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
——孙武的将帅修养观
罗爱国
《孙子兵法》之《地形篇》中有这么一段话:“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其意思是:从战争规律看必定能获胜时,即使国君说不要打,也应该坚决地打;从战争规律看不能获胜时,即使国君说要打,也应该坚决地不打。作为将帅,进不求战胜的功名,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符合国君的利益,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孙武在强调“受命于君”的同时,又提出“君命有所不受”的主张,以“战道”为依据,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才是一个优秀将领必备的高贵品格。“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是孙武对将帅政治品质的要求。他认为将帅肩负着国家和军队重任,必须具有高尚的政治品德,受命勇进不是为了个人功名荣誉;君令不符合实际时,不要怕担当违背君命的风险,应该以“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作为最高准则。这使我联想到“窃符救赵”这一典故。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为统一六国,出兵攻打赵国,连下17城,围困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孝成王为解亡国之难,派人到魏国求援。魏安僖王遂拨援兵10万,由大将晋鄙统率向邯郸进发。秦国得知魏国出兵救赵,遂派使者到魏国,对魏王讲:秦必灭赵;谁要救赵,就先打谁。魏王惧怕秦国,急令晋鄙停止进军,屯兵邺下,按兵不动。然而魏公子信陵君却十分焦虑,他认为赵、魏相邻,秦灭赵国,后必攻魏,唇亡齿寒,今不救赵,后患无穷。为国家计,信陵君向魏王多次陈述利害,劝魏王早早进兵。但魏王怕引火烧身,执意不从。当时赵国久被围困,国力不支,难以支撑。无奈,信陵君派人疏通魏王妃如姬,暗中偷出调兵遣将的虎符。信陵君亲带勇士赶赴邺下,将虎符交与大将晋鄙,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不从,当即被杀。信陵君夺得兵权,向秦营冲杀,赵国军队也从城中杀出,内外夹击,大败秦军,邯郸之围遂解。这是一个忧国忧民、公开违背君命而强行兴兵的典型事例。总之,无论是孙武的“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还是信陵君的“窃符救赵”,突出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求统兵的将帅,必须以保民利君为前提,既要准确把握形势大局,作出正确的判断,使胜利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之上;又要勇于承担风险,具有无私无畏的胆识和勇气。这既是历代兵家对军队将帅谋略指挥提出的客观标准,更是对新形势下军队领导干部政治品德提出的根本要求。
胡锦涛主席对军队提出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要求,这是对孙武“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最好诠释和发展。作为当代军队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自觉做到以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带领大家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加强领导修养,着重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实事求是——领导干部政治品质的根本要求。孙武讲的“战道”,就是指的尊重战争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强调的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分析矛盾问题入手,全面、系统分析事物存在的状态及其运动过程,从而得出事物的“是”,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思考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邓小平讲:“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不仅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是领导干部政治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质。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实事求是“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因此,一是要坚持一切从事实出发。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自觉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各项决策和措施尽可能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要以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尺子来检验实际工作效果,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二是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坚持真理的过程,也是对领导干部党性直接考验的过程。坚持真理,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做到实事求是,作出正确判断。当一项决策、一项措施在实践中被证明不符合客观实际时,要主动承担责任,及时纠正错误、减少损失,绝对不能为了个人名誉,知错不纠,甚至还以势压人,坚持错误。三是要开拓创新。坚持实事求是,贵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随着客观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因循守旧、按部就班,都会导致决策和措施难以落实,甚至走向预想的反面。领导干部必须要抱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怀,抱有勇于牺牲自我的勇气,敢于承受别人的误解和各种压力,坚定地站在真理一边,积极开拓创新,实现更高层次的实事求是。
科学决策——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根本体现。孙武讲的“必战可也”和“无战可也”,就是通过分析“战道”作出的决策。决策的正确是最大的效益,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特别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有效履行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是一场牵动军队发展大计、事关部队建设全局的深层次军事变革,这就使得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决策的风险性和随机性不断加大,决策的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一是动机必须正确。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绩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自觉用是否有利于部队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来衡量和检验所作决策的正确性。要把做好决策、创造政绩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提高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大问题上,使所做的每一项决策、所干的每一件事情,都能经得起三个检验,即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二是思路必须清晰。要统筹好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的关系,既要考虑当前急需,又要着眼长远发展,做到以当前建设为长远建设奠基,以长远建设带动当前建设发展。要统筹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统筹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确保决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三是论证必须充分。论证充分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悉心体察官兵所想、所愿、所盼,全面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没有反复论证不定论,没有深入研究不拍板,防止和克服“上马前拍脑袋决策,实施中拍胸脯保证,搞不好拍屁股走人推卸责任”的问题。四是程序必须规范。程序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提高决策质量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积极探索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健全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实施民主决策。特别是在当前部队信息化和专业性大大增加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形式,多请军内外专家学者为部队建设出谋献策,参与重大项目的攻坚破难,使科研机构、院校和部队专业性人才的研究成果进入决策,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正确对待名利得失——领导干部精神状态的根本保证。孙武通过分析“战道”,得出“必打”与“无打”的判断,进而提出“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把个人的荣辱抛到一边,真正做到“保民利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确对待个人名利得失。名利思想人皆有之,如何对待却千差万别。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有的同志把名利、职位看得比天大、比情重,正如有人所说“盯着位置做工作,掰着指头排顺序,掐着时间算提升,达到个人目的就春风得意,一旦提升无望就牢骚满腹”。如何对待名利得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每个人都要做出回答。我个人认为,一要常怀感恩心。比一比一个车皮拉来当兵的战友,比一比基层的广大官兵,我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每一点成长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教育培养,离不开战友的关心照顾,离不开家人的辛勤付出。因此,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始终做到不为琐事分心,不为名利闹心,不为职位扰心,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真心实意地为基层、为官兵、为战斗力服好务。二要保持平常心。真味是淡,至人如常。想职务晋升、求个人进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上进的表现。但职务高低决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标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职务晋升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如果能如愿得到提升,更好地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追求,那是好事。如果不能提升,就要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耐住寂寞,自觉接受组织对自己的考验,不能用自己的遗憾去攀比别人的收获。三要树立敬畏心。心存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敬畏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信念。有了敬畏之心,人生就如同野马有了缰绳之约束而不会任意飞奔,洪水有了河堤之束缚而不会四处泛滥。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要敬畏法律,法律之于人正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之于汽车,虽然它不时要我们停车等候,但保证了道路的畅通和我们的安全;要敬畏规律,也就是常说的“顺势而为”,不要去强求名利得失;要敬畏舆论,把社会舆论和别人的评价当作一面镜子,经常照照自己,看看脸上有没有污点、品行上有没有不足,以便及时改正。
思想有多远,注定你就能走多远。《孙子兵法》作为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名著,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和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时至今日,在经过了2000多年历史长河的涤荡之后,其影响不仅未见稍衰,而且更显弥足珍贵,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并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