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思想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
张有凤
今天我们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英国式现代化、印度式现代化等等概念,更多地是从文明和精神的层面去说的。而说到文明,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轴心时代(大约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如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的老子、孔子、孙子等,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对宇宙诞生及演化、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等涉及人类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并向周围地区辐射,产生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明圈,也因此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
而在众多的思想家中,孙子就是其中兵家的代表,他撰写的《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学圣典”,而他自己则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兵法》是一部智慧兵书,它的内容宏阔深远,充满了战略思考,是中国式智慧的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孙子智慧将为我们提供诸多解决问题的战略思维方法和智慧源泉。
一、孙子的制胜之道与中国式战略智慧
孙子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弱小的一方如果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擒获。这揭示了战争领域大胜小、多胜少、强胜弱、优胜劣的一般规律。所谓强者千斤压四两,取胜几乎是必然,不足为道,然而弱者四两拨千斤,转危为安,转败为胜,非大智大勇不能为之,所以历来为世人赞颂。新生力量萌生时期,实力弱小,往往会被人忽略,因此,实力弱小的一方往往会埋头苦干,隐蔽自己的企图,不露声色地发展,一旦力量显现出来,就一发而不可收,这就是“柔弱胜强”的斗争艺术。
孙子兵学研究专家吴如嵩先生将其称之为“柔武战略”,并说:“‘柔武战略’是中国古典战略的旨要”[1]“柔武”一词出自《逸周书●柔武》,原文为“善战不斗,故曰柔武”,该书主要记载了弱小的周族如何灭掉强大的商纣的历史。周族统领姬昌在姜尚的建议下,采取“阴谋以倾商政”的战略策略,荫蔽企图、暗中积蓄力量,广交诸侯、剪除羽翼,不与强大的商纣直接硬拼,最终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而从军事哲学角度系统论述“柔武”战略的是老子,所谓“老聃贵柔”,就是指老子对于“守柔”战略的推崇。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守柔曰强”“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道德经》),这些论述都体现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
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借鉴老子的“守柔”思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制胜之道。孙子在《谋攻篇》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通过不战达到目标,是柔武战略的最高境界。孙子将“兵形”比喻成“水形”,提出“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告诫统治者,最好“不战而胜”,如果必须战的话,也不要与强敌硬拼,而应像“水”一样柔顺,避高而趋下,避实而击虚,避敌锋芒,顺势而动,因敌制胜。孙子在讲到“诡道十二法”时,提出“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孙子兵法●计篇》),在讲到用兵之法时又说:“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就是强调如果对方实力强大,就要加强戒备,避免与其正面较量。这与毛主席提出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其实是弱者斗争的艺术。那么,什么是制胜之道呢?孙子说:“故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可做到无形无迹的地步。即使智慧高超的对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这正是孙子追求的“制胜”之道。做到这样,就可以达到最大化的作战效果。实际上,孙子关于制胜思想有着系统的论述,比如“兵者诡道”(《孙子兵法●计篇》)谋略制胜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的知胜之道,“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孙子兵法●地形篇》)的上将之道,“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孙子兵法●行军篇》)的治军之道,“静以幽、正以治”(《孙子兵法●九地篇》)的将军之道,“因敌制胜”的用兵之道等等。总之就是不要强取,而应巧胜、谋胜。
某种意义上,“柔武战略”意味着善守、善藏,与韬光养晦意思相近。孙子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孙子兵法●形篇》)可见,善战者的胜利,不露行迹,不动声色,“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 (《孙子兵法●形篇》),防御时,藏得很深,无人能发现,进攻时,居高临下,无人能阻挡。回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数不胜数。
孙子亲自指挥的吴楚柏举之战就是孙子制胜之道的集中体现。在柏举之战中,孙子以三万兵力战胜二十万楚军,可谓是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战略效果。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评价说:“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尉缭子●制谈第三》)。那么,吴楚实力差距如此之大,孙子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可以从《孙子兵法》里找到答案,孙子说:“敌虽众,可使其无斗。”(《孙子兵法●虚实篇》)“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孙子兵法●九地篇》)“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孙子兵法●虚实篇》)可见,孙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制胜方法。
