”是古写,或称正字;“膑”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文字改革简化而成。而自汉唐至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大都用“臏”字。也有用“髕”或“髌”字的,但并不多见。“臏”是“髕”的异体字,或称俗字。辨析其形、音、义,完全相通。

先说字的结构。髕(髌、臏),六书属“形声”(注:六书为古人所说的文字造字的原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骨”或“月”是含义的形态。“骨”下的“月”和“賓”左的“月”,是小篆“肉”的隶、楷化。“骨”和“肉”,古代在许多情况下是可以互写的,如“骨”的字可写为从“肉”, :膀、髈。髕与臏正属此类,右边的“賓”,是表音的,是声符。

次说字的读音。古来字书、字典都有注音。“臏”,《广韵》《康熙字典》《佩文韵府》《说文解字注》均作“毗忍切”,为旧时的拼音方法,称“反切”。上字的声母为 b,下字的韵母为 in 。近代《辞源》和当代《辞海》,对“髕”“髌”“臏”“膑”四字的注音均作 bin 与《广韵》等相同。

再说字的含义。《说文骨部》:“髕,膝也。”段玉裁注:“膝,胫头节也。古者五刑:臏、宫、劓、墨、死。者,髕之俗,去膝头。骨也。……引《尚书大传》,皆作髕。”阮元《经籍馔诂》:“臏,本作髕。”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去膝盖骨之刑,亦谓之髕,字亦作臏。”《辞海》同。“髕”“髌”“臏”,古代可互易使用。汉文帝时贾谊作《过秦论》,写“孙臏”。司马迁作《孙子吴起列传》,亦写“孙臏”,而在《太史公自序》,则写成“孙子髕脚,而论兵法”。班固作《司马迁传》,称:“孙子髕脚,兵法修列。”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写“孙臏”。之后的《唐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写“孙髕”。以上数例,足证“髕”“臏”二字相通。我国汉字自古至今经历了由“繁”化“简”的演变过程,“骨”字偏旁改为“月”字偏旁,正好符合这一变化趋势。

至于孙膑之名“膑”,非这位古兵家的真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膑传”称:“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后来齐使入魏,孙膑以刑徒身份阴见。“阴见”,当然是秘密相见,为麻痹庞涓,免遭再次受害,自然就隐去真名。孙膑后由齐使“窃载与之齐”,先取得田忌信任,

后在齐与魏两国交战中,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军,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先后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诱使庞涓自刎于马陵道,“孙膑以此名显天下”。这充分说明孙膑因受“髕()刑”,遭此奇耻大辱,以致真名从此湮没于世。

其二,从“文献学”的层面检核

对于史料的运用,不能是拿来主义,而是必须作认真细致的考查核实。《史记》作者司马迁和《唐表》作者吕夏卿(:《新唐书》署名编撰者是欧阳修、宋祁,其实是由一个群体共同编撰而成)两人的学养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历来史学界人士评价《史记》,虽有指出其中之不足,但总体的评价是很高的。班固于《汉书司马迁列传》的“赞论”中说:“自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而对《唐表》的评价,则贬之者居多。此表问世迄今,屡遭诟病。宋人洪迈《容斋随笔》称其:“皆承用逐家谱牒,故多谬误。”清沈炳震作《唐宰相世系表订讹》,有12 卷之多,称:“唐书宰相世系表大端紕戾,已发凡于例。就其所列官爵、谥号,或书,或否,或丞尉而不遗,或卿贰而反阙,或误书其兄弟之官,各载其褒赠之能,更或其生平所偶,历及曾未尝居是官者。庞杂淆乱,不可究诘,合之史传,不胜究摘……要之,此书不足征信,适以滋谬,举可废也。”今人顾超先生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华书局19984月版);本人也曾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妫姓孙氏世系校释》,对照古代文献和《唐表》中列名的23位乐安孙氏出土墓志,列举《唐表》于孙氏的谬误达 13处。清代乾嘉学派和近代谨严的学者存在一种共识,就是对唐以后记载先秦事迹而没有充足理由、且无先秦与汉魏时的文献乃至考古发现的,则不予采纳。

另外,“武”与“膑”之间存在“代差”,国内谱学界和兵学界人士早有察觉。山东省史志办编纂出版的《孙子志》有此记述:“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孙武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依此叙说,由孙武至孙膑仅三世,而至孙胜也仅四世,其时间却跨越了由春秋末至秦约两三百年,故此间必有疏落。而在陆允昌先生所搜集的《孙氏族谱》中,由武至膑有四世者,其顺序为:开(武子)---------膑;有六世者,其顺序为:(昌国君)武子---------------膑。这些族谱,未必准确,然而由武至膑为 46 世,则与司马迁“百余岁”之说还是大致相合的。

由以上论述可见,“髕”与“臏”为同一字,“孙髕”与“孙膑”为同一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错讹。

                                         (周淑萍)

69.孙坚是孙武的后裔么?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以详实的撰述记录了两代君主和十余世宗室后代。正是这个西晋人为考证孙坚家族的源流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陈寿在《吴书孙坚传》中说:“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根据《瓜邱孙氏续谱修宗谱序》所言:“……武生明,以父功袭荫,复以孝廉封为富春侯,反兄弟子侄皆治业于(富)春江之南,居世繁盛,咸称繁祖,此孙氏之家所由肇也……富春侯以来,约二十三世。钟之子曰坚,坚之子曰策、曰权。” 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看出,孙武的孙子孙髌的后人传至第十八世,也就是孙书的第二十世孙——汉灵帝汉阳太守孙耽,有二子:孙钟、孙旃。孙钟生孙坚,孙坚生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

                                   (孙  兵)          

70.孙权家族和孙武是什么关系?

