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形篇》提出:“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铢,都是古代的重要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一两为二十四铢。“以镒称铢”,比喻对敌处于绝对优势。
《孙子兵法●行军篇》又曰:“兵非益多,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所谓“兵非益多”,是指兵力不是越多越好。
人们不禁要问:兵圣孙子的话,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其实不然。如果用“冗余思维”来理解,我们就会发现,孙子的思想是非常科学的。
冗余,是电子学里的一个名词。在通信工程当中,冗余是出于系统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人为地对一些关键部件或功能进行重复的配置。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比如某一部件发生损坏,冗余配置的部件可以作为备援,及时介入并承担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当然,冗余度必须适当,防止过多占用内存,影响系统运转速度,以及造成浪费。
孙子“以镒称铢”的思想,与通信系统里的冗余所要解决的备份问题,在思路上是高度契合的;孙子“兵非益多”的思想,与通信系统里冗余度的把握,在要求上是相一致的。可以说,孙子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实际上体现的正是“冗余思维”的两个方面。
现实工作生活中也需要“冗余思维”。无论是去坐火车,还是去乘飞机,都需要提前到站(场),等待检票。这个提前量,就是冗余。还有,每个车都会有一个备胎,手机、电脑里的重要文件可能要有个备份,阴天外出要带把伞,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预想不到的情况,应对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如果凡事都是丁是丁、卯是卯,像精密仪器一样分厘不差计划,那行动就失去了基本的弹性,如玻璃杯子一样一碰就碎,自然也就无容错性可言了。当然,还有一个合理控制冗余度的问题,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实际上,冗余里还有大量的文章可做。有一篇文章介绍说,华为公司曾经有一道面试题:“一头牛重800千克,一座桥承重700千克,问牛怎么过桥?”人们说了很多复杂甚至极端的方法,但真正的答案很简单:直接过。
为什么可以直接过呢?因为桥梁设计,有1.5倍的安全冗余,标准承重700千克,即使1000千克的东西运过去,也没有问题。所谓承重,只是安全值的下限。也就是说,牛的重量在700千克之内最稳妥,但绝不至于牛的重量变成701千克,桥就会塌。
冗余,说到底揭示的是理论与现实的距离。现实中,我们做非原则性的事情时,既需要眼中有理论数据,又必须在头脑中有冗余意识、冗余思维,不能过于刻板守墨,不敢越雷池一步,尤其在紧急情况下,不能被下限捆住手脚,而是要合理运用冗余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其实,战场上那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取胜一方利用的正是冗余,这其中包括谋略、士气、协调等软实力,以及硬实力对比中存在的冗余。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