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之所利 地之所助
——《孙子兵法》的地缘思想
邱剑敏
地缘因素自战争开始出现起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战争的整体进程及结局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地缘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至关重要的。孙武在其著作《孙子兵法》中客观分析了在战争准备与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与利用地缘因素,并且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此予以系统总结。就此而言,《孙子兵法》是最早系统阐述地缘思想的古代兵书。
《孙子兵法》的地缘思想内容丰富,别开生面,自成体系,既涉及战略层次,又涉及战术层次;既涉及自然地理,又涉及人文地理。就其反映的主要思想内容而言,《孙子兵法》的地缘思想大致包含地缘战略思想、地缘战术思想、地缘心理思想、地缘外交思想、地缘经济思想等。
一、“顺详敌之意,并力一向,千里杀将”的地缘战略思想,主张以迂为直,强调通过长途奔袭与奇袭战法实现战略目的
在《孙子兵法》的地缘战略思想体系中,以迂为直作为一种战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次;长途奔袭战略思想则是该思想体系的精髓,居于核心地位;奇袭思想是实现战争目的的具体战法,居于辅助地位。
《孙子兵法》的地缘战略思想是建立在其对战略地理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掌握了《孙子兵法》关于战略地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地缘战略思想。《孙子兵法》所谓的战略地理就是其所言及的“九地”。
《九地篇》从战略层次3次提到9种“地形”,详细阐述其概念与内涵,并就此作了分类。孙武认为这9种“地形”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自己国土内的“散地”,二是别人国土内的“绝地”。其中“绝地”又可分为3类,分别是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轻地、争地、交地;深入敌国腹地的重地;因地形而异的死地、围地、圮地和三国交界的衢地。孙武主张以坚决果敢的行动,迅速把军队插入敌国腹心地区,并就其作战原则作了明确规定,即“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孙子兵法》的地缘战略思想首先体现在以迂为直的战争指导思想。《军争篇》指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其大意是: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故意迂回绕远路,并用小利引诱迟滞敌人,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双方必争的军事要地。这就叫懂得了“以迂为直”的计谋。
《孙子兵法》认为,如果在对手之后行动,则可以绕远路,同时用小利引诱对手,结果是反而比对手先到达目的地。就常情而论,走迂回路线,路途远,劳力费时,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迂可变为直,直亦可变为迂。也就是说,迂与直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迂和直、远和近一旦与对方兵力部署的虚和实相结合,矛盾的双方就会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远而虚者,易进易行,机动快,费时少,成了实际上的近;近而实者,难过难行,机动慢,费时多,成了实际上的远。孙武运用独特的逆向思维方式,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以迂为直”是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军事战略上的具体反映。
《孙子兵法》的地缘战略思想其次体现为长途奔袭。《九地篇》曰:“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斯。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顺详敌之意,并力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这两段话充分反映了孙武的战略突袭思想,是为了达到一战而胜、力求速决所提出的一种战略进攻的构想。孙武主张战略上的长途奔袭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种正确的主张。在春秋以前,所谓守险指的就是防守国都或城邑,在国都之外是不设防的,也就是说平时不在险要的地形上派兵守备或配备防御设施。既然没有遣兵设守战略要地,敌国之兵往来自如,这在客观上就为突然袭击提供了条件,也为孙武战略突袭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
为顺利实现长途奔袭之目标,《孙子兵法》详细论述了实现奔袭的手段。一是要搞好战略伪装,迷惑敌人。《九地篇》曰:“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也就是说,凡属战略性的军事行动,诸如战略展开的时间和范围,主攻方向以及发起突袭的时间等都要严密地伪装,不使敌人察觉,以保障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成功地实现战略突袭。二是要隐忍待机,果断行动。发起战略突袭之前要“静如处女”,等待时机到来;一旦突袭开始后就要果断行动,“后如脱兔”,使敌人来不及抵抗。三是务必夺敌要害。《九地篇》认为:“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旦有机可乘,就要迅速乘敌之隙,夺占敌人要害之处。这里的“爱”可理解为影响敌人战争行动并关乎战争成败的地缘位置,诸如指挥部、关隘、粮道等。
《孙子兵法》的地缘战略思想再次体现在隐蔽作战企图的奇袭战法。它在地缘上主要体现为《计篇》中提出的“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的作战原则。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是指我欲从此地攻,佯装从彼处攻;我计划在这里袭击,佯装从那里袭击,都属于隐蔽进攻路线、主攻方向和攻击点的作战原则。《百战奇略●近战》指出:“凡与敌战,我欲近攻,反示以远,使敌备远,我乃近袭。”声东击西,声南袭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这一谋略的具体战法。