《三国志》记载,孙坚英年早逝,其子孙策继其未竟事业,依靠士族势力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孙氏政权,成为一方诸侯。孙策的弟弟孙权继承父兄之业,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最终三分天下。曹操由衷发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随后又在吴蜀彝陵之战中打败刘备,于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开国江东,建立了东吴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孙姓皇帝,这是漫长封建时代孙姓族人建立的唯一王朝。孙权是孙武的第二十一世孙。孙权共有7子。大儿子孙登,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被封吴王,立登为王太子。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孙登为皇太子。据载,孙登为人好学谦逊,仁孝兼备很有德行,不但关心时政,举荐贤能,且能体恤民情,宽厚待人。可惜在33岁时就过早去世了,临终上疏,针对东吴刑法苛严,徭役繁重之弊政,建议父亲“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并劝孙权修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吸取以往的教训。可谓披肝沥胆,语重心长,然而孙权并没有听进去多少。二儿子孙虑,史称其“少敏惠有才艺”,也为孙权器爱,封为建昌侯,但于嘉禾元年(公元232年)才20岁就最先病死了。三儿子孙和,孙登在临终上疏中称赞他“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建议立为太子。这点,孙权倒是照做了,但继而又出尔反尔,将孙和无辜废黜。第四子孙霸,为孙权所宠爱,封为鲁王,其在朝中肆行无忌,终因其谋夺兄位而被赐死。孙权二年后过世,孙亮登上了皇位。孙亮虽是个聪明好学的少年,然而毕竟才10岁。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孙权的侄孙孙峻,发动宫廷政变后,自为丞相兼大将军,独揽大权。其一味结党营私,骄矜无忌,多所残杀,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百姓遭难。五凤元年(公元254年),孙登之子吴侯孙英,准备起兵谋诛孙峻,不料事泄自杀。次年,孙静之孙,将军孙仪等又谋杀孙峻,亦因事泄被迫自杀。一年后,孙峻暴病而亡,将大权交给了堂弟孙綝,孙綝为人更加骄横。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他因孙亮对他不满,就把孙亮废为会稽王,而迎立孙权第六子琅琊王孙休继位。两年后,会稽郡谣言孙亮当还为天子,有关官司报告后,孙休便将弟弟再贬为候官侯,在去贬地的半路上,孙亮自杀,18岁就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孙休也只做了6年的皇帝,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仅30岁就病逝了。 孙休死后,其子幼小。孙权的第三子孙和的儿子孙皓被立为皇帝。残暴的孙皓杀了孙休的两个大些的儿子。至此,孙权的7个儿子全都死了,其中3人早亡,4人死于非命。公元280年,东吴为晋所灭。         

                                        (孙  兵)

71.龙门人孙坤是谁的后裔?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龙门孙氏智七公派支谱》等宗谱记载:龙门孙氏第十六世(升六公幼子)恺字辈第廿二、讳坤、字福远、字景祐、号素庵,生於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癸丑七月甲寅日,孙权第41世孙。孙坤七岁时父亲去世,十三岁时母亲又去世。由其长兄景禧和长嫂颜氏扶养。孙坤在兄嫂的呵护下刻苦求知,勤奋好学,明朝永乐年间(1405年)三十二岁时考取永乐乙酉科举人,入国学,拜尚书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

孙坤为官清正廉洁,为郑和下西洋督造巨舰八十余艘。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三十四年的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准备远征西洋需用大量船只,时任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的孙坤奉上之命,赴江苏太仓督造如外藩市宝赆巨舰。造船期间,爱护工匠象爱护自己儿子一样,使工匠发挥了艰难奋战的精神,如期完工。《富春龙门孙氏宗谱》卷八行传第六页,在孙坤的小传中这样写:“上命督造如外藩市宝赆巨舰八十余艘,期一月,赴太仓,公不劳毙一人”。

《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六年(1408)正月,命工部造宝船四十八艘”。又载,“永乐十七年(1419)九月,造宝船四十一艘”。《龙江船厂志》亦载:“洪武初年,即于龙江关设厂造舶,统于工部,公司于都水”。据载:“明成祖朱棣内宫太监郑和下西洋所需巨舰大小船二百零八艘,头号大船60多艘,长151.18米,宽61.6米,9桅江帆,可载千人。

孙坤为督造郑和下西洋巨舰立下大功,升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正当朝廷欲委以重用,但孙坤不幸积劳成疾,不久病死。逝世时年五十五岁,被朝廷追封为工部侍郎。如今龙门镇孙坤故居承恩堂前巍峙着“工部”砖砌门楼,亭亭玉立,堂内展览这孙坤的壮举业绩。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三月,越郡馀姚(今浙江余姚)道原成器撰的《承恩堂记》中:“孙氏承恩堂者,恩本於昔,堂成於今,工部都水司郎中孙公景祐由乡贡进士入,成均以才擢工部主事,勤於其职,寻迁秩当路,以公之治绩,上闻进奉议大夫,赐五品,诰封其考如公官,其母陈与配裘俱受宜人,封龙文焕发,玉翰淋漓,荣莫京焉!不数年而卒与官,距今阅二十寒暑矣!”

承恩堂是孙坤之子孙惟和(孙权第四十二世孙,龙门孙氏第十七世孙)为纪念其父、为了感谢皇恩而建造的。如今,承恩堂内陈列着仿当年仁宗皇帝恩赐的诰命函,孙坤的“等人高”塑像,孙坤督造的“郑和”木船模型,还有孙坤造船、郑和下西洋场景的壁画。承恩堂落成后,中堂挂有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闰七月十三日仁宗皇帝恩赐的诰命函。《仁宗皇帝给孙坤的敕诰》写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工部掌天下百工山泽之政令,而其属有四,皆置郎以掌之。必得其人,乃克有济也,尔奉议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孙坤,发身上痒,擢属冬官,历年既久,升秩正朗,克举其职。兹特赐之诰命以示褒嘉。服次隆恩,尔其益思勉称朕任使之意,尚有显秩,需尔后效。钦哉。”                                                                                (孙  兵)

72.唐朝初年宰相孙茂道和唐末宰相孙偓分别与孙武有何宗族关系?

