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学灵活性的创新思维价值
王硕民
兵圣孙子生活的春秋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的不断变化,人们视野的逐渐开阔,思想的活跃,尤其是各诸侯国都欲挟天子以令诸侯,斗争极其尖锐复杂,讲究策略与权谋,广泛利用政治、外交手段,战争中诡道逐渐为人所接受,致使战场纷杂而谲妙。这就要求战争指导不但要准确把握诸多方面的信息,全面了解战场情况下,还要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更要注重谋略,三思而行,谨慎从事,灵活多变,以巧妙应对各种复杂的战争局面。因此,孙子在兵学思想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出“战胜不复”的超越性,“应形无穷”的机变性,“善出奇正”的不对称性,“因利制权”的机断性等特征。这些方面充分体现孙子兵学的灵活性,同时展现出创新思维特色。创新思维,即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破除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1]新时代,深入研究孙子兵学灵活性,学习其创新思维方式,有助于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力,尤其是培育军事人才的谋略智慧,这对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要的创新思维价值。
一、“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灵活用兵要打破思维惯性
孙子在《九地篇》所说的“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就是要求战争指导不能墨守成规,思维僵化,而要能够根据敌情变化,机动灵活,相机决策。
(一)须知兵形变化
基于灵活性思维,孙子提出了许多战法妙策。《虚实篇》指出:“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场情况变幻莫测,将帅思维必须灵活,富于变化。且更为精辟的是,孙子揭示用兵不能刻守成法不知变,而要在战争进程中根据战场情况变化而灵活用兵,从兵学认知角度而言,这里所揭示的战争规律就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因此,战场上将帅思维一刻也离不开灵活性。为此,孙子还提出“兵因敌而制胜”。《握奇经●八阵总述》说:“治兵以信,求圣以奇。信不可易,战无常规可。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敌莫能知。”[2]行藏在我,变化多端,善于打破常规思维,与敌作战尽可能出奇招。《司马法》则一言以蔽之,“视敌而举”[3],要依敌情变化而变化。与敌交战,只有随着敌情变化而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明代西湖逸士《投笔肤谈》“兵机”提出“用兵之机括”概念,即要“势显于外,虽足以压敌,苟无机以运量其间,则浅露而易见,何以收万全之胜?”这里讲到“机”与“势”的关系。虽然有压倒敌之绝对优势,而不知权谋机变,将我真相企图暴露无遗,则难以获万全之胜。因此,同篇还从用兵时的主客关系上对“兵机”作了阐释:凡用兵之法,“主客无常态,战守无常形,分合无常制,进退无常度,动静无常期,伸缩无常势,出没变化,敌不可测,此之谓兵机”。简言之,兵机就在于出没无常,使敌不测;临兵对阵,若能深谙“无常”之道,正确把握好战争中主客变化,就能够正确处理好战守、分合、进退、动静、伸缩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以取得战争主动权。该篇的“旧注解”说:“惟无常,则运用之妙存于心矣。”因而,《虎钤经》卷四异口同声地说:“故用兵之术,知变为大。”足见,“变”就成为灵活用兵的核心思维。
(二)要与谋略相结合
孙子兵学思维灵活性与谋略性密不可分。灵活性是孙子兵学思维主要特色之一。兵学思维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它与谋略思维相互渗透上,并涵养出孙子独特的兵学思维品质。灵活性与谋略思维都是智慧的集中体现,灵活性又是谋略思维同时也是兵学思维的灵魂。谋略思维离不灵活性,而灵活性同样离不开谋略思维,二者要得到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孙子《谋攻篇》中的“上兵伐谋”与《军争篇》中的“兵以诈立”可以说是灵活性与谋略思维相互碰撞的火花,是军事智慧的升华。用兵贵在用谋,这是兵家常理。但是,只有灵活性才能赋予谋略思维的生命。
