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三年,杨仪被诸葛亮任为丞相府参事,署理丞相府事务,随诸葛亮南征南中。建兴八年,杨仪升迁为丞相府长史,加绥军将军号。诸葛亮多次出征,杨仪经常为诸葛亮计划部署,军队中事务安排全部由杨仪办理,诸葛亮深深爱惜杨仪的才干。
建兴十二年,杨仪随诸葛亮出兵屯驻在谷口。诸葛亮病逝于前线,杨仪既带领军队顺利撤回,又诛杀了魏延,自认为功劳最大,应当代替诸葛亮主持朝政,但诸葛亮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早在生前已向后主举荐了蒋琬。杨仪回到成都后被任为中军师,不统领军队,只是个闲置的职务而已。
杨仪当初担任刘备的尚书,蒋琬担任尚书郎,后来虽然都做了丞相参军长史,但杨仪每次随军从行,工作很劳累,自认为当官在蒋琬前,才能也超过他,于是怨愤的情绪表露于色,叹咤的声音发自体内。时人畏惧他说话不节制,没有敢和他交往的。只有后军师费炜前往慰勉他,杨仪也向费炜说些类似的话,还对费炜说:“当初丞相去世的时候,我如果带着大军投奔魏国,怎么会沦落到现在这地步啊!令人追悔莫及啊。”费炜将杨仪说的话秘密上表,杨仪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被下令收捕,便选择自杀。
杨仪的一生毁在嘴上,也毁在“知己”费炜手上。
《孙子兵法●火攻篇》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从中可以看出,“怒”与“愠”这种坏情绪,对人的行为影响确实很大。
实际上,“怒”与“愠”不仅会让人的思维扭曲、行为冲动和失控,也会让人的言语失去边界感,从而说出一些不经过大脑、不计后果的过头话,授人以话柄,惹己以祸端。
杨仪的教训启示人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谨言慎谈,别被自己的坏情绪牵着走,更不能在别人的“同情”面前“敞开心扉”,信口开河。特别是面对类似费炜那样的所谓“知己”,更要保持清醒头脑,管住自己的嘴。因为,嫉妒你的人,与你有利益冲突的人,穷尽心思给你挖坑的人,往往位列其中。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