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交权贵,经营上层,历来是一些投机钻营者抬高身架、打通仕途、拼命往上爬的“成功之道”。这些人眼皮总是往上翻,只有仰望没有俯视,不屑甚至耻于与那些无身份无地位的“凡夫俗子”为伍。这种“耻于下交”的现象,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尤为突出。不过,也有例外者。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好客养士,门下各有食客数千。这些食客,大都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他们中有门吏、有屠夫、有乞丐,甚至还有逃亡者,但身为贵族的诸公子对食客们优礼款待,“不以富贵骄士”,民间贤才纷纷投至门下。
孟尝君门下的冯驩,奉孟尝君之命到封地薛邑收债,竟出人意料地焚烧了一些无力还钱债户的借据,取消了他们的债务,借以提高孟尝君的声誉;在孟尝君遭齐王排斥后,又是他出谋划策,奔走游说,使孟尝君重新得到重用。
平原君门下的毛遂,自荐随平原君赴楚求救,他按剑威逼、巧舌游说楚王,最终促成赵楚合纵之盟。信陵君采纳门客侯嬴的建议,通过如姬偷得兵符,假传王命掌握兵权,实现了让魏国派军解救赵国之围的愿望。
春申君听取门客朱英对楚秦斗争形势的分析与建议,主导楚国都城迁离陈地,移至寿春;当然,后来也正是因为没有认同朱英的忠告与对策,遭受了杀身之祸。
这几位公子“不耻下交”,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在历史上皆传为佳话。
在当代,也有一类“不耻下交”的人,其中不乏这“长”、那“总”。他们热衷交往的不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而是一些有利可图但负能量加身的所谓“能人”。这些“不耻下交”者,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和脸面,与他们称兄道弟,打得火热异常,甘愿为他们站台,甚至充当他们的“保护伞”。其结果,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人格形象,而且有的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同是“不耻下交”,战国四公子作为贵族,结交的是社会底层的士人,散财养士为的是求才,他们所谓的“不耻”,是不怕“屈尊”“掉价”,令人敬仰,也流芳百世。当下那些所谓“不耻下交”者,与之则高下立判。
人在社会上生存、进取,总要交往一些人,而结交什么样的人,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品位与志向,往往也决定着一个人的路途与声名。《孙子兵法●军争篇》曰:“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可预交。”对那些手中有权的人来说,对社会上那些负能量满满的所谓“能人”,尤其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实认清他们巴结你、结交你的目的所在,决不能与他们“打成一片”。或许,敬而远之才是保护自己的正途、上策。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