孙偓,生卒年月不详,字龙光。今聊城东昌府区沙镇人。第进士,历显官。以户部侍郎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后又兼礼部尚书、行营节度诸军都统招讨处置等使。孙偓既而秉政任宰相,封乐安县侯。孙偓是孙逖三弟毫州刺史孙遘的孙子,父亲叫孙景商,官职天平军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其兄叫孙储,历任天雄节度使,兵部尚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宰相孙偓家族世系表前言写道:“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儿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明确指明了孙偓是孙武的后裔。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洛阳邙山出土的隋唐墓志中就有其父兄的墓志铭。

《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孙处约的传记记载,说孙处约是汝州郏城人。两书中说:“通子孙世居清河,魏有清河太守灵怀,武德中,子孙因官徙汝州郏城,灵怀曾孙茂道。”如此便知,孙处约就是孙武的第十三世孙孙通的后人孙灵怀的曾孙。孙处约在唐高宗时曾为宰相。贞观年中,曾为齐王祐记室,后升迁中书舍人。孙处约与中书令杜正伦同知制诰,高宗曾夸赞说:“处约一人足办我事,何须多也。”孙处约因预修《太宗实录》倍受赏识,三迁中书侍郎,与李勣、许敬宗同知国政。后来为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唐睿宗时为左羽林大将军,征战契丹时战殁。   

                                        (孙  兵)

73.孙逖和孙武家族有什么关系,他有哪些方面的贡献?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录孙武第第三十三世孙叫孙嘉之,字宗庭,为襄邑令,宋州司马,赠秘书监。有四个儿子:长子孙逖。

孙逖,开元十年进士,后为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为皇帝起草文诰“掌诰八年”,有文集30卷传世,《全唐诗》收有其诗文,死后赠尚书右仆射,《旧唐书》《新唐书》均有其传记。洛阳邙山出土的隋唐墓志中发现的有关孙逖家族墓志竟然多达十余个,且各个地位显赫。其中就有孙逖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为其父亲孙嘉之亲自撰写的《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

孙逖家族自孙嘉之于武则天垂拱、载初(685年)之际到东都洛阳献书,议论时政,后于天册中擢进士第到孙偓于唐昭宗干宁二年(895年)为宰相,孙家历五代210年而不衰,其中有进士十几位,有三人在朝廷“知制诰”,为国家起草各种重要文诰,一人为宰相,其它高官若干人,有多人有诗文传世。孙逖家族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赫的、世代久远的大家族。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之泽四世而斩”,孙家例外,是别有原因的,就是他们有一个好的家教家学传承。孙逖说他父亲:“性聪明而志高邈,学该百氏而不为章句,文穷三变而尤工气质。早有大名,晚从卑位。于是知命之不偶,道之不行,随时委运,淡然无营,而畴昔辈列平生雅故当轴处中者多矣,盖未尝跬足而近之,恬于势利乃如此也。然所莅之职,必悉心为政,不以小而易之,人到于今遗爱矣。尔其闺门之教子孙之谋,猷之必远,诲则无倦,万石不假于诮让,太邱惟闻于善诱,保乂于后,无惭古人(《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孙家这种不近权势,不求虚荣,认真做事,老实做人的家教家学的影响,自然也反映在他们为其父兄叔伯所撰写的墓志之中。孙逖兄弟父子乃至其曾孙玄孙,他们都学识渊博,贯通经史,有多人有诗文传世。孙逖说他们兄弟四人“皆著名于词学”,“有女六人,俱涉迹于图史”。他们是一组学问家,互相学习,相互切磋,相互驳难。孙逖不仅拔擢了一批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颜真卿、李华、肖颖士等,还与“好谱学”,抄写过《姓族系录》的韦述,“明班史,通于族姓”的殷践猷是好朋友。孙公乂与韩愈是“尤为其信重”的朋友,其后世子弟都承继了他们好的学风和学问,他们不仅能诗会文,能为自己做过高官的父兄撰写碑文,而且书法也都很好,也为自己的父兄书写碑文,《孙简碑》就是其子孙纾所书写,《孙谠碑》则是其弟孙綮篆盖,孙綮书,《孙景商碑》是其子孙备书,《孙嗣初碑》也是其子所书写。

从孙逖家族墓志中关于其祖先和祖宗里籍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都自认是春秋齐国大夫孙书之后代。孙逖说自己的父亲孙嘉之“盖齐大夫书之后”,《孙成碑》、《孙婴碑》、《孙湟碑》都承袭了这一说法。他们都自认祖籍是乐安。有的说:“故属乐安”,有的说:“其先乐安人也”,总之,他们所能追溯到的祖先的里籍是乐安。

                                        (孙  兵)

74.孙武直系后裔的郡望为什么是乐安?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同此道理,“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望也叫地望。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联称,表示在某一行政地区或者地域内的名门望族,也是指每郡显贵的家族,其先祖世代居住某个郡,族内人才辈出,为当地人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相互区别主从及尊卑。最能说明姓氏贵贱,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使迁徙到外地,仍然以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望。郡望的产生是血缘姓氏和地域分布紧密联系和互为作用的结果,是对先秦“祚土命氏”、“氏别贵贱”观念的继承。姓氏郡望起源于西汉,盛行于魏晋时期,迄于唐宋逐渐消隐。乐安”就是吾妫姓孙氏族人的郡望,吾支孙氏族人也被称为乐安孙氏。之所以叫做乐安孙氏,是因为它是作为令族人骄傲的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子故里的郡望而于确立的,它是于唐朝确立下来的。唐末以后,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才使郡望的含义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郡望演变为姓氏的一种标志。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从陈完到孙武共八世,世系依次是:稚孟夷;湣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无宇生子二: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赐姓孙,从陈氏家族分出);孙凭,字起宗,齐卿;孙武,字长卿……

  孙武子的郡望之所以在乐安,是因为孙武祖父孙书的采邑之地在乐安,孙书的采邑之地就是孙武的故里。孙武的子孙后代之所以皆称“乐安孙氏”,正是因为其始祖得姓之源和食采之地在乐安,“乐安孙氏”便成为该支孙氏特有的郡望名称或者族号,用以区别天下其它不同姓源的孙氏。由此可知,“乐安”之名是和妫姓孙氏得姓之源,祖籍之地,郡望由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元和姓纂》二十三魂部的“孙”姓条下记载“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均记载:“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今天,正是依据唐朝的史料《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宋朝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的记述才确认孙武的郡望,也就是孙武的故里是乐安。

                                         (孙  兵)

75.吴郡富春和富阳两个郡望代表孙武家族谁的后人?