(三)切不可墨守常法
但是,成法也不是绝对不可用,而要辩证地看待,择善而用,或择机而用,不能绝对化。《草庐经略》中“训将”对此论述:“斯无不依古法之兵,第合法而不胶于法,可也。”这是极富哲理的军事辩证法高见。以前取胜的战法不可拘泥,但也不是纯粹不能用,而要“出其所知以应事”,在战略战术上这就叫做机动灵活,在战法运用上就是见机行事。“合法而不胶于法”,兵家应敌,既有法,又无法,而最重要的是不可拘泥于常规常法。这才真正学懂了兵法,其奥妙就在于思维要有创新性。它不但是军事活动中的辩证法,同时也是其他社会活动领域里应该遵循的法则。
现代条件下的战争也不例外,以大数据、云计算为背景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军事技术致使战场千头万绪,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不但没有削弱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在这方面的要求加强了,更加重视谋略的运用。在这种条件下的战争中,军事人才更要具备灵活思维能力,打破思维惯性,才能不断创新,灵活应对未来的战场。
二、“战胜不复,应形无穷”:灵活用兵要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墨守教条、生搬硬套,是不利于思维突破、超越与创新的。兵学更如此。为此,《虚实篇》精辟提出“战胜不复”。这就揭示了任何一次战争之胜都不是过去战争经验的重复,过去战争经验十分珍贵,对后人有启示指导意义,却不能作为教条,照搬照抄,而要灵活借鉴,根据战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战法。
(一)必须懂得攻守之宜
将帅必须懂得进攻与防守的恰当时机,当攻则攻,当守则守,攻守机变。作战的基本方式就是攻防两途,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要以战争目的为着眼点,争取行动上的主动。《形篇》首先断言:“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张预说,这就是“藏形晦迹,居当严备”[4],是防守的前提,我方应该首先做到。孙子认为胜利只可以预见,而不可强求,并从知胜负角度称:“胜可知,而不可为”,因为敌人无可乘之隙,要战胜之,则不取决于我。正如陈皞分析:“取胜于形,胜可知也。”通过对“形”的角量,即可判断胜负。杜佑则以为:“敌有备也,己料敌见敌形者,则胜负可知。若敌密而无形,亦不可强使为败。”假如敌有备于我,我已料敌胜负之形,那么胜负即可判断。假如敌人隐蔽得非常严密,无形可窥,无隙可乘,此情形下则不可强求胜敌。何氏又说:“可知之胜在我,我有备也;不可为之胜在敌,敌无形也。”这些都是从有备与无备,有形与无形方面来看的。所以,孙子告诫:“不可胜者守也。”要求战争指导既要“善攻”,又要“善守”,“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王皙阐发:“善攻者,待敌有可乘之隙,速而攻之,则使其不能守也;善守者,常为不可胜,则使其不能攻也,云不知也。攻守之计不知所出耳。”要抓住空隙,灵活掌握攻守时机。同时,示形误敌,必须严守机密:“情不外泄,精乎攻守也。”
(二)采用灵活应对之法
为争取行动上的主动,还要运用多种方法。一是把握好攻与守的时机。战争行动是攻是守,都要运用得当巧妙,不可暴露任何间隙。《形篇》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这就是说,善战者,防御时兵力隐藏之深密,“深不可知”;善攻者,进攻时攻击之迅速,“高不可测”。这就是用敌意想不到的行动,使敌无法戒备,措手不及。二是利用迅速行动。有时还要利用迅速、突然的行动,使敌人猝不及防,尤其是在进攻时的动作要迅速,使敌无暇反应。《草庐经略》展示了“突击”之法:“将谋用密,攻敌欲速,是以兵家贵突击焉。”三是释放假情报,以假象麻痹敌人。如诱敌、骄敌、扰敌、劳敌、离敌、避敌等,或者挑动敌人,使其失去理智,乱其心曲,处于有隙可乘的不利地位,然后突然行动。孙子所运用的这些方法,都是达到在攻防行动上出敌不意,以掌握主动权。
(三)必须具有权变意识
