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与穆陵关
刘世松
一、穆陵地理奇观
千里齐长城,穆陵关是最早、最大、最重要、最著名的关隘,这种“穆陵独尊”的特殊地位,是与穆陵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地质结构、历史文明密不可分的。
穆陵关的地理形势,从古人诗句中可窥一斑:“沭水源从大岘西,穆陵天际控三齐”;“穆陵千嶂郁崔巍,十二河山入望来”;“鸡谷分流通沭汶,商车夹道走淮徐”;“山河控十二,管钥惟南门,霸气时间发,雄风千古存”;“危哉穆陵关,高出众山顶。地势愈觉宽,天宇相回迥。林木何萧森,首夏风色冷。山楼试一登,眺览恣遐骋。沂岱环西阴,淮海接南岭,齐州走北川,扶桑控东影。道理会一门,山川挈要领”。
穆陵关位于沂山主峰的东南方,属沂山山脉。沂山是远古时代的泰山,后称东泰山,是古人心目中天地交泰的地方。
沂山的地质年龄比泰山更古老,近30亿年,属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沂山为太极之山,灵气不亚于泰山。沂山东南为辰龙之位,是沂山周边八方生气最旺的方位。穆陵关恰好位于生气最旺的沂山东南。
穆陵关前的马站镇,是山东省一个极为特殊的低温点,气温明显低于周边乡镇。从科学上讲,低温点正是积聚、生发生气的地方,是“种子”之地。宇宙诞生于绝对零度,即摄氏-273.16度。种子萌发时释放热量,温度上升。妇女怀孕后体温升高。男女负责生殖的部位,也恰恰是人体的低温点。因此,山环水抱的马站镇,自古以来就被认定为“风水宝地”,是古地理学上极为难觅的“生地”、“种子地”。
学术界正越来越清晰地将中华文明的源头,聚焦在古老的东方、神奇的泰沂山。生气最旺的马站镇,理应是古老文明的重要生发地。这里距40~5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遗址80公里,距20~30万年前的沂水诸葛南洼洞猿人遗址不足25公里。近年来,我们在马站镇范围内,不仅发现了大量的4~5千年前新石器,发现了距今一万年以前的细石器,也发现了几万乃至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
沂蒙山是全国唯一拥有连续原始文明谱系的地区,马站又是沂蒙山同时发现旧石器、细石器、新石器的乡镇。显然,穆陵关前这方“生地”,无疑是沂蒙文明、东方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头。
马站既是“生地”、“种子地”,同时又是“中地”。“海岳中分禹道平”,马站正处泰山与黄海的中点,俗言“青岛到泰安,马站在中间。”从山东最东端的成山角,到最西端的焦原,马站还是处于中点上,所谓“成山到焦原,马站一线连。”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站还是中国的中点。传说明朝初年,南北两京通信,信使分别从南京、北京同时出发,恰好在马站相遇。从地图上计算路程,马站到北京和南京的距离,确实是相等的。因此说,“南京到北京,马站镇当中”。更有意义的是,将中国地图南北对折,从最北端黑龙江的黑洞,到海南最南端的三亚,马站恰巧还是位于中点上。
穆陵一线,是山东中部的分水岭,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关北之水入渤海,关南之水入黄海。关南关北的地理、气候、方言、风俗等迥然不同。根源于穆陵关东南的葫芦岭,像一把长剑,直插江苏宿迁,绵延230公里,气贯长虹,是山东绝无仅有的一条南北纵贯大脉。沂河、沭河像一对亲姊妹,以葫芦岭为界,并行南流。沂蒙山的古老文明,就主要分布在沂、沭河流域。
穆陵关前,有多条断裂带交会,地质类型丰富,结构十分复杂,地质史上各个时期的地层、岩石,从27亿年前的太古界片麻岩,6~26亿年的元古界石英砂岩,砂砾岩,23~6亿年的古生界石灰岩、粉砂岩,7000万年~23亿年的中生界安山岩、粗面岩,直到2~3百万年的新生界玄武岩,几乎都有表现。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广泛分布,简直就是一个小而全的地质博物馆。
清《山东通志》载,泰沂山与长白山一脉相承。地质学确认,沂沭断裂带属于中国东部连通长白山的大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沂沭断裂带属深层断裂,引起国内外地质学界的普遍重视。岩浆喷发,必然显化出地球深处的信息与能量。由来自地球深处不同时期的岩浆物质构成的地层、岩石,不能不对世代生活于其中的人群产生深刻的影响。任何地方的社会发展、文明风情,无不深深打上地质环境的烙印。