唐林宝的《元和姓篡》中,主要记录了九个孙氏的郡望,其中乐安、东莞、吴郡富春、富阳、清河、洛阳六个,明确记载为孙武或孙膑之后:而太原中都、河东、华原三个,并没有直书孙武或孙膑之后的记载。

吴郡为汉所置,治所即今江苏苏洲市,其行政范围约含整个长江三角洲的江浙与上海,包括富春县在内。富春县为秦所置,治所在今浙江省富阳市,晋太元中因避郑太后郑春名讳而改富春为富阳。五代吴越复称富春,北宋复为富阳。因此,富阳孙氏与吴郡富春孙氏源出同脉,东晋改名前从富春迁出的孙氏族人仍称富春孙氏,而留居富阳的孙氏族人随建置改名改称富阳孙氏。两支孙氏同为孙武之后,孙武次子孙明以父功食采于富春,成为开基始祖。

吴郡富春的孙氏家族,历史上最显赫者,莫过于三国东吴的君主孙坚、孙权之家族了。《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说:“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唐《元和姓纂》载:“吴孙武子世居富春。坚、策、权。权为吴帝,生亮、休。休子皓。唐尚书左丞孙彦高,广陵云权后。”随着东吴孙氏政权统治空间的扩展,其富春孙氏族人几乎遍及江、浙、皖、赣诸省,并进一步向北方延伸。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坚有5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孙静。孙静有5子: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孙谦,孙谦有2子:孙贲、孙辅。有关第三代的记载不太周详,其中孙权有7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孙暠有3子:孙绰、孙超、孙恭;孙瑜有5子:孙弥、孙熙、孙耀、孙曼、孙紘;孙皎有5子:孙胤、孙晞、孙咨、孙弥、孙仪;孙奂有3子:孙承、孙壹、孙封;孙贲有4子:孙邻、孙安、孙熙、孙绩;孙辅也有4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

有关第四代的记载已无法全面统计,大约孙和有3子,孙绰有5子,孙邻有6子等,如孙绰的5子,以大将军孙晽为首,史称“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倾人主”。另有一支由俞氏改赐孙姓的孙河家族,孙河有4子,其侄了孙韶有5子也都官拜将军、太守,相当显赫。总之,据上节考察的其迁徒与分布情况,可以说在东吴政权的控制地区,富春孙氏已是子孙满堂,宗室林立了。

三国时期,富春孙氏名望空前,孙吴江山虽然被西晋灭亡,但是富春孙氏族人并没有遭受灭族迫害,基本没有受王朝更替影响。在两晋王朝中,还有不少孙姓族人官居高职。

《晋书孙惠蔚传》载,孙惠蔚乃“吴豫章太守孙贲曾孙也,父祖并仕吴。孙惠在晋,曾任广武将军、安丰内史诸职,封临湘县公。《晋书》还有孙晷传,其为吴伏波将军孙秀曾孙,而孙秀是孙权弟弟孙匡之孙。

隋唐以后,孙氏官员名士,有被授以“富春男”诸爵,“富春堂”也渐成为孙氏的重要堂号之一。今江、浙、皖、赣地区的绝大部分孙氏族谱,都称为其后裔。

唐《元和姓纂》记载:“富阳 孙武之后,世居富阳。”当中提到富阳孙氏著名人物有:“孙远,宋宁远将军。孙瑒,为陈祠部尚书、定襄侯;其弟孙昕;其曾孙孙瑛,为唐云州史、义兴公。又齐有孙瑀明,任临川王常侍曾孙,唐浙州刺史也。”                        

                                          (孙  兵)

76.东莞郡望代表孙武家族哪些后人?

东莞为西汉所置,治所在今山东沂水,南朝宋时移至今山东莒县东北。东汉至西晋时,这里置有东莞郡。今广东省东莞市有不少孙氏族人,但是属于南宋以后南迁而去。隋唐以前东莞郡望指今山东沂水、莒县一带。而隋唐以前的孙氏郡望“东莞”,只是指山东沂水一带而已,不能将两者混淆。

东莞孙氏源远流长,名人辈出。唐《元和姓纂》载:“东莞孙膑之后。汉有孙扬,魏有孙耽,晋有孙牧,宋有孙奉伯,梁有孙谦。”五人当中最出名的是仕宦宋、齐、梁三朝的孙谦,他历任二县五郡地方官,廉洁为民,政绩又称,是著名的清官。史书称,孙谦早年“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南史孙谦传》载有其人其事。

孙奉伯是孙谦的兄长,他在刘宋王朝历任少府卿、淮南太守之职,为官以清廉闻名。《宋书后妃传》记载,宋明帝为太子纳妃,京朝地方官员献礼有值百金之巨,而始兴太守孙奉伯只献琴书以供太子习用。明帝大怒,赐以毒药,经众臣劝说,才得宽宥。《宋书后妃传》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外祖父赵裔为平原太守,外祖母孙氏便是东莞人,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刘裕册封其外祖父赵裔为临贺县侯,外祖母孙氏为豫章郡建昌县君。东莞孙氏中出现了一位成为皇帝外祖母的诰命夫人,其家族在刘宋朝的兴盛可以想见。

孙奉伯有一子叫孙廉,也就是孙谦的侄子。《南史孙谦传》载,孙廉善于阿谀权贵,巴结上司,其凭藉着拍马屁的拿手功夫,于齐、梁二朝,官居尚书右丞、吴兴太守、御史中丞诸要职。广陵高爽曾用打油诗讥其不计耻辱而取名位,而史书又谓其“然处官平直,遂以善政称,武帝尝曰:‘东莞二孙,谦、廉而已’”。《南史文学列传》载,孙廉有子孙抱,曾任延陵县令,此人善于吏职,然形体肥壮,腰带十围。广陵高爽也戏之曰:“徒有八尺围,腹无一寸肠,面皮如许厚,受打未讵央。”看来也是与其父为一类人物。

另外,《魏书术艺列传》载,永熙(公元532-534年)年间,北魏有一位官居通直散骑常侍的孙僧化,也是东莞人,此人熟识天文星象,省校编集过一些天文书籍,且“识星分,案天占以言灾异,时有所中。”是一位古代的天文星占学家。                    

                                                                                                  (孙  兵)            77.清河孙氏代表哪支孙武后裔的郡望?

