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的体系与辩证的传承
孙其海
研究《孙子兵法》,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研读方法。历史对于未来,永远是财富,但是历史不会自然成为当代的财富,它需要当代人正确的传承和利用。《孙子兵法》也不分例外。《孙子兵法》是中华兵学文化中无与伦比的华章。2000多年来,历史经历了血与火的多种形式的洗礼,似乎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了它的睿智和博大精深。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学用《孙子兵法》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当前,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发孙子兵学文化,理应比前人做得更好更有成效。为此,我想谈一谈学用《孙子兵法》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学用《孙子兵法》应该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三部曲的过程。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前提,前“两部”是后“一部”的基石,学不好肯定用不好。现在有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是重视基础性研究,轻视应用研究;一种是偏重实践运用,忽视基础研究。有的学者还没有搞清《孙子兵法》问世的年代,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一个大型防御体系与《孙子兵法》的关系。有的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大谈如何运用《孙子兵法》指导企业营销活动。作好基础研究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弄清《孙子兵法》的精义所在,例如《孙子兵法》中有69个“兵”字,《孙膑兵法》中有130个“兵”字,其含义有5种之多,各种不同的含义都有必须搞清楚。《孙子兵法》中“算”字很多,其含义又各不相同。还有“将”“胜”“道”“因”字其释义难度都很大,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有各种不同的含义,搞不清原作的本意,就拿来运用,肯定要出笑话。从另一个角度讲,孙子兵学研究专家绝不能停留在基础研究的层次上,应该向前延伸一步,走到如何运用的领域中去。做史志工作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体会,许多领导询问起史志工作,最关心的就是“你的工作与振兴我的事业有什么关系”,企业家、事业家则关心“你的研究与我的企业、事业有什么关系”。“当代运用”是研究孙子的学者不可回避的课题。“当代运用”是研究《孙子兵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古往今来,许多研究孙子的专家,本身就是运用《孙子兵法》的政治家、军事家,像韩信、曹操、诸葛亮以至近现代的戚继光、刘伯承、毛泽东。现代非军事领域里,有日本的服部千春、马来西亚的吕罗拔,他们既是企业家,又是孙子兵学家。历朝历代研究《孙子兵法》都与所处时代的政治、军事大势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与当代运用相结合,孙子研究的水平只能是释义和训诂而已。
二是总体把握与释读警句的关系。《孙子兵法》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要真正学懂弄通,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钻进去,一字一句吃透它的精神;跳出来,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它的深层含义。没有一字一句的精读,就没有提炼抽象的基础;没有总体把握,就难以理解警句的精义。在孙子的著作中,在些警句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哲理,如“以正合,以奇胜”,“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吃透警句的原意,并加以运用也是必要的。但是,当前孙子研究的薄弱环节是对孙子兵学思想的总体把握和升华。例如孙子所揭示的战争的基本规律,孙子重视人的指挥艺术对战争的决定作用,孙子的治军思想,孙子的军事心理学思想,军事经济学思想,孙子将天下事、国事、军事统筹思考的大战争观,将“道天地将法”全面思考的辩证思维方法,等等,如果我们不进行系通的研究,只是偶尔说一说,是远远不够的。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分析、提炼、归纳、升华工作,构建现代人一目了然的孙子军事理论系统,从提高决策者、实业家的智慧水平与决策能力入手,为孙子兵学的普及推广、应用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是自觉运用与不意暗合的关系。现在有很多撰写学用《孙子兵法》的论文,或记述当代企业家学用《孙子兵法》的事迹,读完之后总有两层皮的感觉。例如,有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革命领袖用《孙子兵法》指导革命战争。前面引一段《孙子兵法》中的警句,后面是本人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具体战法,读过之后看不出本人自觉运用的过程和思维轨迹,觉得好像是革命家在实战中的作法与《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论述意通暗合,是论文的作者硬贴到《孙子兵法》上来。有一篇论文写戚继光对孙膑兵法的继承和发展,实际上在戚继光时代孙膑兵法已经失传了,是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之后,才重新找到孙膑兵法,怎么能把戚继光的一些战法硬贴到孙膑兵法上呢?还有一些论文写企业运用《孙子兵法》、写外国人在某次战争中运用《孙子兵法》,也有穿靴戴帽两层皮的感觉。这种硬拉硬扯的学风,不仅不会推动《孙子兵法》的普及和运用,反而会引起人们联想到“文革”中“活学活用”的不良学风,对孙子兵学研究起到负面作用。不意暗合与自觉运用不可混为一谈,如果把所有的成绩都归到《孙子兵法》身上,人们也会把所有的问题也算到它的名下,研究和运用《孙子兵法》也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是主流观点与非主流观点的关系。在孙子研究过程中难免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有些是多数人的看法,有些是少数人的看法;有些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有些是尚未达成共识。