今天的中国,虽然说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处于弱势。中国共产党就是由弱到强发展起来的,而且敌强我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长期面对的基本斗争形势。土地革命时期,弱小的红军面临的国民党百万军队,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面临的残酷凶悍的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面对的是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800万国民党军,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的是强敌的四面封锁。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是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面对的是西方经济的强大冲击和竞争,如今的中国,面临的是美国在贸易科技领域的封锁和军事上的遏制,但我党依然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强敌、排除万难,取得伟大胜利。探索其中奥秘,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已经探索出一条“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中国式道路,其中蕴含着传统兵学的大智慧,比如,“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夺其所爱”“敌虽众,可使无斗”“我专为一、敌分为十”等,不与敌人硬碰硬,而是通过“伐谋”“伐交”等各种方式,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这些战略智慧是长期处于弱势的中国所独有的,因此更具有中国特色,也更能体现出中国式道路与西式现代化的不同。
二、孙子“重道修道”的道胜思想与中国和平崛起
在战争中,如果战争指导者没有把“道”放在首位,可能会赢得无数次战役战斗,但却会输掉了整个战争,可能会赢了局部,却输掉了全局。只有从“道”的层面去认识《孙子兵法》,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说起“道”,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都讲道,不同的流派,对道的理解也不一样,没有高低之分,但却涵盖各个层面,比如天地之道、君王之道、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总的来说是讲的“普遍规律”。如果把“道”放到中国的历史中去看,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一代王朝能够取得天下,往往是因为赢得了“道”,而一个王朝之所以崩溃,往往是因为失去了“道”。所以古人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是决定国家和个人命运一个最根本的要素。
孙子并不是孤立地去讲战争,而是将政治与战争联系起来讲,他在《计篇》就讲到战争制胜的五大因素“道天地将法”,并将“道”置于首位。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意思是,使民众与统治者一样,同生死、共患难,而不畏惧危险。在《形》篇,孙子进一步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就是讲善于指导战争的人,修明政治、健全一切法令制度,因而就能够掌握胜败的决定权。这里的“道”其实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政治、民心向背等,几乎包含了人的所有因素。
那么,“道”在兵法中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呢,《孙膑兵法●威王问》有一段生动描述,值得玩味 。孙膑在回答了齐威王与将军田忌关于兵法的提问后,“孙子(孙膑)出而弟子问曰:‘威王 、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接近)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为什么孙膑说“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我们从威王、田忌所问的问题可以看出 ,他二人对军事十分内行,问的问题也很尖锐,难度也很大,可以说是“知兵之问”。 那么,为什么孙膑却认为“几知兵”,而不是“已知兵”呢?孙膑没有给出答案,如果斗胆猜测一下的话,我认为他二人所问的都是作战之法方面的问题,而兵家的大“道”是“上战无与战” ,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自古知兵非好战”,总之,是和合文化,是天下大同。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以和为贵”“重战慎战”“不战而胜”的文化基因,中国从来没有侵略别国,也不打代理人战争。中国今天取得的成绩不是依靠殖民侵略实现的,而是靠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而来。而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则是侵略、殖民第三世界落后国家,掠夺其资源、市场以及劳动力的过程,是依靠战争和血腥完成的原始积累。西方人崇尚武力,唯武器是从,为了一己私利动辄发动战争,比如俄乌战争,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动的代理人战争;而中国人崇尚和平,追求“不战而胜”,化解战争于无形,诸如善战无勇功、止战无与战、无招胜有招、四两拨千斤等等,这些西方人都不理解。举个例子,西方人顶礼膜拜的克劳塞维茨以其“绝对战争”理论,引领西方乃至世界的军事学,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却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而核武器的出现,更使人类面临毁灭的危险边缘。以至于西方学者也在质疑和修正《战争论》,从东方智慧的孙子兵学中寻找出路。随着中国的强大,孙子的大智慧将成为解决战争问题的济世良方。
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却无所不用其极地围堵打压,打着维护和平的幌子,却不断制造战争冲突;声称致力于危机的和平解决,却不断为冲突方提供军火,大发战争财。道之不存,焉能服众?在西方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对抗思维下,所谓的文明的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崩溃论等观点甚嚣尘上,然而几十年的事实证明,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实现了和平崛起。美国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把精力投入到保护人民的生命,控制疫情上,不要再把精力放在干涉他国内政,制造各种矛盾争端上。这样的霸权主义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福音,只会让世界陷入灾难。
究竟是走霸权主义的西方对抗之路,还是走和平共处、文明共存、互鉴互惠、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孙子早为我们指出了和平发展之路。孙子主张道胜全胜,认为不战才是善战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并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略谋略思路。当今世界之争,应注重谋略,以不战的方式解决争端冲突,这恰恰是中华兵学智慧的最高超的地方。孙子开篇第一段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告诫统治者慎重对待战争,千万不要轻启战端,而应控制战争,以不战方式解决战争争端,达到全胜的战略目的。先秦诸子,无不强调“兵凶战危”“兵犹火也”,意思是兵不可玩,兵不可戏,玩火者必自焚。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慎战思想正是放在《火攻篇》里论述。孙子讲:“非危不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又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孙子兵法●计篇》)总之,在中国兵学文化之中,无不奉“自古知兵非好战”为圭臬。反观西方,提出“绝对战争”,认为战争是暴力的最大限度的使用,主力会战是战争的长子,结果导致两次世界大战毁灭性的结果。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传统兵学中的这种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精神,在现代国际社会生活当中,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孙子的“同舟共济”思想与和谐竞争发展
