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进程,完全跳出普京及俄罗斯精英编写的“剧本”,从当初构想的速战速决,陷入兵家最为忌讳的持久战之中。
已经持续了三年半多的俄乌冲突,让俄罗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许多高级将领和成千上万的士兵命丧乌克兰,而且本土也持续不断遭到乌克兰的袭击,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对俄罗斯进行了政治、外交、经济、金融、文化、体育等全方位的极限封杀,欧盟对俄经济制裁已经多达19轮,俄罗斯在国际上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
《孙子兵法.作战篇》曰:“兵贵胜,不贵久。”许多人分析,普京和俄罗斯高层在对乌动武上,肯定悔青了肠子。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那么,如果今天让普京重新选择,他还会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俄罗斯的历史说起。
有一篇《俄罗斯为何不被理解》的文章说:历史上的俄罗斯,永远不停地扩张,占领了一块土地,却认为这块土地还不安全,于是进一步向外扩张,也就是一个把边疆变成内地,让首都离边疆越来越远的过程。
文章还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正像一个俄国诗人所说:“俄罗斯无法分析,很难理解,只能想象。”
当今的俄罗斯似乎秉持了这种“传统”,先后强占了格鲁吉亚三地,接着又吞并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这次“特别军事行动”前后,又把乌东四州划入俄版图。
俄罗斯真的“无法分析,很难理解,只能想象”吗?如果用《孙子兵法》的思维来分析和破解,似乎能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孙子兵法●形篇》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在孙子看来,最终决定战争胜负成败的是“地”。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普京为什么要执意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了。
可以看出,俄罗斯发动战争,看重的是地盘,而不是付出多大代价。说的直白一些,普京甚至整个俄罗斯民族,只在意目标,而不在乎成本。这也是俄罗斯民众持续支持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初,普京之所以敢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是因为看透了美国的心思,以及欧洲国家的弱点,当然也对俄罗斯的军事、经济实力及民众支持充满了信心。所以,今天面对美国的威胁、欧洲的强硬态度及严厉制裁,普京仍然没有“见好就收”的意思。说到底还是为了“地”:似乎整个顿巴斯不到手,普京不会轻易收兵。
实际上,普京确立的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正在慢慢实现,只不过是比预期的慢了些,代价大了些,成本高了些。
所以,如果今天让普京重新选择,大概率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对乌克兰的战争,并不是知难而退,只是在作战策略上有所调整罢了。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