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孙子“杂于利害”的思想
把握强国建设的战略考量
曹永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也是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个伟大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极大的政治热情,也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可能都是顺风顺水、铺满鲜花,必然会遇到种种艰难险阻,充满风险和挑战,也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一系列纷繁复杂特别是“两难”的历史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去抉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有些是现实明摆着的,有些则是难以预见的。因此,应该借鉴孙子兵法“杂于利害”的思想,全面、审慎、客观地去考量、去权衡,把握世界大势,明确发展方向,作出正确选择。依笔者之见,就现实遇到或可预见的问题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需要很好把握。
一、不搞开疆扩土,但要确保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
在这一点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秉持这样的立场,我们的国家才无愧为热爱和平的东方大国。但在社会舆论中,却常常出现一些与中央的基调不合拍的杂音。如在自媒体中屡屡出现“开疆扩土”“争霸世界”的噪声。有的说“只要强大,(不但)台湾是我们的,整个星球也是我们的”;也有的说“中国古代地盘大得多,要民族复兴,就应当把那些藩属国都收回来”。这些言过其实的“自嗨”貌似“鼓舞人心”,实则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此类所谓“霸气”的过激言词一经炒作、发酵、放大,就形成了一种负面效应,对党和国家的对外方针产生干扰,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损害,正中了“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陷阱。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最后一条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我们无论发展得多么强大,都不会称王称霸,都不会走“开疆扩土”之路。无数历史事实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格局、国际政治变化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那种依仗武力、恃强凌弱、侵吞主权国家的行为,最终都没有得逞,反倒受到了世界的抛弃和历史的惩罚。资料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主权国家有增有减,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被吞并的(有的是内部分化解体的,有的是摆脱殖民统治独立的,有的是一国内部实现统一的,有的是自愿合并的)。所谓的“主权国家”,从法理上讲,主权国家是不受其他国家干预或限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国家,是具有固定领土、一定的居民、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和主权的政治单位。但是一个主权国家要融入国际社会,要受到国际法保护,必须得到联合国2/3以上会员国的承认,且安全理事会5大常任理事国必须一致同意。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之初,代表中国的中华民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投票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虽然现在仍有若干小国和地区与台湾地区有所谓外交关系,但联合国一直未予承认。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的内政,是解决本国历史遗留问题。美西方千方百计要把台湾问题国际化,但我们绝不能把解决台湾问题与“开疆扩土”混为一谈,更不能鼓噪“要岛不要人”等伤害台湾同胞感情的奇谈怪论。
当然,不搞“开疆扩土”,并不等于废黜武备。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是和平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力保证。只有强大的军备,才有话语权,才有威慑力,才能左右形势、控制局面、应对挑战,也才能有效地遏制战争。即便发生战争,也能“自保而全胜”(《孙子兵法●军形篇》)。解决台湾问题,要靠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对台方针的感召力、大陆发展的吸引力、强大国防的威慑力来综合发力,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个全方位、全要素、全体系、全实力的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和平发展之路,并不意味着要顾此失彼,削弱国防。正如司马穰苴所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实践证明,这些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防建设也在不断加强,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新的形势下,新情况、新矛盾、新冲突层出不穷,我们面临着多重压力和围堵。解决台湾问题也不容盲目乐观,切忌空喊大话。即使武统台湾也不可能像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几个小时解决战斗”(也有的说“一个小时就差不多”;更有的说“秒胜”;还有的说“晚上打过去,天亮就发新身份证”;“真希望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就看到统一的胜利消息)”。这些不负责任、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会造成许多误导。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多手准备,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蓄势而发。不惹事,不怕事,不误事,不坏事,能成事。要像孙子说的那样“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九变篇》。意思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具备敌人不可攻破的条件。”所以,孙子“有以待”的思想,警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无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要像二十大报告中要求的那样,“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战略,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不仅要强化国土防御,还要经略海洋,走向深蓝,保护我们的海外利益和国民安全;不仅要应对军事侵略等传统安全威胁,还要应对恐怖袭击、民族分裂、信息破坏、武器扩散、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劫掠、重大灾难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不仅要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还要负起大国责任,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维和等任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二、不搞闭关锁国,但要借助外力、自主创新
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政时,就奉行“美国优先”“单边主义”,从2018年7月起对中国打响贸易战。拜登接盘后,又变本加厉地对我不断施压。美西方国家联手制裁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南海、台海等地区军事布局等。特别是俄乌冲突后,世界格局和国际政治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既源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有的把它归结为“修昔底德陷阱”,有的把它算到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的头上。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有中国迅猛发展的今天。且不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交通和通信上的高铁、地铁、高速路纵横交错,网络、手机、私家车等铺天盖地;医疗上的B超、CT、核磁共振等广泛应用;军事上的航母、歼20、运-20等大国重器崭露头角;航天上的神舟、天宫、嫦娥等遨游太空。凡此种种,既是党政军民奋发图强的结果,也都与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政策密不可分。许多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国际合作互鉴的结果。当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独善其身、自给自足。所以,不能因为遇到了一些“卡脖子”的情况,就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犹疑动摇。
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并行不悖。只有借助外力、发掘潜力、以迂为直、自主创新,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三、不搞结盟政策,但要互惠互利、同舟共济
到底是结盟好还是不结盟好?实践证明,各有利弊,弊大于利。1945年8月,中华民国曾与苏联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基本上恢复了沙俄时代在中国东北的特权。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了原《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期满后没有再延长。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并于1992年作为观察员国,参加了由120个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不等于搞单边主义。实际上,不结盟更有利于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其精神的体现。当然,在国际事务中,也难免会发生摩擦和冲突,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调处。遇有敌对势力的挑衅和侵扰,也应借鉴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尽可能控制事态发展。要将权益、道义、法理通盘考虑,当战则战,当和则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责任编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