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的目的在于隐蔽自己的行动企图。之所以往往成功,在于它违背人们一般不会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的思维定式。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率军大举攻吴,吴王夫差率军迎击。双方于笠泽(今江苏苏州东南)夹水对阵。越军决定从当面渡江攻击,但为了隐蔽企图,故意派出小股部队从距敌较远的左右两侧利用夜暗鸣鼓佯渡。夫差错误判断敌情,下令分兵迎敌。越军主力趁吴军中央空虚之际,出其不意地实施正面突击,大败吴军。在现代条件下,这一战法仍有其现实运用价值。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从朝鲜西海岸进行的仁川港登陆,是成功运用远而示之近的典型战例。
二、“因地制胜”的地缘战术思想,集中体现为平原作战原则、山地作战原则与江河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地缘战术思想是建立在其对战术地形认识基础之上的,即所谓的“六形”。《地形篇》重点论述了6种军事地形的特点以及在攻防作战中的运用法则,认为“用兵之道,地利为宝”,强调军事指挥员应利地便势,因地制胜,并在《地形篇》中指出“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即能否正确了解、判断与利用地形是将帅的重大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其指挥才能的重要标准。
《孙子兵法》的地缘战术思想首先体现在平原地带作战原则。《行军篇》曰:“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带展开兵力,同时将主要翼侧依托于高地。所谓前死后生,就是居高临下,居利击害。与此对应的是六形中的“通形”。《地形篇》曰:“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孙子兵法》认为,凡地形平坦,四通八达叫“通”。在此地形上要抢先占领开阔处,并保持粮道通畅。
《孙子兵法》的地缘战术思想其次体现在山地作战原则。《孙子兵法》阐述了4种具体的山地作战原则,分别是“挂形”“支形”“隘形”“险形”的作战原则。可以前出,难以返回的地域叫“挂”。在挂形地域,如敌无防备,就要突袭它;如敌有所防备,则不易轻举妄动。我军出击不利,敌军出击也不利的地形叫“支”。在支形地域,敌人即使以利引诱我们,我军也不要出击;可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前出到一半时,我军突然回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如果我军先到达,就要用重兵占领隘口,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用重兵占据隘口,我军就不要去攻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守据隘口,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域,如果我军先到达,就要控制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以待敌来犯;如果敌人先到达,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进攻它。
《孙子兵法》的地缘战术思想再次体现在江河作战原则。《行军篇》指出:“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这是孙武关于江河作战原则的综合表述,大致包含如下几层思想:部队横渡江河后一定要远离江河驻扎;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敌军渡河到一半时发动攻击,这样才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决战,不要在江河附近布兵列阵;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即使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不要在敌阵的下游驻扎。
三、“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地缘心理思想,重视特殊地缘环境对官兵心理的影响,主张利用求生原则以振奋士气
孙武敏锐地觉察出地缘环境与官兵心理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地缘因素对官兵心理的影响。就此而言,《孙子兵法》算得上是最早注意到地缘因素影响官兵心理的古代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了当时的战场地缘环境,将在敌国内的“绝地”分为3类:一是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轻地、争地、交地;二是深入敌国腹地的重地;三是因地形而异的死地、围地、圮地和三国交界的衢地。《九地篇》进一步指出:“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专,不得已则斗。”表示士卒心理在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恐惧;无路可走,军心就会巩固;深入敌国,行动就不敢散漫;迫不得已,就只好坚决战斗。第一句话是就围地而言,第二句话是就死地而言,第三句话是就重地而言。孙武在这里清楚地阐明了地缘环境与官兵心理之间的关系。在生死存亡的地缘环境中,官兵们的心理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越是在强大的外界压力下,官兵的心理就越微妙。地缘因素对官兵心理的深刻影响,集中体现在士气上。在战场这一特殊的地缘环境中,所有成员产生了强烈的“集体意识”,越是远离国土作战,就越是能够团结一致,振奋士气,同舟共济,共同作战。人有时候身处绝境,在战争的危险情况下反而能激起拼死精神,奋勇杀敌,转危为安,取得胜利。如何运用心理学上的“应激心理”所产生的效应,从而造成将士“困兽犹斗”“穷鼠噬猫”的勇气,关系到战争的胜负。《九地篇》指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此话是求生原则的集中体现,是孙武所强调的振奋士气的一条重要心理原则。