《谋攻篇》中说:“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就是说,不知道用兵的权谋之道,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惑。梅尧臣认为:“不知权谋之道,而参其任用,其众疑贰也。”所以,不懂得权谋之人为将帅,军队则很难治理好,士卒就会疑惑不解。张预更加强调兵家使用权谋的重要,指出:“军吏中有不知兵家权谋之人,而使同居将帅之任,则政令不一,而军疑矣。”因此,在战争过程中将帅要能够因敌情而变换作战方式。《吴子●论将》提出“因其形而用其权”,“权”就是变之意,权变要“因形”,而形变时必须用权。这就要求战争指导者根据战场形势而进行不断变化。这一提法具有创新意义。杜牧将“权”理解为“机权”,张预直接理解为“权变”。《军争篇》云:“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都是这个意思。因此,曹操说:“量敌而动也。”权变之义,就是不能胶柱鼓瑟,亦步亦趋。“故通道之变通亦曰权。用兵者,权之不达,则不能料度彼己而执一不通。”因而,战争指导需要思维灵活性,变化莫测。孙子将战情变化比喻为水的流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所以,“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里所揭示的战争规律亦为思维灵活性在战争指导上的表现。《李卫公问对》卷中李靖还指出:“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这是对孙子的引申发挥。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用兵必须懂得战场情况变化之道,时刻把握军情变化,情变我变,不能僵守经验,只有随着敌情变化而变化,才能时刻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三、“善出奇正,虚实相生”:灵活用兵要善用逆向思维
从现代思维科学角度看,孙子兵学灵活性还体现出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特征。《势篇》提出奇正、虚实、形之等概念,不但要善出奇正,而且要善用虚实,示形动敌,虚实相生,“如以碫投卵”等。善出奇正也好,虚实相生也罢,之所以能够形成坚不可摧的威势,就是以灵活用兵,善于掩盖企图真相,使敌人捉摸不透,出敌意料,击敌之虚所致。
(一)善出奇正
兵法中的“奇”实际上用的是反常思维,用常人始料不及的战法,突击敌之虚弱或虚弱之敌。《势篇》云:“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因此还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交互运用则是将帅用兵在认识上的超越。古代对“奇正”内涵的理解丰富多样。其一,按照两军交战时出兵先后顺序区分。尉缭子说:“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曹操则引申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其二,按照两军所处位置来说。李筌说:“当敌为正,旁出为奇”。其三,按照军队动静来区分的。梅尧臣说:“动为奇,静为正”。[4]其四,用来防守的为正,用来进攻的为奇。明代赵本学认为,奇兵是用来克敌制胜的,正兵是用来自我防卫的。“正兵”是由古代君主调给的上、中、下三军。“奇兵”由将帅根据实情指挥调度,作为后备、后援、伏兵,其行动不拘于定规。[5]其五,《草庐经略》卷五“正兵”还对奇正列举了四种用法:“有以聚为正,分为奇;有以向前为正,后却为奇;有以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有以受之于君为正,将所自出为奇。”这里所举奇正的四种用法,除第三种说法与曹操理解相同外,其余三种都是新说法。这里对奇正的理解更为纷繁复杂,用途多种多样。《投笔肤谈●兵机》揭示奇正运用上的层次区分:“故以奇为奇,以正为正者,胶柱鼓瑟之士也”,用兵仅用奇正一种形式而不知变,是僵滞呆板的表现;而“以奇为正,以正为奇者,临书模画之徒也”,奇正二者交互使用,也只是依样画葫芦的做法。然而,“我奇而示敌以正,我正而示敌以奇者”,这样取胜才是“知胜者也”。最后,“我奇而敌不知其为奇,我正而敌不知其为正者”,这才是“知胜之胜者也”,是灵活运用奇正之法取胜的最高明手段。善用兵者应是:正中有奇,奇中有正,正奇交互,灵活机动。奇正交互使用,可产生多样变化。奇正相互变化,思维反常,行为飘忽不定,有时是符合逻辑的,有时是反逻辑的,如果没有超常的思维是难以运用与应对的。孙子说:“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所以,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正相互转化,再高明之敌也难以应付。用现代信息论看,用兵的奇法就是不对称思维形式,其精髓在于“变”,且是变中之变。奇正本为作战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需要超常思维,这种思维即有助于创新。
(二)避实击虚