西汉置清河郡,东汉改清河国,三国魏置于清河县,皆位于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临清一带。清河孙氏郡望历史悠久,不乏名人。唐《元和姓纂》孙氏“清河”条载:“孙武之后。魏清河太守灵怀,曾孙处约,唐中书侍郎。生侹、俊、儆、佺。侹,延州刺史、富春男;俊,荆州刺史、乐安子;儆,济州刺史;佺,幽州都督、会稽公。又,户部侍郎孙伏伽,清河人。孙履中,桓州刺史,生匪骄。”《元和姓纂》将清河孙氏郡望的先祖指为北魏清河太守孙灵怀,清河孙氏中最为显赫的人物当属孙灵怀的曾孙孙处约,字茂道,唐太宗时任校书郎,中书舍人,唐高宗时“三迁中书侍郎”,居宰相之位。其《唐故司成孙公墓志铭》谓:“曾祖灵怀,后魏直阁将军,平原内史,安康、清河二郡太守。子孙遂居清河”。清河孙氏有部分族人因官任而迁徙汝州郏城,所以《旧唐书》称孙处约为汝州郏城人。清河孙氏族人孙伏伽是清河孙氏著名人士。《旧唐书》载,他是“贝州武城人”,即今清河县人,隋代中进士,入唐,于唐高宗武德五年(622年)中壬午科状元,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孙  兵)

78.太原中都是孙武家族哪些后人的郡望?

太原中都即今山西省平遥县。从东汉起,尤其在魏晋时期,由于孙氏族人仕宦多出,位居显要,遂成为孙氏一大郡望。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初置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孙福。为汉献帝太原太守。唐《元和姓纂》载:“太原中都,汉西河太守会,十一代孙资生南阳太守宏。宏生晋冯翊太守楚,生纂。()生绰、统。从父弟盛,晋尚书右侍。会宗裔子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难,遂家焉。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武之子“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胜生盖,字光道,汉中守。生知,字万方,封武信君。知生念,字甚然,二子:丰、益。益字玄器,生卿,字伯高,汉侍中。生凭,字景纯,将军。二子:届、询字会宗,安定太守。二子:鸾、骐。鸾生爱居,爱居生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难,遂居太原中都。”可见,孙武的后裔,东汉的孙福定居太原中都,其孙氏族人在太原中都开始兴盛。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唐朝以前“太原之族有岚州刺史昉,生存进,安定太守。”《元和姓纂》上的记载都有史籍可查,其“太原中都”后说:孙资“生南阳太守宏,宏生晋冯翊太守楚,生纂,生绰、统,从父弟盛。”以上孙资家族,包括孙宏、孙楚、孙纂、孙绰、孙盛,都是魏晋时期的名人。有较完整记载的是《世说新语叙录》中的《太原中都孙氏谱》。

孙资在《三国志魏书》中有传,东汉建安年间,受曹操的征辟,曾任县令、参丞相军事诸职,魏建国为中书令,历魏文帝、魏明帝、齐王曹芳三朝,在曹魏典掌机要30年,后拜骠骑将军、侍中,为人宽恕而稳健,颇具政治家头脑和谋略。

孙宏继嗣其父爵位,曾封亭侯、离石子,官任南阳太守。孙密也靠父亲功勋,而为骑都尉,据《世语》,后因结交浮华之辈,被免官废锢。孙宏有子孙楚,字子荆,《晋书》有传,谓其恃才凌傲,卓尔不群,故年40余,始入仕途,由参军迁佐著作郎,与将军、同僚忿争,又湮废多年,所以直到晋惠帝时,孙楚才得以出任冯翊太守、讨虏将军,没几年就过世了。其写作才华出众,留有赋、书、奏议等作品,为著名文学家。

孙楚有三子:孙众、孙询、孙篡。孙众未仕而早终。孙洵为颖川太守。孙篡虽史书上只见名字而不见事迹,不过他的二个儿子:孙统、孙绰,《晋书》上都有传。《孙绰传》中说,孙绰“袭爵长乐侯”,说明其父孙篡在世时官位不低,曾赐长乐侯之爵。

孙洵之子孙盛,字安国,亦为东晋名士,《晋书》有传。曾任佐著作郎,出补浏阳县令。历任将军陶侃、庚亮、庚翼、桓温都请孙盛为府室参军、廷尉正诸职,后平蜀进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入朝又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72岁时去世。博学而有医卜、易象和历史方面著述,是玄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二子:孙潜和孙放。孙潜字齐由,为豫章太守。孙放字齐庄,幼年就很聪明,后官任长沙相。

孙统字承公,善于写作,时人以为有其祖父孙楚之文风。征北将军闻名徵为参军,然孙统辞而不就。其性喜好自然山水风光,曾为吴宁(今浙江东阳县东)县令,居职不留心繁琐事务,纵意于旅游,这一带名山胜川,无不穷究浏览,可谓古代旅游大家。后任余姚县令而卒。其二子:孙腾、孙登、孙腾字北海,亦以博学著称,官至廷尉。孙登喜好名理之学,曾注《老子》。

孙绰字兴公,曾任著作佐郎,征西将军庚亮请为参军,又补章安县令,微拜太学博士,再迁尚书郎。后转任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

另据《宋书臧质传》载,南朝刘宋时的孙冲之,是孙盛的曾孙,官至右军将军、巴东太守。《南史》载,官居骠骑鄱阳王参军事的孙伯翳,是孙盛的玄孙、孙放的曾孙。而孙伯翳的父亲就是孙康。

《南史文学列传》中,还记有一位太原中都的孙氏名人:孙诜,字休群,他“爱文,尤赏泉石,卒于御史中丞。”官位还相当高。从以上所载看,当时太原孙氏宗族很是繁盛,并且名人辈出。

五代十国的北汉国的范围曾是以太原为中心,包括平遥县在内。北宋初年,在攻打北汉国时,北宋通过强迫当地人大规模移民以削弱其地“尽驱其民分布河(黄河)、洛(洛阳)之间”,结果将该地区70%以上的百姓,约二三十万人口南迁到以开封、洛阳为中心的京畿及其周围的地区,成为北汉国民的主要迁入地区。可以推测,太原中都孙氏因南迁而散居,致使如今孙氏谱牒中自称为太原中都者,寥寥无几了。如今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枣庄市牛山孙氏祠堂有清代留下的堂联,称是孙子十二世孙---孙爱的后人。枣庄及附近的苏、皖、豫等地有族可查的牛山孙氏多达40万人。

                                                            (孙  兵)

79.映雪读书的孙康是孙武家族什么人?