更为奇巧的是,穆陵关所在之地,又恰好为两条山脉、两大地质板块的交会点。该关正处地质断裂带上,关西为连通沂山的大岘山脉,属沂山断块凸起,由太古代古老坚硬的花岗岩组成。关东则为以新生代第三系玄武岩及石英砂岩为主的岩石构成,属龙山山脉。
如果说中国地图像引吭高歌的雄鸡,那么,山东地图就像背负神州驶向大海的神龟。沂山穆陵关正好位于神龟的心脏。龟以神灵、长寿、负重著称,山东的地质地理、历史文明,恰好具有神龟一样的特性。
穆陵关周围的地质、地理是如此复杂而奥妙,堪称地理奇观。
穆陵关形势确实险耍,站在关顶环顾四周,但见群山连绵,层峦叠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关之东是海拔470米的黄墩顶,关之西是海拔495米的大岘山。关前盆地海拔只有200米左右,关口设在两山交会的最低点,海拔也在300米以上。西北方海拔1032米的沂山主峰耸入云端,从穆陵关到沂山主峰,绵延五重山。
往西是海拔916米的沂山南主峰泰礴顶,孤峰插天,齐长城就经此顶东来。东北是海拔500多米的太平山,东西横亘,顶平如砥,为历代齐王巡狩驻跸处,也是穆陵关的后方屏障。东南是海拔542米的龙山,前后两重,齐长城从此东去。关口正南2公里,小岘山突兀而立,海拔487米,为穆陵关前天然屏障。岘山东南是较为开阔的马站盆地,越近关口越狭窄,关山之间成一布袋状狭口。
这样,雄关扼其口,崇山镇其后,前后相应,左右环护,进可攻,退可守,雄险天成。因关道狭窄陡峭,战车极难通过。即使现在劈山凿岭,天险变通途了,穆陵关仍然是一个难过的关,重车常常爬不上关来,需专车牵拉。冬天一有冰雪,简直寸步难行,关前关后阻塞的车队,长达10余公里。穆陵天险,名不虚传。
二、穆陵风情
穆陵关周边山川,既具古老底蕴,亦有年轻风神,既显雄壮之势,亦透灵秀之奇。沂山为全国五镇之首,山体蜿蜒,气势磅礴,奥谷深幽,钟灵毓秀,具有南险、北奇、东秀、西幽之特点,为沂、沭、汶、弥四河发源地,国家森林公园。登临极顶,极目远眺,但见万山朝拱,茫茫若波,林海卷翠,彩云流飞,千古风云收眼底,万里河山入胸怀,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龙山、太平山,山体宏大而高峻,顶平而阔,仿佛塞外大草原,长城、齐王行宫、李靖读书处等遗迹历历在目。峨山、汞丹山,脉通长白,既秀且险,传为太上老君炼丹处。山下秀珍河,原名“绣针河”,为“铁杵磨绣针”典故的原始出处。孟母村既有孟母墓古迹,更是大禹治水疏通沭河之处。沭润南岸的九顶莲花山,为罗成大破龙泉寺之地。
沭河北岸的甲子山,一体而双峰,火山岩。令人费解的是,两峰之间的低洼处,竟有深厚的白沙。民言此地为“海眼”,连通东海。唐王山传为李世民东征驻防之所。沭河源于沂山泰礴顶,汇纳沭源之水的沙沟水库,因水质清纯无污染吸引来群群洁白的天鹅。以“日月山”图文为代表的中国最古老的图像文字,就诞生在沭河上游。金沟河虽短小,却因其河源九龙聚汇,蕴藏金银铜铁锌铝等多种金属而远近闻名。
大岘山由古老的花岗岩构成,浑然一体。山顶光亮圆滑,寸草不生,俗称“秃山顶”。登临此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头顶寸发皆无的老寿星。此山历史近30亿年,是喜马拉雅山寿龄的千百倍,堪称“山中之祖”。雨后,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坑蓄满清水,宛如几十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日月星辰。传说此地为众仙神鉴容净面之处。山东侧的数组石群,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天然图画。
关前小岘山高耸而顶平,似崮而非崮。山主体为年轻的火山岩,周边却为古老的花岗岩,奇石遍布,奥妙无穷。最为奇特的,是西北山脊上的一组奇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半圆形支柱,一分为二,中有缝隙一线天。中部是巨大的覆扣弧形石体,从四面看,分别是覆瓣莲花,倒扣的帆船、温和的狗熊,凌空的老鹰。上中下三部分合成汉字的“天”字、“元”字。上部东西横亘一巨石,长约3米,恰好侧撑在边沿上,支撑点极为狭窄,其险其巧其绝,远胜泰山极顶“拱北石”与沂山极顶“探海石”。更奇的是其象形,从东南侧看,是一条俯卧的鱼,从东北侧看,又成了一条仰卧的鱼,正面看,又是原始鱼头龟首之象。两鱼同体,一俯一卧,一阴一阳,合成“阴阳鱼”,深蕴太极之理,故名“太极石”。观瞻此石,游客无不惊叹自然造化的奥妙、玄奇。