《虚实篇》可见,虚实之用收效有两方面。一是如何掩盖真相,即用虚虚实实与示形之法,迷惑欺骗敌人。如,“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等等,以获“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的效果。另一是如何识破敌人的企图真相。这方面孙子又提出两点。一是须知“会战”基本情况,如“知战之地,知战之日”。二是在敌处于无隙可窥情况下,就要采取“策之”“作之”“形之”等试探性方法加以了解。行动微妙,无形无声,神秘莫测,使敌无可靠军情可以捕捉,如此我可居于主动,使敌处于被动,这是用兵臻于神妙的最高境界。杜佑说:“言其微妙所不可见者,言变化之形倏忽若神。故能料敌死生,如天之司命也。”由于变化迅速,才能神妙莫测。梅尧臣解释:“无形则微妙不可得而窥,无声则神速不可得而知。”以静寂达到神妙,击敌不意。王皙说:“微密则难窥,神速则难应,故能制敌之命。”这些都比较正确理解孙子要以微妙莫测隐蔽行动意图,并对之加以发展。同时,这也是孙子掩盖行动企图的一种思维方式。《虚实篇》又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如此,以至于“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用兵巧妙还能“故形人而我无形。”梅尧则称:“他人有形,我形不见。”这正是利用灵活的行动,造成信息不对称,以掩盖己方企图之妙境。
(三)出其不意
有时为掩盖行动意图,使敌意料不到,《计篇》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由于我行动突然,敌意想不到而无备,从而隐蔽我之意图。在行动时,或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或为了出敌不意,故意行走险路或走弯路,以此达到掩盖行动意图。正如《虚实篇》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另外,还要变害为利。在《军争篇》中孙子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如果懂得“迂直之计”,即可变害为利。杜牧说:“言欲争夺,先以迂远为近,以患为利,诳绐敌人,使其慢易,然后急趋也。”陈皞亦揭示其奥妙:“言合军聚众,交合而舍,皆有旧制,惟军争最难也。苟不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者,即不能与敌争也。”“以迂为直”旨在麻痹敌人。后来有的军事家就引申说要想走直路,必须走弯路;外国军事家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说的即此意。
四、“故善战者,求之于势”:灵活用兵要善用顺向思维
孙子在《势篇》中提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善于运势,就可以收到无穷的力量,“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在静止时,毫无力量可言;而居高临下即可形成强大势力,这是常理。孙子在谈用势的威力时说,“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可以想象,于高山之上的“圆石”急转直下能够产生多么大的力量。这就是因势利导的作用。在用兵上,以“运势”打击敌人,就可以收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效果。
(一)掌握好势与节关系
正确掌握势与节的关系,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节”,就是节奏、节制。势是进攻的力量,节是进攻的时机。用兵要把握好进攻的时机,才能创造强大的力量。曹操说“节如发机”的意思就是:“发起击敌。”杜佑注:“发起讨敌。”张预又以比方说:“鹰鹯之擒鸟雀,必节量远近,伺候审而后击。”虽有强势,也不能莽撞,而要把握好进击的尺度,找准进击的机会。这种思维形式要求将帅用兵能够在复杂多变战争局面下,主体要能知其变,而应其变,因势利导。制胜之道在于灵活机动,因情而变,因利制权;如果思想僵化而不知变通,就易犯教条性的错误。在战争中谁不懂得这个道理注定无所适从,陷于困境,处于被动,受制于人。因此,主体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思维,冷静观察,审时度势,相机而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积极主动应对变幻莫测的现代条件下的战场。
(二)抓住战机因利乘便
