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苑●权谋》记载:齐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的事,谋略尚未发布便传遍了都城。齐桓公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管仲。管仲说:“都城中一定有圣人。”
齐桓公惊叹说:“噫!那天服劳役的人当中,有一个人拿着木杵向上看,想来该是他吧?”齐桓公于是命令那天服役的人重新服役,不能互相替代。
不一会儿,东郭垂就到了。管仲说:“这一定是那个人。”于是就命令接待宾客的小吏引他进宫,在台阶的中间站立。管仲问他:“你就是说要攻打莒国的人吗?”东郭垂回答说:“正是。”管仲又问:“我没说过要攻打莒国,你为什么说要攻打莒国?”东郭垂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猜测。我个人私下这样猜测的。”
管仲说:“我没有说要攻打莒国,你凭什么这样猜测呢?”东郭垂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安闲自乐的时候,就显出如同听到敲钟击鼓的脸色;凄凉冷清孤寂的时候,就显出如同沮丧时哀愁的脸色;兴致勃勃的时候,就显出激战时的脸色。前些天,我远看您在高台上,兴致勃勃,这就是激战时的脸色。您嘴上似乎发出‘吁’音但未闭口,所说的应该是莒国的事;您抬起手臂所指的方向,正对着莒国。我私下想到小诸侯国还未归服的,那就只有莒国吧?所以我说将要攻打莒国。”
这段史料的结尾写道:君子曰:“大凡耳朵是凭声音来听知的。如果没有听到声音,而是凭面容和手臂,这说明东郭垂可以不用耳听就能闻知事情。齐桓公、管仲虽然善于谋划,却不能保密。圣明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能在无形中看见事物,东郭垂就有这样的能力。”所以齐桓公便给他优厚的俸禄,并且礼待他。
三国时期的杨修因从曹操发布的口令“鸡肋”中猜到了曹军要撤离的动向,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罪斩杀,而同样的情况东郭垂却受到了齐桓公的厚待,那么曹公与齐桓公的胸襟之别则高下立判。当然,这是题外之话。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齐桓公和管仲的泄密之失不容忽视。其教训就在于,他们在人前窃议秘事时,虽然控制了声音,但忽略了别人的观察;而东郭垂的辨识之法,恰如《孙子兵法●行军篇》中的“相敌三十二法”,不靠声音而凭形态做出了精准分析与判断。
实际上,当今国际外交场合不时曝出的“咬耳朵”风波,常常与齐桓公、管仲的教训如出一辙。比如,某两个国家的领导人涉及第三国是是非非的窃窃私语,因忘记关闭麦克风或被“好事者”猜到口型、眼神,而带来尴尬甚至引发“外交事件”。
《孙子兵法●九地篇》曰:“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战争决策、战事启动如此,商议其他要事、秘事亦然,最基本的是要深隐避人,不可人前窃议,防止被人猜破,泄露天机,带来麻烦甚至重大损失。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