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先后在齐灵公、庒公、景公三朝任上大夫,辅政长达五十余年,史称“晏子”。
《说苑●正谏》记载,齐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要亲自去杀那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请让我替您去数说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
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为我们国君养马却将马杀死,你的罪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邻诸侯,你的罪又该死。”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
《说苑●正谏》中还有一个晏子劝谏齐景公的故事。齐景公喜好用戈射禽鸟,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要杀死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请让我把他的罪过数说给他,然后再杀死他。”齐景公说:“行。”
于是,晏子就把烛雏叫到齐景公的面前,数说他的罪过,说:“你为我们的国君掌管禽鸟却让它们飞走了,这是第一重罪;使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重罪;使诸侯知道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看重禽鸟而轻贱士人,这是第三重罪。”晏子数说完烛雏的罪过,就请景公杀死他。齐景公说:“算了吧。”齐景公不但没有杀烛雏,还向他致歉。
透过这两则故事可以感受到,晏子的劝谏智慧实在了得!那么,这两个晏子成功让齐景公改变主意的案例,体现的是什么智慧呢?
如果用《孙子兵法》来解读,那就是“以迂为直”的智慧。《孙子兵法.军争篇》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晏子劝谏齐景公,没有直接表达反对意见,而是走了一条迂回路线,此可谓“迂其途”;每次都是站在维护齐国和齐景公的角度,数说对方的“罪过”,可谓“诱之以利”;最后都是让齐景公主动改变了主意,可谓“后人发,先人至”。
但需要厘清的是,晏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孙子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又同为齐国人,难道是晏子借鉴了《孙子兵法》“以迂为直”的智慧吗?这需要具体分析。
据历史记载,孙子离齐奔吴后,协助吴王阖闾攻入楚都郢的时间是公元前506年。那么,孙子及《孙子兵法》显名于包括齐国在内的诸侯,也应在公元前506年之后。此时,晏子已进入人生的尾端,思想和思维都已定型,五六年后的公元前500年就去世了。那么,孙子及其《孙子兵法》成名前不可能对晏子产生什么影响,成名后对晏子的最后几年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影响。从中可以推断,晏子“以迂为直”的劝谏智慧,大概率没有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但与孙子“以迂为直”的智慧是高度契合的。但反过来看,得益于齐文化滋养的《孙子兵法》,其“以迂为直”的智慧,倒很有可能受到了晏子这种劝谏艺术的启发与影响。这也为《孙子兵法》与齐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增添了重要的历史佐证。
人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职场,会经常遇到需要“劝谏”的情况,也会遇上“不太好说话”、不善于“纳谏”的夫人(老公)或者领导。在这种情况下,直来直去“硬谏”很可能会“碰一鼻子灰”,甚至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那么,借鉴晏子运用“以迂为直”智慧,巧妙实施“软谏”的策略,就能帮助人们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奇效。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