对这类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观点,就说是多数人的观点;少数人的观点,就说是少数人的观点。或几“说”并存,或取一“说”,存一“说”,都可以。争议是正常的,但必须以严肃、唯实的科学态度对待学术问题,以理服人,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让别人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不要轻易推翻主流观点,也要认真思考那些讲道理的非主流观点,提倡宽松的学术环境。主流观点和非主流观点有时也可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考古的新发现,互相转化。例如历史上曾争论过:《孙子兵法》是否为孙武与孙膑共同完成的一部兵书?《孙膑兵法》是否存在?孙膑既然是孙武的孙子,为何两人的活动时间相隔150年?等等,几个朝代下来,争论不休,不断推出新观点、新结论,也有多数与少数的问题。后来经过学者不断研究,特别是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有些问题才得以澄清。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是正常的,只有一个声音才是不正常的。山东孙子研究会创办时讲过,不当裁判,不参与非理性之争,不做有损于各学术组织相互关系的事情,以科学态度对待学术问题,求同存异,人人平等,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局面。
五是营造氛围与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关系。宣传“造势”必须有,踏实研究不可无,两者不能偏废。这两种倾向哪一种表现更突出,要看环境影响如何。有的地域的领导重视孙子研究,主要是为了提高地域的知名度,振兴地域经济,所以很重视造势活动;有些孙子兵学研究组织主要成员是一些学者、孙子兵学爱好者,组建的主要目的放在研究成果上,没有财力和精力作造势活动,所以埋头作学问多一些。我认为当前对《孙子兵法》的宣传普及还远远不够的情况下,适当做一些“造势”活动是必要的,但是搞多了、搞俗了也不好。即是策划造势活动,也要讲究质量,要有实际内容,要有学术含量,要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一次造势活动要出一个具体的学术题目,力求在造势的同时,也为孙子研究学术宝库中增添新的藏品。另外,有些活动本身就具有造势和学术双重功能,例如为企业家举办《孙子兵法》讲座,为领导班干部、大中院校学生、老年大学、体育界人士宣讲《孙子兵法》等等,这些活动既宣传了《孙子兵法》,又推动了学术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六是争取领导与依靠专家的关系。研究工作没有领导支持是不行的,没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也出不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各地孙子研究组织一般都有领导干部参加,或任名誉会长,或任高级顾问,这说明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孙子研究工作,但是领导上了名子,不一定有精力到位做事,要让领导支持这项工作,还必须主动争取领导。有人认为,学术研究主要是专家的事,用不着让领导操心。实践证明在目前情况下,学术研究没有领导的支持是绝对不行的。要求领导支持,并不一定非要领导像专家一样靠上去研究,领导能了解本行业的疾苦,及时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经济上和行政协调方面的事情也就足够了。研究工作主要靠专家。一个研究组织水平高低,主要看这个组织有没有高水平的专家,能否出新成果,能否写出一流水平的学术论文,能否把本地域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优势。这是与学会的领导力量同等重要的人力资源建设。目前学术研究队伍处于分散作战的状态,迫切需要整合组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例如根据各自研究的特色,分成军事思想研究、其人其书文献研究、当代运用研究、孙子兵学发展史研究、《孙子兵法》汇注考订等专题,一个专题集中几名学者,用几年时间拿出突破性的成果。学术团体要做领导和专家之间的结合工作,努力为专家创造必要的研究条件,做好后勤保障。
七是纪念建筑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区新建了一批孙子及其兵法的纪念性建筑,这是孙子研究事业中的一件好事,它说明各级领导已经把开发本地孙子兵学资源列入议事日程。有些纪念建筑的历史背景并不十分清楚,在历史上就有争论,几百年、上千年都没有争明白,当代人也不会立马搞清楚,如果等待学术上的最终结果,会遥遥无期,既然是纪念建筑,又不是文物造伪,不妨先搞起来,这对宏扬历史文化有益无害。但是在修筑纪念建筑时,一定不要偏离弘扬孙子兵学文化这条主线,搞成形象工程、时髦工程。有的地方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把文化当成一种表面形式,把经济当作实际内容;把传统文化的纪念建筑当成门头和由头,把招商引资当成最终目的。这种指导思想值得研究。弘扬传统文化,为专家学者搭起学术研究的平台,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拓宽本地三流(人流、物流、信息)渠道,提高人们的智慧水平和决策能力,自然对推动本地经济会起到良好的互动作用。这种良性互动作用是自然形成的,不可刻意追求。孙子兵学的科学研究是纪念建筑的文化底蕴,是资源开发的灵魂和特色,如果把指导思想定位在这个方位上,会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有吸引力,越办越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丢掉孙子兵学的科学研究特色,一味追求旅游效益,寻求感观刺激,这种纪念建筑可以热闹一时,但是肯定不会长久。前几年各地建设的西游记宫、封神榜宫曾经轰动一时,几年后便销声匿迹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底蕴。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文化上。不要仅仅把文化当成“台子”,也要让文化唱戏。所以各地在投入巨资搞孙子兵学纪念建筑时,一定要处理好上述两方面的关系,要把主线定在弘扬孙子兵学文化上,在为传承中华文明作贡献的同时,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作者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原副会长,山东省史志办原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