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战略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
庞小条
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智”占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孙子兵法》论将之基本素质曰:“智信仁勇严也。”《中庸》论君子行道的三个方面:“智、仁、勇,天下之达德也。”二者都将“智”放在第一位。
智则能谋,战略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人印象中,姜子牙、老子、孙子、诸葛亮、刘伯温等战略家都是充满智慧的。杜牧注释《孙子兵法》“智信仁勇严”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1]刘邦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赢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历史和实践表明,以“智”为先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核心观念。
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智”是大智而非小智。大智放弃了个人的私欲,从而能够透视事物运转之理,运转宇宙,服务于天下。对于世俗来讲,放弃个人私欲是愚的象征,此谓“大智若愚”。《孙子兵法》描述战略最高境界说:“无智名,无勇功”,不去追求智慧的名声,勇敢的功劳,才拥有真正的大智慧。“大智不智”,真正突显战略家的大智慧;“我将无我”方是大战略家本色。
战略思维是一种大智慧。大智慧遵循事物本性与趋势,蕴价值与规律(方法)于其中。大智慧必然有大自信,一旦洞彻宇宙之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北宋苏洵将中国传统战略境界归结为三个层次:“王者之兵,计万世而动;霸者之兵,计子孙而举;强国之兵,计终身而发。”其中,王者之兵境界最高。“王”字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三成“王”,“王”代表天地万物(包括人)的利益;王者之兵,视野长远,计万世而动,其运用的方法论必然也是最为高妙的;“王”代表终极价值诉求和最高超的方法论,必然蕴涵大自信,要运用王者之兵,一定要有精进勇猛之精神,勇毅前行!于是可知,对于战略主体而言,大智慧不仅是对规律的遵循,不仅具备方法论意义,更具有最高的价值追求和具备勇敢的品质。因此,我们可以将战略智慧三个方面分别称之为战略价值观智慧、战略方法论智慧、战略勇敢观智慧。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特别是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激活了包括中国传统战略智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中国传统战略价值观智慧
(一)中国传统战略价值观智慧
中国古代基本战略价值立场主要有: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主义观念、“慎战、全胜”的和平主义思想、“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厚生主义传统。
“大禹治水”战略价值观智慧。远古时代,全球遭遇史无前例的大洪水时,“诺亚方舟”式的逃离洪水是西方人的第一选择;同洪水展开斗争,则是中国人的第一选择。以“疏”治水本为常识,然而,大禹之前,各部落以自己利益为重,都曾自行组织过治水,“堵”成为主流,这种治水模式都以失败告终。“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因为采取了‘变堵为疏’的方法,更是因为各部落、各民族的配合。治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2]大禹治水,打破了部落界限,将天下分为九州,最终取得了成功。大禹治水的成功,使中国人认识到,只有着眼于天下,才能解决共同面临的难题,才能更好地生存。于是大禹之后,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的天下治理模式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治理模式,“大一统”构成了中国传统战略实践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的基本条件。
“得民心者得天下”战略价值观智慧。“大禹治水”以天下全局利益为重,这个全局利益蕴涵了天下人民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天下”治理模式必然要求照顾到全体人民的生存。经过夏商两朝的发展,以及小邦周取代大邑商历史现实,使周王朝的统治者深深地发现“国运的昌隆和民众的根本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 [3],于是“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4]“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5]“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就成为周人治理天下和中国传统战略基本价值准则。《孙子兵法》“经之以五事”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6]在孙子看来,取得民众的支持成为战胜攻取的第一要义。孟子战略思想也是围绕“道”与“民”的关系展开的,他认为取得天下的方法是:“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7]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尽管由于著作侧重点不同,孙子与孟子“民本观”表现有所不同,但在渊源处,都是周朝“敬天保民”战略价值观的自然发展。
“慎战、全胜”战略价值观智慧。“慎战、全胜”基本战略诉求即是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 [8]《孙子兵法》有两个从高到低阶梯式的价值评估:(1)“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9](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思想是孙子兵学理论的精髓。” [10]“伐谋”与“全胜”关系密切,孙子强调,通过“非战”“非攻”“非久”取得战略目标,用的是“谋攻”之法,换言之,“全胜”是“善用兵者”的最高价值追求。孙子战略重“利”,强调“非利不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11]这里的“利”不是狭义的眼前利益,而是长远的、全局的国家利益。[12]推而广之,孙子希望通过谋攻之法,最终通过和平式的“全胜”,实现全天下的利益,“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13]
“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战略价值取向。中国战略坚持“天下观”立场,天下不仅是人类的天下,也包括天地万物的天下。因此,中国战略价值观理论自然地延伸到宇宙万物。道家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就蕴涵了最高的价值目标,所以要求人类去效法自然之天道。儒家孟子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命题,“亲亲-仁民-爱物”遵循从近到远的逻辑,也是让自然万物能够生生不息。兵家经典《黄石公三略》甚至提出:“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 [14]当战略价值以人类价值为中心时,则只能保证国家强盛;当战略价值以天地万物为中心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能够保证人类而且能够保证天地万物都进入生生不息和谐大同的境界。《六韬》亦说,“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纲纪。’ ”[15]作为大战略家的圣人,必然遵循天地万物生长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治理人类社会和天地万物。
战略实践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价值性原则,二是规律性原则。遵循规律是取得战略成功的必要条件。在遵循规律过程中,战略价值或隐或显地影响着战略主体的现实实践。中国古代伟大战略家们在进行战略实践时,“大一统”“民本”“慎战、全胜”“厚生”等或隐或显地凸显出来。
(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激活了中国传统战略价值观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 [16]从战略视野上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是对中国传统战略价值观的继承和创新,也赋予其新的价值意蕴,激活其强大生命力。
“以人民为中心”战略价值观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检验标准。” [17]“‘知政失者在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民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 [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阶级社会巩固君权的需要。有其合理的价值,也有其固有的局限。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将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中的“民”转换为“人民”,吸收中国传统民本观的合理内核,摒弃其局限性,激活了中国传统“民本观”——这一战略价值观智慧。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价值立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凝聚了亿万人民磅礴之力,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19]“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20]实现“共同富裕”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战略价值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内在地蕴涵了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战略价值观智慧。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是以“天下”为其范围的。“大一统”与“天下人民利益”是辩证统一的。维护“大一统”必然要照顾到天下所有人的利益,“大禹治水”代表了九州人民的利益,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才取得成功;照顾天下人的利益,视域必须着眼于全部赤县神州大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以中华大地九百六十多万陆地领土上生活的十四亿多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是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当中国从古代“大一统”帝国直接过渡到现代主权国家,过去“天下”的范围基本都被纳入近现代中国版图之中。[21]中国历史实践一再证明,天下一统,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分裂,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解决庞大人口规模带来的艰巨而复杂的问题,就必须在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的基础上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人口规模转化为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在共享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荣光的道路上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价值智慧。中国传统战略属于农业文明范畴,中国式现代化始于工业文明。“天人合一”“天地之大德曰生”等是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念。