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列阵,邓艾偷袭成都,都是在部队身处绝境中激起拼斗精神,去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终于在求生的欲望下获得胜利。通过示死的方法,可以激发将士的斗志,不惜个人安危,为获取胜利同仇敌忾,置生死于度外,从而能够成倍地激发战斗力,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项羽、韩信和邓艾深知,在大敌当前,量力难以与敌抗衡的时候,在阵势上造成“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被动态势,能在将士中造成一种“身陷绝境,拼死求生”的勇气。充分利用这种勇气,就可以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战斗力,为争得作战的胜利创造条件。
四、“衢地则合交”的地缘外交思想,主张运用外交手段争夺战略要地,广泛结交衢地之国并巩固双方关系
《九地篇》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所谓衢地,就是位处数国之间的四通八达之地。凡是可以自由调遣部队,攻守自如之地,能够储存大量给养之地,能够应付各种变化之地,都属于衢地范畴之内。衢地尽管不在本国领土之内,但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自然也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通常包括交通枢纽和军事、政治或经济中心。不管哪一方占领该地后,就可以控制整个局势。按照现代意义的理解,衢地主要是指有封锁和控制价值的海峡、运河、机场、海湾等地。事先占领这些衢地,就可以得到全局的利益。
由于衢地不属于本国,距离遥远,必须兴师动众、长途跋涉去进行攫取,而且必须是先敌占领,这显然并非易事。孙武继承了前人成功的经验,在《九地篇》提出了“衢地则合交”“衢地,吾将固其结”的外交策略思想。具体而言,《孙子兵法》的地缘外交思想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合交”,主张依靠外交争夺军事要地,凡能结交者与之结交,即广泛结交毗邻的诸侯。二是“固其结”,就是要在“合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与邻国的交往,密切相互间的外交关系,运用外交手段牢固地与衢地之国结盟,保证本国部队在开战之前及战争过程中可以自由进出衢地,从而赢得战争主动权。孙武的地缘外交思想的核心在于巩固与扩大自身的联盟阵营,持续获得国际援助,同时在外交上最大限度地孤立敌国。
五、“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地缘经济思想,主张避免或减少远距离运输以缩短后勤补给线
《孙子兵法》的地缘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关于后勤补给方面的论述。众所周知,后勤补给是保障胜利的必要条件。在交通与运输条件落后的先秦时代,军队若要千里行军作战,则其后勤保障的困难是成倍增加,而耗费也是空前的。正因为如此,孙武把解决后勤补给的问题,作为提高战争效益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则。其中,他特别注意地缘因素对后勤补给的深刻影响,并在《作战篇》中就此提出要“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20钟;用敌国1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输20石。
《孙子兵法》认为,如果出征千里在异国他乡作战,而粮食却要完全依靠国内供应的话,那就必然会在经济上、人力上以至军情上带来不可避免的危害。远离本土的长线作战对后勤补给的主要影响有:首先是日费千金,民穷国困。孙武认为,凡兴兵作战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步兵10万,越境千里运输粮食。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使节的用度、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维修,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10万军队才能出动。用这样的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的财政发生困难,极大地增加军事经济实力的消耗。《作战篇》进一步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国家因军队远征,长途运输而财政匮乏,军队远征,长途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其次,远道运输造成物价飞涨。《作战篇》曰:“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疲马,甲胄矢驽,戟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它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加重了民众的徭役之苦;不仅大量地耗损物资,也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显然,其害远远大于利。
古往今来,大凡千里远征,如果不能组织好就地征集和后方供应,一旦遇到敌方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就会轻则粮尽退兵,重则全军覆没。有鉴于此,《作战篇》指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认为解决远距离运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从国内取得武器装备,在敌国补充粮食饲料,军队的粮草供应就能得到满足。具体方法有:深入敌后,掠于饶野,破地降邑,取其委积,断敌粮道,夺取粮草等。战争实践证明,《孙子兵法》提出的“因粮于敌”是缩短后勤补给线、避免或减少远距离运输的有效途径,对于战时后勤补给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