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产生的兵家著作卷帙浩繁、种类繁多,《中国兵书知见录》著录的兵书就有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这些兵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是我国古代军事实力较弱的时代,但也是较为重视兵书的时代。宋仁宗时设立武学(军事学校),令曾公亮采集古代兵法及当代计谋方略,编成《武经总要》一书,供武职官员阅读。宋神宗时,武学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浩如烟海的兵书中挑选出一批精粹之作,最后确定并校理了《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作为武学经典,神宗命名为《武经七书》,并把它们定位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
《武经七书》北宋刊本已不可见,现存南宋孝宗时刻本。原本为清末陆心源皕宋楼所藏,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皕宋楼藏书全部被日本岩崎弥之助买走,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上海涵芬楼影刊《续古逸丛书》,以“中华学艺社借照东京岩崎氏静嘉堂藏本”重刊此书。宋本《武经七书》校刊精审,明清以来翻刻传抄,多据为底本,成为独具特色的《武经七书》系统本。《武经七书》问世之后,注家蜂起,存世之作,不下数十种。宋朝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是现存最早的注本,对明清注家起了发凡启例的作用。明朝重视武学,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促进了对《武经七书》的研究。代表性的注本有刘寅《武经七书直解》、黄献臣《武经开宗》、张居正辑注《武经七书》、李贽《七书参同》、陈玖学《评注七子兵略》等。其中《武经七书直解》因“注疏详明,引据切当”,最为后人重视。清朝沿袭宋明旧制,亦重《武经七书》,然注家大多限于汇辑前人旧说,少有新意。影响较大的有朱墉《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武经七书全解》等。
《武经七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的瑰宝。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古人对战争的认识的精髓。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