孙康,太原中都人,晋长沙太守放孙,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官至御史大夫。官任起部郎,即为历史上因家贫无油,晚上用雪反映月光来读书而出名的孙康。正是因为孙康这一刻苦读书的故事常给后人以激励,且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太原孙氏的堂号便称为映雪堂。

  关于孙康其人最著名的就是“孙康映雪”这个成语典故了。《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淡,交游不杂。”就是说: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御史大夫。后人也用此来作为励志典故。

  不为人知的是孙康同时也是孙武的后人。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武儿子孙明的十一世孙孙爰居生孙福,为东汉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难,定居太原中都,其孙氏族人在太原中都开始兴盛。《后汉书独行列传》的刘茂传中,确有太原太守孙福遇赤眉之难的具体记载。《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太原中都”后说:孙资“生南阳太守宏,宏生晋冯翊太守楚,生纂,生绰、统,从父弟盛。”以上孙资家族,包括孙宏、孙楚、孙纂、孙绰、孙盛,都是魏晋时期的名人。有较完整记载的是《世说新语叙录》中的《太原中都孙氏谱》。孙洵之子孙盛,字安国,亦为东晋名士,《晋书》有传。曾任佐著作郎,出补浏阳县令。历任将军陶侃、庚亮、庚翼、桓温都请孙盛为府室参军、廷尉正诸职,后平蜀进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入朝又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72岁时去世。博学而有医卜、易象和历史方面著述,是玄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二子:孙潜和孙放。孙潜字齐由,为豫章太守。孙放字齐庄,幼年就很聪明,后官任长沙相。《太原中都孙氏谱》载,孙放有子孙秉,孙秉子孙康,官任起部郎,即为历史上因家贫无油,晚上用雪反映月光来读书而出名的孙康。正是因为孙康这一刻苦读书的故事常给后人以激励,且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太原孙氏的堂号,便称为“映雪堂”。因此可以说,孙康是孙权弟弟孙静的后裔孙秉之子。                         

                                            (孙  兵)

80.“泰山先生”孙复是孙武哪个支系的后裔?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孙复(9921057)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曾客居泰山讲学多年,学者习称其“泰山先生”。

  孙复的家世及其前半生的经历,由于文献“不足征”而难以了解,我们只能大致知道他36岁以后的事迹。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三十六岁的穷秀才孙复,此年流落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上谒因母丧寓居南京的范仲淹,范仲淹受当时知府晏殊之邀执掌府学。仲淹因其穷困,赠钱一千。翌年,孙复又到南京谒范仲淹,仲淹又赠钱十千。范仲淹孙复家境贫困,无力赡养老母的窘境,遂为孙复谋了一个学职,并授之以《春秋》。一年以后,范仲淹服阕复职,孙复也离开了南京。

景佑元年(1034年)初,礼部开科取士,孙复第四次应举又告失败。多次的科举落第,使孙复对科举入仕丧失了信心。当时,郓城举子士建中也在此年应举并考中。在士建中的介绍下,孙复来到南京找当时正在那里任学官的石介。他们两人的思想颇为接近,孙复的学识令石介折服,石介拟定在泰山筑室,请孙复去客居讲学。

  景佑二年(1035年),石介在泰山筑室完毕,请孙复来居,自己率领张洞、李缊等拜孙复为师。为了报答士建中和石介,孙复曾在此年给刚刚迁判国子监的范仲淹写了推荐信,盛赞士、石二人,说他们“能知舜、禹、文、武、周公、孔子之道者也。非止知之,又能揭而行之者也”。

  孙复客居泰山讲学整整七年。这其间,他主要从事《周易》和《春秋》的研究和讲学。撰写了《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此外还写了一些史论和抨击佛、道二教的文章。在泰山时期,孙复与当朝名宦亦有颇深交往,曾任宰相的李迪在庆历元年(1041年)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时年已经五十岁的孙复。由于名宦的褒奖和荐引,孙复在当时士大夫中的名声渐显。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也上书荐举孙复,说他“素负词业、经术,今退隐泰山,着书不仕,心通圣奥。……乞赐召试”。这一年的十一月,孙复由布衣超拜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十二月二十七日,宋仁宗给孙复发布敕诰:“敕国子直讲孙复,朕新嗣服,崇长学校,所以加惠诸生甚渥也,则朕教事於其间,盖亦序进矣。尔复能以名胜来掌学士版,出处蔼然也。晋之讲席,发明经义。佥曰汝宜,则朕以怿。”

  孙复在太学与石介一起,积极支持范仲淹等“复古劝学”的措施,生徒遂骤增至数千。庆历四年(1044)五月,宋仁宗临幸太学,赐孙复五品服,不久又召孙复去迩英阁说《诗》。

   庆历七年(1047年),朝廷在处理徐州举子孔直温利用宗教图谋兵变一案时,在孔直温处发现有孙复名字的诗,孙复因此坐贬监虔州商税。以后,孙复曾迁泗州,又徙知河南长水县签署、应天府判官公事、通判陵州等职。

至和二年,翰林学士赵槩等十余人联名上书,言孙复“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于是,孙复重新回到太学执教。

嘉佑二年(1057年)七月二十四日,复职仅三年的孙复病卒于家中,终年六十六岁。宋仁宗闻丧,赐钱十万给其家属。葬于郓州须城庐泉乡北扈原,由欧阳修亲自撰写了《宋孙明复公墓志铭》。这位落款“六一居士庐陵欧阳修”文化鸿儒在墓志铭中写到:“先生讳复,字明复,姓孙氏,系出吴伏波将军之后……”伏波将军就是指东吴的孙坚。由此可以确定,这位号“富春”的孙复就是孙武后人孙坚的后裔。

(孙  兵)

81.孙诒让是否为孙武后人?