奇地、宝地,往往孕育出奇物、宝物。穆陵关的水晶,堪称穆陵奇宝。水晶以其晶莹的形体、丰富的色彩,奇异的造型,更因其在电子科学上的辉煌功业,通灵聚气、生财安神、净化保健等神功妙用,被誉为21世纪第一宝石。
大自然几十亿年的造化神功,在穆陵关孕育出风神独具的穆陵水晶。穆陵水晶在关东西两侧齐长城沿线及南北方向多有分布,以穆陵关东侧的水晶最为引人注目。这儿的水晶白色、黑色、茶色、烟色均有,紫晶更是量大而名贵,畅销韩国、日本、东海、潍坊、东北等地,在水晶市场上享有盛誉,供不应求。经权威专家鉴定,穆陵水晶具有形成期长、质地坚硬、晶透度高、色泽亮丽、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等诸多优势,为水晶中的上品。
“穆陵停雪”为沂蒙山著名景观之一。隆冬时节,寒风呼啸漫天雪,群山肃穆万木萧,长城似银蛇起舞,雄关并天地一色。苍松翠柏挂满冰凌,晶莹剔透,五光十色。文人雅士骑马乘轿,登关赏雪,触景生情,诗作连篇。明杨光溥《穆陵停雪》:“同云消尽暮天睛,山南山北一样清。鸟向水晶屏外过,人从云母帐中行。柳花冷覆长春苑,月影寒铺不夜城。却忆蓝天迷逐客,马蹄偃蹇踏瑶琼。”清祝植龄《穆陵停雪》:“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北近岘山岚气会,南临沭水暮云低。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提。惟有阴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清高侗《穆陵停雪》:“垂天宝磴朔风弹,腊雪曾经六月看。去鹤饮泉分羽白,春山驰马怯衣单。光添皓月寒生谷,气冽秋霜玉满岩。霸业犹余威烈在,土城长峙碧流湍。”
古老的穆陵关,雄踞崇山峻岭之间,衔连东西长城,经纬南北要道,既是军事要塞,亦是风景名胜区,吸引着文人墨客瞻拜游览,著述论提,留下了不少诗文篇章、轶闻趣事。姜尚赐履,穆王巡游,齐桓、管仲会诸侯,孔孟穆陵放仁歌。南北朝时期,北魏攻略刘宋,宋帝向群臣问计。学问大家、御史中丞何承天上《安边论》,首曰“移远就近”,将青、兖旧民及冀州新附在界首者三万余家,全部徙置大岘之南,以实内地。李白游沂山,留下“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的人生感叹。安史之乱后,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痛伤战乱带来的灾难:“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欧阳修任青州知州时,《晓发齐州道中》,“先过穆陵关”。苏轼知密州(今诸城),“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并《新作占山亭》“尚父提封海岱间,南征惟到穆陵关。谁知海上诗狂客,占得胶西一半山。”明安致远的《穆陵关》,让我们体味到穆陵关的南国风情:“轻风细雨霸图闲,石径逶迤瓦砾间。莫道江南烟水阔,春山无尽穆陵关。”张连登的《穆陵关怀古》,又是一幅边塞风光:“齐封赐履旧关墟,遗迹犹传绝险余。立马斜阳荒草外,牧儿一笛晚风徐。”著名文学家、赠礼部尚书公鼎,不满权奸魏忠贤等人的专横跋扈,辞归故里,纵情山水,《自东菜还蒙山过穆陵》,又行进在《沭水道中》。刑部尚书王世贞《清明雨中过穆陵关》,礼部司务宋延年《登穆陵关望云门山》。顾炎武考察山东地理史事,著《山东考古录》,认为“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郑板桥知潍县往来于穆陵古道,留下一串风水故事;抗倭名将戚继光“四十年来汗血间,征鞍重度穆陵关”。蒲松龄屡试不第,在沂水城“刘南宅”及沙沟李家教授学童,常常于穆陵关前山河寺唐代银杏树下,与高僧老道品茗赏景,谈古论今。《聊斋志异》中仅沂水故事就有近20篇,《杜翁》一篇即发生在马站集的故事。明理学家、礼部右侍郎薛宣,为穆陵关壮美景色陶醉,又恰遇夜雨,文思勃发,一气呵成《穆陵关》诗三首,诗中赞曰:“万山绝顶穆陵关,一上山楼五月寒。烟树满川浮暝色,晚风吹雨湿栏杆。”
(作者为沂水县马站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