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战略思想、战略方针、作战原则、作战方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和人民大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指路明灯,也为全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各项主张与战略战术,之所以符合抗日战争的客观实际,充满着无与伦比的智慧,从而成为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保证,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兵学文化底蕴。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重要战略著作,透过蕴含其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论断可以看出,它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孙子兵法●计篇》提出,要通过“道、天、地、将、法”这“五事”,“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七计”的综合分析,来得出胜负的结论,而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从中日双方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的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运用的同样是综合分析的方法,与《孙子兵法》“五事七计”的分析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出:“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提出:“兵贵胜,不贵久。”这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持久战粉碎日本侵略者的速决战的主张是高度契合的。
《孙子兵法.势篇》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如果说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正面的抗击是“正合”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开展的敌后游击战则是“奇胜”。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术灵活机变,实可谓“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也如《孙子兵法.计篇》中所讲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打得日本侵略者难以招架。
《孙子兵法●虚实篇》指出:“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又说:“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可以说,我们的游击战已经达到了《孙子兵法》提出的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传统兵学并不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独有,它是全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甚至连日本侵略者都对中国传统兵学智慧非常谙熟,为什么唯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战略战术无比科学、无比高明、无比伟大呢?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深谙中国传统兵学智慧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日本侵略者的实际、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实际,创造性继承、创意性运用、创新性发展了中国传统兵学思想,而不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甚至歪念其经。
毛泽东同志到了陕北之后,才真正接触到了《孙子兵法》原著,但《孙子兵法》等传统兵学智慧,早就体现在毛泽东同志主导的反围剿作战、亲自指挥的四渡赤水等战役战斗之中。这说明,并不是毛泽东同志拿着《孙子兵法》、照着《孙子兵法》的条文指挥作战,而是中国传统兵学智慧早就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进入他的头脑,融入他的血脉之中,转化成为战争哲学、思维方式。
在陕北,毛泽东同志为更好的统一全党的思想,破除全国上下甚嚣尘上的“亡国论”,打消一些人的“速胜”幻想,系统地对《孙子兵法》等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与思考,从而为《论持久战》等战略著作的问世,进一步奠定了思想文化、兵学智慧基础。也就是说,对中国传统兵学文化谁学得深、悟得透、用得好,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是当之无愧的高立峰巅、独领风骚者!
有许多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国民党的将领们打日本侵略者,个个身手不凡,而打内战时,就人人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呢?这也需要从《孙子兵法》中找出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道”。
《孙子兵法●计篇》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并不是缺少智慧,而决定其智慧发挥的是“道”---得“道”时就能发挥得像条“龙”,而失“道”时就会表现得像条“虫”。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之所以战无不胜,起核心支撑作用的正是这个“令民与上同意”的“道”。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断定日本必败的四大因素,“道”的因素就占了其中的两个。
回顾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十四年抗战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且把中国传统兵学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英明决策的胜利,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兵学智慧的胜利!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