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人,感触最深的就是“人走茶凉”。他们过去在职时的那种前呼后拥、左熙右攘顷刻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冰火两重天的寡寂清冷。
于是,他们不由得感叹世态炎凉,情薄如纸。更有某些心绪难平者,要么抱怨自己曾经关照过的一些人“忘恩负义”,要么慨叹自己过去重用的一些部属是“势利小人”,甚至责怪自己当初看走了眼,不该这不该那。
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当年也曾对这种“人走茶凉”愤恨不已。孟尝君田文出生于齐国贵族世家,被封于薛。他招揽诸侯的宾客及社会各类人士,优礼款待,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以好客养士倾动当时。他先后在秦国、齐国、魏国任相。
任齐相时,齐王听信谗言废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和封邑。自从孟尝君被废后,宾客们便都离他而去。后来齐王召回孟尝君,恢复他的相位和封邑,一直在为孟尝君恢复相位而奔波的宾客冯驩去迎接他。
再次赴任,还没到朝廷时,孟尝君长叹一声道:“我一向好客,待客总不敢有半点差失,所以食客有三千余人。可是宾客们见我一朝废位,都离我而去,没有人再看我一眼。现在靠托先生您得以恢复相位,宾客们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呢?如果再来见我,我一定要唾他的脸,大大地羞辱他一番。”
冯驩听后,结好缰绳,离车下拜。孟尝君连忙下车接住他,说:“先生是为宾客道歉吗?”冯驩答道:“我并非为宾客道歉,而是因为您刚才失言了。物必然会有这样的规律,事有原本如此的道理,这您知道吗?”孟尝君不解,冯驩说:“活着的必然有死,这是物的必然会有的规律。富贵了,宾客多;贫贱了,朋友少,这是事物原本如此的道理。您难道没有见过那些到市集上去的人吗?天一亮,大家侧肩争门地挤进去;黄昏之后,经过市集的人却甩着胳膊走过,连看都不看一下。他们并不是喜好早晨而厌恶黄昏,而是因为黄昏的市集上已经没有他们所期望的货物和利益了。您失了相位,宾客都离开了,这种情况您不必去怨恨他们。我愿您像从前一样地接待他们。”孟尝君再拜说道:“一定遵从您的嘱咐。听了先生的话,怎能不领教呢。”
冯驩的见解让人仰视。“人走茶凉”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种常态,何必去苛求别人违背常理呢?其实,一些退下来的领导对别人的“冷落”不适应,不是别人对他关心不够、尊重不够,而是他的脑袋没有跟上屁股转,仍以在位时的心态看人看事。
《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人也应因“位”而制变。
有些人对“人走茶凉”的“结”老是解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纠结自己在位时对别人多好多好,没有自己谁谁就没有今天,而谁谁薄情寡义,不懂得知恩报恩。其实,这些老领导所求的是一种非正常的公情私报。
汉初平定诸吕之乱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臣一致推举刘帮的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刘恒心怀欣喜与疑虑从代地前往长安。到了渭桥,大臣们都来拜见,自称为臣。太尉周勃进见说:“愿请间言。”意思是说,希望单独跟您说话。护送代王前来的中尉宋昌说:“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意思是说,所说的属于公事,就公开说。所说的属于私事,为王的人不接受私情。于是,太尉周勃跪下奉上天子印玺和符节。可见,公事与私情是不能搅和在一起的。
一个领导在位期间,总要提拔人、使用人,总会赏识一些人、重用一些人,也会关心帮助部属解决一些困难。但这些账不是人情账,也不应该记在个人身上,因为这既是职责所系、工作所需,而且运用的也是上级赋予的权力和集体的资源,不是个人的恩赐。从这种意义上讲,“人走茶凉”中也升腾着一种正气,蕴含着社会进步的力量。明白了这一点,对“人走茶凉”现象或许就安然对之了。
一审:周淑萍 二审:王立 三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