中国人的“大同”思想源远流长,从道家的“小国寡民”,到儒家的“大同世界”,再到兵家的“同舟共济”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大同理想。
孙子《九地篇》说: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我们熟知的成语“同舟共济”就源自这里。这段话的意思是,试问:“军队可以使它像常山之蛇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历来是互相仇恨,但当他们同船渡河,遇到大风时,却能互相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协调自如。也就是说,即便是仇敌,当遇到共同的威胁时,也会团结一致,相互协同,共同应对危险。孙子看到,在共同的核心利益面前,敌我之间的矛盾就会发生变化,他们会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如何达到利益最大化?那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战而胜”。因为一旦开战,就一定是“破胜”,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或者更严重的是两败俱伤,那样取得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孙子提供给我们解决战争的最佳方案“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敌我双方不要兵戎相见,而是坐下来理性解决问题,最好通过不战的方式解决,这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也是谋求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与西方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相比,孙子是一个战略家、政治家,他想的是如何安国全军,不战而胜。而克氏只是一个军事家,一心想的就是打胜仗,主力会战,消灭对方军队。孙子能跳出战争看战争,告诉战争指导者,战争只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最后的手段,而不是全部的手段,还有其他更好的手段,比如伐谋、伐交等。这就是高人一筹。没有仁慈心的战争发动者是很可怕的,他往往会把战争变成可怕的屠杀场。而孙子强调要控制战争,最好不要战争,这体现了孙子的和谐竞争的文化精神,这也是中国战略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并非狭隘的只顾自身发展,中国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全人类共同守护。而观今日世界,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东西方文明斗争激烈,全球化经济发展陷入窘境,局部地区动荡不安,全球变暖,气候异变频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美国拉拢西方阵营,以对抗冲突,弱肉强食的霸道思想统治世界。他们标榜民主自由,却任意干涉践踏别国内政,恃强凌弱,让这个世界陷入冲突与灾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和最大的竞争对手,在贸易、半导体领域对中国进行限制和打压,企图搞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试图迟滞和阻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断对台军售,推动日韩反华,阻止中国武力统一台湾。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军援乌克兰,打代理人战争,并试图将这种模式用到台湾地区。在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域,向中国年轻一代渗透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利用其文化产品和大众消费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一代。这样的恶性竞争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反噬到美国等西方国家自身,可谓是损人不利己。
习近平主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如果世界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而破坏他国利益,那么这样的恶性竞争最终会反噬自己。如果我们把战争作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最残酷、最血腥的竞争,那么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一种和谐竞争。恶性竞争只会带来灾难,使国家变得衰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美好家园变成一片废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这一切都将付出血的代价。“如何处理竞争与和谐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努力地将竞争纳入有序化的轨道,这便是和谐。”[3]所以,孙子的“同舟共济”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地球已然变成一个村落,对抗与冲突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和谐竞争、互惠互利,在面对一些全球性问题时,还是要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同舟共济,比如核扩散问题,气候变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需要世界各国一起努力才行。即使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也需要各国秉持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谋求有序、和谐的竞争秩序,这既是中国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
[1]吴如嵩:《徜徉兵学长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2]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3]吴如嵩、赵海军:《和谐竞争——孙子的核心文化精神》,《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1-5页。
(责任编辑:周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