《计篇》云:“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因势利导,亦见其他兵书。《鬼谷子●谋篇》有“察其天地,伺其空隙”,用兵要乘虚而入。《李卫公问对》亦要“伺隙捣虚”,要善于捕捉战机。明朝黄启瑞的《草庐经略》卷七“游兵”还有“伺敌之隙,乘间取利”。其卷八的“逐利”还讲道:“所谓逐利者,凡要害之当据,积聚之当取,空虚之处当袭,懈弛之当掩,机势之当乘,地利之当争,皆兵家之所便也。”孙膑的“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用的都是这一思维。如何争利,皆随机而定。大凡有利可图之地,无不争取。欲先得此地,就要因利乘便,宁速无缓,乘敌之隙,击敌之虚。假如迁延观望,见利而不趋,敌从容戒备,这样就会失去战机而陷于被动。因此,要抢占先机,因利乘便。
(三)顺水推舟择人任势
《势篇》提出,善战者,“能择人而任势”。这种方法,《计篇》对此讲得很明确,即五事中对将帅的要求,“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条件就是孙子的择人之法,是任人的重要方面,用好人则可造成强大的威势。另一方面,还要以利诱敌,使其上当。《计篇》云:“利而诱之。”梅尧臣说:“彼贪利,则以货诱之。”《势篇》还有善动敌者,“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敌人贪图利益的心理,顺势而为,以利诱骗敌人入我圈套。另外,孙子利用反间窃取情报,或对我方情报的隐蔽,也属于择人的一个方面。孙子的方法是利用反间,因势利导,使敌获得假情报。《用间篇》云:“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赵本学认为:“厚利以诱其心,导之以伪言伪事,而纵谴之。”此即以厚利得到反间,顺势使其误传假情报,达到愚弄麻痹敌人,受骗上当。
五、综论
孙子兵学灵活性思维方式与《周易●乾》中“变”的哲思是一脉相承的。其中的《彖》辞讲道:乾道变化能够形成宇宙万物。世间万物都是由于它的变化运行而得到真正的性命,所以万物若能保持它给予性命和合功能的原始状态,才能产生真正大利而贞洁的生命。[6]孙子即将这种变易思想运用到兵学中,这就凝练出“战胜不复”此一千古不变的战争指导规律。因此,赵本学深入阐发:“不蹈袭已胜之形而复用之也。盖制胜之术,因敌之形而为之。形不同而术亦不同,何尝拘于一定也。”能够认识到战争情势的无端变化,实际上就是认识了一条永恒的战争指导规律,也是对战争规律认识的突破,这是孙子兵学思维灵活性的结晶。这条规律亦为许多兵家所推崇,后来军事思想的进步、战略上的转变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也都因此而产生。曹操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4]清代学者、曾担任过刑部主事的孙星衍也赞《孙子》:“通三才五行,本之仁义,佐以权谋,其说甚正,古之名将用之胜,违之则败,称为兵经。”这些至高的评价都深得孙子要旨,言不为过。当前深入研究孙子兵学灵活性,汲取其创新思维方式,有助于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力,尤其是培育军事人才的谋略智慧,这对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1] 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272-275页。
[2] 《四库全书精编》(第二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版,第66页,第423页,第423页,第138页,第347页,第406页,第368页,第423页,第381页,第385页。
[3] 骈宇骞,李解民,盛冬玲:《武经七书》,商务印书馆,2020版,第251页,第162页,第777页,第371页,第71页。
[4] 孙武著,曹操等注:《孙子十家注》,第55页,第55页,第89页,第57页,第68页,第89页,第93页,第105页,第71页,第15页,第1页,第1页。见《诸子集成》(6),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版。
[5] 赵本学:《赵注孙子》,第57页,第149页,第65页。见赵安郞:《孙子兵法百战韬略》,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 朱熹注:《周易本义》,第2页。见宋元人注《四书五经》本第五种,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责任编辑:路秀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