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将田忌,对孙膑有知遇之恩,不仅帮助孙膑逃离魏国,而且把他推荐给齐威王,进而出任军师。田忌对孙膑更是崇信有加,几乎言听计从。比如,田忌赛马,采纳孙膑的出赛建议,大获全胜;桂陵之战,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建议,大胜魏军,活捉庞涓;马陵之战采纳孙膑的“减灶之计”,诱杀庞涓,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这些,都使得孙膑的智慧大放异彩。
说起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智慧故事,自古以来人们往往把掌声都给了孙膑。其实,田忌的格局、韬略与功绩,同样值得敬佩与推崇。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意思是说,将帅能力强而国君不横加干预的,能够胜利。作为大将的田忌,在与军师孙膑的关系处理上,同样展现了“将能而君不御”的智慧,那就是:军师能而大将“不御”。比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禽(擒)庞涓》记载,孙膑提出挑选最不懂打仗的齐城、高唐二位大夫做“诱饵”,率兵攻打平城,以麻痹魏军时,田忌二话没说采纳了;当齐军没有攻下平城,还失去了齐城、高唐二位大夫时,田忌问孙膑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孙膑说派遣轻装战车迅速往西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城郊,激怒魏国,同时分出少量士卒分散行动,显示兵力薄弱,以麻痹敌人时,田忌仍然二话没说,按照孙膑的意见作出部署。
正是孙膑这一系列的建议得到田忌的支持,才得以让庞涓丢下辎重车辆,昼夜兼程回援大梁,并进入孙膑在桂陵设下的埋伏圈,从而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争传奇。
更难能可贵的是,虽说田忌对孙膑几乎“言听计从”,但并非“照单全收”,也有例外的时候,而正是这一“例外”彰显了田忌非同寻常的智慧与远见。
原来,成侯邹忌与田忌一向不和。马陵之战后,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有意作一番大事吗?”田忌不知所以。孙膑说:“将军最好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是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把守住主地(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主地道路狭窄,车辆只能依次通行,碰撞摩擦而过。如果让这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住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然后将军背靠泰山,左有济水,右有高唐,辎重可达高宛(今山东省桓台县境内),只需轻车战马就可以直冲首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大权就可以由将军掌握决定了,那时候邹忌必定出逃,否则将军有可能不能安全的返回齐国。”但田忌没有采纳孙膑的建议。
果然,邹忌散布谣言,陷害田忌“欲图大事”。田忌闻讯大为恐慌,被迫逃往楚国,受封江南之地。庆幸的是,齐宣王即位后田忌不仅得以安全返齐,而且恢复了官职。
从田忌应对邹忌的威胁来看,似乎他的选择比孙膑更有远见,也更高明。田忌如果采纳孙膑的建议,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质变,也就让自己彻底失去了退路:成,虽能显赫一时,但难保日后及后世的绝对安全;不成,则身败名裂,并祸及家族与追随者。最后的结局表明,田忌的选择无疑是“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而田忌对自己的“黄金搭档”孙膑的建议有所不纳,正是孙子“君命有所不受”思想的创造性体现。
透过历史的尘埃不难看出,齐国大将田忌论勇、论智、论德、论功,都十分了得,理应得到更多的掌声!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