孙诒让(1848—1908)清末经学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颂(一作冲容),别号籀庼(zhou qǐng),浙江瑞安人。同治六年举人,五应会试不中。官刑部主事,旋归不复出,专攻学术,精研古学垂四十年,融通旧说,校注古籍,著书三十余种。孙诒让所著《周礼正义》为一生心力所瘁,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墨子间诂》亦为注墨的权威之作。《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二十卷,《四部别录》二卷,则是目录版本学的专著。

关于孙诒让的祖籍渊源,在《盘古孙氏族谱》中有着清晰的记载。书中记载孙诒让的祖籍为福建长溪,五代时始迁祖孙惟睦移居浙江瑞安二十五都集善乡之盘古,世称盘古孙氏。五传至孙叔杰,为南宋绍兴年间进士,知沅州。从明朝初年开始,其家族有较清晰的家谱世系,具体如下:

孙善士耕秉城伯厚名世光萃肃寿奕法其望祖铎希曾衣言、铿鸣、嘉言(上接衣言)诒让。

综上可知,孙诒让所在的瑞安孙氏确为五代时由福建长溪迁徙而入。据近期出版的由福建宁德市政府统一编纂的闽东孙氏志、闽东孙氏族谱讲闽东孙氏分成乐安和富春两大支系。乐安派,即直接中原入闽的孙武后裔,富春派则是孙坚、孙权后裔,因此闽东孙氏家族被一致认定为孙武后裔。

另外,孙诒让之父孙衣言,字韶闻,号琴西,晚号逊学老人,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进士,历官翰林、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太仆卿,倡导永嘉经制之学,校刊《永嘉丛书》,编辑《瓯海轶闻》、《永嘉集内外编》,著有《逊学斋诗文集》,文章、风节都卓绝当世,是晚清著名学者。在其《先大父行述》一文中称,瑞安孙氏先祖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五代时,后裔孙惟睦一支自闽长溪迁居瑞安盘古,瑞安孙氏由此发源。孙惟睦累传至清前期有孙希曾,希曾三子衣言、铿鸣、嘉言,自此,瑞安孙氏门庭方显。从瑞安孙氏家族自身的记载中取为旁证,较为公允。

可以说,孙诒让为孙武后人,当确实无误。         

                                          (孙  兵)

82.孙星衍是乐安孙氏哪个支系的后裔?

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号季述,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官至山东督粮道,后因病归里。他所学甚广,初以文学著称,与同里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齐名,后专力经史、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旁及诸子百家,工篆隶,精校勘,擅诗文。他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有较丰富的修志经验。孙星衍自幼天赋极高,乾隆五十二年中进士,历任编修、主事,学术成就很高,对音韵、训诂、诸子百家和金石文字都有所研究,曾被大才子纪晓岚赞为“天下奇才”。他曾两度在山东为官,任过提刑按察使和山东督粮道,山东布政使。《清史稿孙星衍传》讲他是江苏阳湖人,其本人则在《家吴将曲考》中追述:“吾家为乐安孙氏,系出陈子占(孙武的爷爷孙书的字——引者注)后。”

乾隆四十八年(1783)初,有人新校《山海经》完稿。他作《山海经》新校正后序,序中断言,自汉以来,未有知《山海经》为地理书,并指出,九经笺注、史家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通典》《通考》,通志及近世方志无不征《山海经》。乾隆五十一年(1786)初,纂乾隆《咸宁县志》。

嘉庆初年,一些学士重刊《元和郡县图志》和《括地志》,擅长考据的孙星衍为之大喜,给此两志一一作序,称《元和郡县图志》载州郡、都城、山川、冢墓,皆本古书,合于经征,无不根之说,诚一代巨制,无此书而地理之学几绝矣。嘉庆八年(1803)赴安徽庐州,和张祥云等同纂《庐州府志》五十四卷。孙和同人在编是志时,以隆庆、崇祯、康熙三志为蓝本,互为参订,取其所长,并增补康熙三十五年至嘉庆八年的记载,综合成编。十八年四月,年届六十一岁的孙星衍,离金陵,赴松江,与他人一起,着手编纂《松江府志》,这是他一生中纂修的最后一部地方志。此志共八十四卷。孙星衍一生纂修七部地方志,并为志书作序甚多,实为清代方志界的佼佼者。孙星衍作为一个考据学家,一生著作甚丰。有《周易集解》十卷,《夏小正传校正》三卷,《明堂考》三卷,《考注春秋别典》十五卷,《尔雅广雅诂训韵编》五卷,《孔子集语》十七卷,《晏子春秋音义》二卷,《史记天官书考证》十卷,《寰宇访碑录》十二卷,《金石萃编》二十卷,《续古文苑》二十卷,《诗文集》二十五卷等。

孙星衍这位辨伪大师自谓乃孙武的后裔,他在《家吴将曲考》中说:“吾家自明忠愍公名兴祖者,以佐命功封燕山侯,起家定远。吾祖名继达,为明指挥使赐第武进,即忠愍公从子。当元明兵燹之际,谱系无所考,惟忠愍公以官封祖父文虎,中书参知政事护军乐安郡公,则吾家为乐安孙氏,系出陈子占后,明也。”

根据以祖籍为爵秩之名正是古代封爵的通例,他从其祖父封“乐安郡公”作为推断自己是孙武后裔的重要证据,正是因为他依据了《新唐书》的说法。因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列孙氏宰相后裔的爵位即有乐安子、乐安孝男又有乐安郡侯。               

                                                             (孙  兵)

83.孙中山的家族世系是怎样的?