不过,在农业文明主导的世界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与自然矛盾并不尖锐。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现代化走的是向外掠夺式发展道路——不仅掠夺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财富,而且无节制地掠夺大自然。这种向自然界无止境地索取和破坏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古代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主要体现在人民的普遍信仰和实践上,而从战略学上看,更多地体现了一种逻辑推导意义和最高价值理想。然而,在工业文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掌握了控制自然的能力的时候,生态问题遂成为一种现实的战略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我们始终走的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2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24]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实践过程,成功激活了中国传统战略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天地之大德曰生”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不仅使其具有了逻辑推导和最高战略价值理想的意义,更使其具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不仅使其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不仅现时期具有当前意义,更具有长远的未来意义——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之大势。
“走和平发展道路”战略价值智慧。近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征服、奴役、劫掠、杀戮” [25]等暴力进行了他们野蛮的现代化原始积累。西方现代化是热武器发明和使用的现代化,西方帝国主义对暴力的极端运用,即是战争,战争无理性、无节制的使用,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样反噬了帝国主义国家本身。核武器的发明,使基于军事战争的西方战略无异于将人类导向自杀的境地。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6]“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27]“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28]中国式现代化是充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观大势,谋大事,是战略实践的基本要义。“和平与发展”的共赢模式既是对时代发展大势的准确判断,也是对中国传统战略价值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激活了中国传统战略方法论智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战略理论发达,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大战略经典已出现,对西方而言,直到两千多年后德国军事战略家克劳塞维茨写出《战争论》,勉强可与《孙子兵法》相比较。尽管现代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古代尚未出现,但是战略源出冲突烈度高的战争领域,事关生死存亡,因此中国古代战略天然地具有朴素的辩证性和唯物性,在战略方法论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为军事斗争战略方法论,更为治理天下的大战略方法论,并将这些战略方法论上升到哲理高度,从而使其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普遍性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亦丰富与激活了包括中国传统战略方法论智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方法论智慧由朴素转向科学。
因为中国共产党大战略方法论智慧和中国传统战略方法论异常丰富,所以仅略举两例,从比较视野中,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现代化探索的战略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战略方法论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庙算——战略实践的首要原则
“庙算”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概念和战略实践的首要原则。孙子“庙算”重要性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9]所谓庙算,是指无论什么事情,事先都要进行精密的谋划、分析和判断,预见各种情况,做好充分准备,采取应对措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 [30]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妙算运筹,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强调战略谋划对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作用时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31]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妙算运筹,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二)谋势——掌握战略主动权
战略方法论智慧核心在于谋势,以掌握战略主动权。《孙子兵法》解释“谋势”说:任势者,“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32]谋势如同转动圆石于千仞的高山滚下来。战略视野维度越高,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越深刻,就越能把握主动并驾驭事物发展方向,就越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泰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 [33]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方法论角度界定了战略概念:“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 [34]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领导工作必须“善于观大势,谋大事。”
三、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激活了中国传统战略勇敢观智慧
在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勇”是战略家的基本品质。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老子说:“慈祥故能勇”。战略家之“勇”,不是血气之勇,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对天下、人民充满仁爱之“勇”,充满智慧之“勇”。勇蕴涵三者而一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35]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并将此化为无尽的动力,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自信和智慧,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进,在新的时代激活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勇敢”精神。
【注释】
[1]刘春生校订:《十一家注孙子集校》,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页。
[2]任俊华:《战略管理与创新之道》,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
[3]任俊华:《战略管理与创新之道》,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4]李民等:《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07页。
[5]李民等:《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页。
[6]任俊华等:《孙子兵法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7]任俊华等:《大学•中庸•孟子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203页。
[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69页。
[9]任俊华等:《孙子兵法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10]李兴斌:《青山依旧:谈兵斋笔耕录》,齐鲁书社,2017年版,第70页。
[11]任俊华等:《孙子兵法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259页。
[12]任俊华:《战略管理与创新之道》,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页。
[13]任俊华等:《孙子兵法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14] [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375页。
[15] [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05页。
[1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82页。
[1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12页。
[1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13页。
[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21]董彪:《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22]董彪:《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23]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4页。
[24]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
[2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21页。
[26]《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86-287页。
[27]《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47页。
[29]任俊华等:《孙子兵法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3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1页。
[3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82页。
[32]任俊华等:《孙子兵法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页。
[33]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3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83页。
[3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页。
(责任编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