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乌冲突作为21世纪首场高强度、多域融合的大规模常规战争,其战场实践为各国军队编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压力测试”。本文聚焦冲突双方在实战驱动下进行的编制调整,深度剖析俄军营战术群(BTG)的兴衰转型与乌军“韧性革新”的内在逻辑,系统论证其对我编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多维启示,强调技术赋能、弹性结构、体系融合的螺旋式演进路径对掌握未来战场主动权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编制改革 俄乌冲突 营战术群(BTG) 无人化作战 体系弹性
俄军营战术群(BTG)的实战检验:从“合成利矛”到“体系短板”
俄军营战术群(BTG)作为俄罗斯“新面貌”军事改革的核心产物,其设计理念源于对现代战争形态的重构。通过模块化合成原则,BTG打破传统编制壁垒,从旅级单位抽调精锐组建临时战斗群。标准BTG战斗群整合3个摩托化步兵连、1个坦克连、2个混编炮兵连、防空排及电子侦察分队,形成700-900人规模却拥有整旅级火力密度的作战单元。2016年帕尔米拉战役中,BTG在24小时内机动280公里奔袭IS阵地,印证其低烈度冲突的绝对优势。
图1. 俄军BTG在行进途中
好景不长,在克里米亚半岛和非洲战场大杀四方的“小绿人”却在俄乌战场大跌眼镜。高强度、大规模、持久性的乌克兰战场彻底暴露了BTG的结构性弱点,印证了军事学者科夫曼(Michael Kofman)关于“BTG是战术级资产,无法胜任战役级任务”的论断。这其中,有三点缺陷非常突出:战役体系脱节、后勤体系崩溃、战役适应性不足。在战争初期的安东诺夫机场争夺战中,俄军营战术群(BTG)的指挥体系缺陷直接导致战役级协同失败。而俄军基础运输能力的薄弱,使得前线的高弹药消耗难以维系,致使俄军出现了一面前进一面抛弃装备的戏剧场面。同时,顿巴斯作战经验向乌克兰战场的机械套用导致装备故障率飙升。顿巴斯作为“小战区”(≤150km战线)地形平坦且补给线紧凑,而乌克兰全境战线长达2000公里且复杂地形占比超40%,迫使机械化装备承受数倍于前的机动负荷。
惨痛教训之下,迫使俄军将视线放在编制改革上。俄军由此于2023年提出的“无人中心合成旅”(UCCB)转型方案。在力量结构上,俄军“无人中心合成旅”由“1部10营8连”编成。“1部”即旅部,是全旅的核心首脑,负责指挥控制和协同行动。“10营”为3个无人突击营、1个无人侦察营、1个无线电电子战营、1个火箭炮营、1个防空营、1个摩步营、1个保障营和1个后备营。
图2. 柳叶刀无人机
其中,无人突击营下辖6个连:侦察无人机连4个,打击无人机连1个;警戒无人机连1个。无人侦察营下辖2个光学侦察无人机连、2个电子战无人机连和1个摩托化侦察连。无线电电子战营主要担负电磁压制、电子攻防等任务。其余摩步营、火箭炮营、防空营和后备营与常规部队编成和任务一致。该旅配备总计60架“柳叶刀”巡飞弹与“角鲨”无人直升机,使无人机在装备体系中的占比从传统BTG的8%跃升至42%,同时将摩步营等有人作战单元规模压缩40%。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理论应考察战争本质而非固守教条”,俄军正以战场鲜血为代价,推动作战体系从“碳基消耗”向“硅基主导”的历史性转向。
乌军的韧性革新:分散化、信息化的赋能
乌军在应对俄军初期攻势时展现出显著的战场韧性,其核心源于编制策略的深度革新与体系能力的系统性重构。面对俄军大规模装甲突击,乌军主动打破传统大兵团建制,依托美国智库CNA倡导的“分布式作战”理论,将部队拆解为排级、班组规模的小型作战单元,依托预设阵地、城市建筑群及民用设施构建“刺猬防御”节点,通过分散部署大幅降低俄军重火力的毁伤效能。
信息化作战能力的跃升成为关键支点。西点军校现代战争研究所(MWI)的战场记录显示,乌军构建“商用-军用”互补的无人机作战体系:TB-2中空长航时无人机负责广域监视,商用多旋翼机执行近距离侦察,FPV自杀式无人机承担精确打击任务。这些空中节点通过北约提供的ISR情报体系与“德尔塔”数字化指挥平台,使目标识别到火力打击的闭环时间压缩至3分钟内。
兵力结构的弹性调整进一步强化防御纵深:精锐特种作战分队(SSO)执行敌后破袭任务,在恰索夫亚尔战役中,乌军SSO通过智能传感器网络引导精确打击;国土防御部队则承担区域守备,依托地理屏障阻滞俄军推进。这种“分布式防御-信息化打击-弹性编组”的体系革新,在西方联盟的实时卫星情报、电子战支援及标准化后勤赋能下,形成对抗强敌的韧性防线。
图3. SSO侦察兵在赫尔松前线
对我编制改革的深刻启示与路径选择
一是技术赋能:智能化与无人化的战斗力重构
俄乌战场实证显示,无人机(UAV)已从战术辅助跃升为战役核心力量。俄军“无人中心合成旅”将无人机占比提升至42%,并承担绝大多数装甲目标摧毁任务;乌军则依托TB-2与FPV无人机群构建“商用-军用”互补体系,实现OODA循环压缩至3分钟内。我军的改革路径需聚焦两点:在合成旅建制化部署专职无人机营/连,发展涵盖侦察、打击、后勤的全谱系能力,形成“侦-打-补”一体化作战模块;深化人工智能在目标识别、作战筹划和火力分配中的应用,构建“作战云”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智能融合与分发。
二是弹性重塑:模块化与分布式生存革命
俄军BTG因过度集中精锐导致步兵缺口达80%,而乌军“刺猬防御”通过排级分散部署将单位生存率提升40%,印证传统集中式编制在高强度对抗中的脆弱性。因而我军改革需突破三重结构瓶颈:推行深度模块化编制,使合成营具备72小时独立作战能力,标配无人机排、电子对抗组及智能补给单元,参考乌军北约标准营级战斗群(Bde/BG)的多兵种协同模板;强化连排级战场感知与决策权,列装单兵AR战术终端实现班组直接呼叫火力支援。
三是体系融合:联合全域与指挥链路的破壁工程
俄军跨军种协同失败致安东诺夫机场战役溃败,而乌军依托北约ISR体系实现“星链-TB2-海马斯”跨域杀伤链,揭示单一军种作战的致命局限。破局关键在于三向融合:在战区层级建立联合火力协调机制,确保合成旅无缝接入火箭军、空军打击力量,将响应时间压缩至5分钟内;构建“低轨卫星-自组网-量子加密”抗毁通信网络,实现旅级以下单位通信节点冗余度≥3,抗干扰频段覆盖6GHz以上。
结论:面向未来战争的螺旋式演进
俄乌冲突深刻揭示:编制体制的优劣直接关乎战场成败。俄军BTG的困境与转型,乌军的韧性适应,共同勾勒出现代陆军编制改革的关键脉络。我军的编制改革,应立足于自身战略需求、技术基础和作战理念,走出一条技术驱动、弹性重塑、体系融合的中国特色螺旋式发展道路。唯有持续推动理论创新、技术突破、编制优化、训练转型的深度融合与动态演进,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战场上锻造出精锐之师。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编制改革的精髓,正在于这种“因变制胜”的智慧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