早在1942年,国立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经十年资料搜查,对孙中山先世作了探究,著有《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并由孙中山之子孙科、政要吴铁城、陈立夫作序,予以肯定。但孙中山先世,仅溯源到晚唐时以军功封东平侯的孙誗(chen),以上就语焉不详。重点是孙中山先世,自赣迁闽,由闽入粤的经过。

罗香林教授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中说道:孙中山先生之先祖为唐封东平侯孙誗。孙浰五世孙叫孙承事,由江西宁都迁福建长汀,为长汀河田开基始祖。孙承事后裔孙浩,字友松,偕弟孙深于明朝永乐年迁至今广东省紫金县之忠坝,为中山入粤始祖。至孙友松十一世裔孙孙鼎标,明末追随钟丁生起义抗清,兵败走散。孙氏族人为避战祸,纷纷流徙离散。孙鼎标次子孙琏昌,遂由紫金忠坝迁至增城,继迁番禺县(今广东省中山市)涌口门村。又二传至孙殿朝,于清乾隆年间由涌口门村,分迁翠亨村,孙殿朝即为孙中山先生五世祖。

又据近代著名诗人陈去病先生(1874—1933)发表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现珊瑚》杂志第一卷第九期所载中山先生“家世表”得知,孙殿朝生于乾隆十年(1744),孙中山生于同治五年(1866),从入粤始祖孙浩至孙中山为十九代。

《国父家世源流考》中的孙誗就是孙科撰《先世述略》中所说及的。他们的迁徙路线为:河南陈留——江西宁都——福建长汀河田——广东紫金县忠埧(即永安县上镇趵)——广东增城——广东中山县(原番禺县、香山县)涌口门村——翠亨村。

在浙江诸暨发现的《暨阳石佛孙氏家谱》中,发现有龙富阳门孙氏第四世孙孙余庆撰于宋朝庆历四年(1044年)的序言,其中说:“以虔化谱观之,太守旃公之后有瑝,为凤翔少尹。而生四子:谷、河、揆、拙。谷为刑部侍郎,揆为招讨使,拙为中书舍人……拙生誗,誗生实,实生七子:耀、英、元、叔、客、爽、风……”

以罗香林考证的孙中山家族世系与《新唐书》对比,对孙氏世系的阐述,基本还是正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这样记载的:

“耽字玄志,汉阳太守。二子:钟、旃。钟,吴先主权即其裔也。旃字子之,太远太守。二子:炎、历。炎字叔然,魏秘书监。生倰,字仲斛,太官令。生道恭,字雅逊,晋长秋卿。二子:顗、芳。顗字土若,……顗避地河朔,居武邑武遂。生辉,字光休,后赵射声校尉。生纬,字元文,幽州都督。生周,字季治,后燕高阳王文学……”

周以下世系为:“周——敬仁————伯礼——孝敏——仲将——希庄——嘉之——————公义————拙”(拙为誗父亲)。

孙中山先祖孙誗,乃是孙旃(zhān)之子孙炎的后裔,孙炎无子,孙权弟孙匡子继承。从血缘来讲,更贴近孙权。

根据《新唐书》及各地孙氏宗谱记载归纳整理成孙中山先生的家族世系为:

孙书……孙武……耽————炎……倰——道恭——————————敬仁————伯礼——孝敏——仲将——希庄——嘉之——————公义——————誗(居赣)……承事(迁福建长汀)……友松(迁广东紫金忠埧)……琏昌(迁增城继迁中山县涌口门村)……殿朝(迁翠亨村)——恒辉——敬贤——达成——德成(1866——1925)(名帝象,又名文,教名:汉新。字逸仙,号中山。)

孙中山子孙科:有二子:治平、治强。治平生一子国维。治强生二子国星、国元。

                                        (孙  兵)

84.孙武家族中还有哪些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后人?

除去以上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四位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圣贤伟人,在华夏历史上,还有诸多乐安孙氏仕子俊杰,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青史流芳,在此择其事迹突出者例举如下: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名孙武之后孙炎,是著名训诂学家,时人称他为“东州大儒”。孙炎撰有《周易春秋例》,并为许多经典著作作注,他在中国音韵史上也有突出的贡献,所撰写的《尔雅音义》,开中国反切注音之先河。

尤其到了唐代,乐安孙氏族人既有世代书香,又有皇家重臣,可谓名宦满堂,家族显赫,居宅繁盛,堪称是名门望族。

元朝末年,安徽凤阳府的豪族,乐安孙氏族人孙继达率宗族跟随朱元璋起兵反元,出资出粮,力克常州,以军功赐田宅于武进,朱元璋将孙继达两个女儿聘为王妃。孙继达后人、清代经学大师孙星衍于嘉庆初年踏访吴县孙武墓,考证出其常州孙姓家族是孙武之后,召集族人在吴县修了孙武子祠庙,还亲自主修了《阳湖孙氏家谱》。

富阳孙氏后人、明代孙濡在任河南长葛县知县之时,倾其家产解救县内灾民于大旱之年,对苍天发出“宁可绝我子孙,不可灭我子民”的祈求,其爱民如子的精神为长葛百姓铭记。

乐安孙氏当中亦有一位女性引人瞩目,山东邹平人,历史只留下她孙皇后之尊号,却没有留下她真正的名字。孙氏幼年进宫,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并作为宣德朝的皇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皇太后,是成化皇帝(朱见深)的主要抚育人,对宣德以来的朝政,尤其是“土木之变”后处于非常时期的明朝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一人开历史上贵妃授册也授宝和在世太后上尊号两大先例。天顺六年去世后,孙氏被以“太庙”的名分,上十五字尊谥“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宣德帝合葬于北京十三陵中的景陵。

清朝乐安孙氏后人孙廷铨,曾献计智擒鳌拜,为康熙皇帝亲政,为国安定立下了大功。康熙二年拜相,为相七年,勤于政事。他历任兵、户、吏部尚书,奉命参定大清律。孙廷铨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潜心著述,留下一些有价值的著作,其中以《颜山杂记》的学术价值最高,是极为珍贵的古代科技史料,于康熙十七年被收入《孙文定公集》出版。

纵观孙武家族后裔,绵延两千五百余年,贤者辈出,翘楚英才,代不乏人,或著名于邦国,或载录于宗谱,称播于世,为后人所敬仰。

                                 (孙  兵)

©2024 版权所有 兵道网|山东孙子研究会
邮箱:sunziyanjiuhui@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38号 电话:0531-82660052
鲁ICP备16031144号
首页 TOP 研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