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孙子“以迂为直”的战略思想
魏有志 孙兵
一、“以迂为直”简论
《孙子兵法●军争篇》开篇说道:“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合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意思是说,按照用兵的一般规律,从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到组织军队,布营设垒,再到与敌人互相对阵,其中最难的就是争得先机之利,争夺先机之利最难的就在于如何把迂远化为直近。所以,走迂回的道路并以小利诱惑敌人,就会比敌人后出发而先到达战地。能这样做的人,就是懂得迂直计谋的人。
“军争”和“迂直”都是古代重要的军事术语。孙子主张,为了掌握战争主动权,必须首先夺取先机之利,从而赢得战争主动权。要抢占先机之利,就有如何行军赶路的问题。为此,孙子提出“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一具有深刻哲理的主张。在孙子看来,迂远和近直、祸患和利益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军队为争先机之利而选择走迂远之路,看似对自己有害,实则是有利的。作为优秀的军事决策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迂与直的辩证关系。迂就是军队行军所走的弯路、弧线,借用几何学术语迂就是曲线,直就是直线。军队走曲线比起走直线要费时费力,但在战争中往往是走曲线才能获得军队行动的安全和自由,才能成为达到军事目的的捷径。无论中国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化迂途为捷径的生动战例层出不穷。
元朝军队在覆灭南宋王朝的战争中,面对南宋淮河防线河曲纵横,水网交错,而且身后还有长江天险等一切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机动的局面,蒙古军队统帅审时度势,采取深远大迂回的包围战略,把攻占巴蜀作为首选军事目标,避实击虚,夺占四川和云南大理后,回师夺取了长沙和武昌,南宋的长江天堑防御屏障顿然瓦解。
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作用。以人民军队战争历程为例,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战役则最是令人称奇。为彻底摆脱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实现渡江北上,毛泽东指挥红军放弃在四川过江的计划,绕过贵阳,再渡乌江,穿过空虚的黔西南腹地,进入云南,直达金沙江边,使红军彻底摆脱了战略被动,从此把握住了行军主动权。
二、从冀鲁边、清河两区会合解读“以迂为直”
冀鲁边区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个根据地,位于津浦铁路以东,东止于渤海,南临黄河,北到独流减河。这一带在军事地理上又称鲁北、津南地区,直接威胁着日寇侵占的天津、沧州、德州、济南等城市,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7月,八路军建立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等领导机构,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清河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胶济铁路以北和黄河以南的中间地区,东达昌邑,西至章丘,东北临渤海,也就是处于济南、淄博、潍坊三个城市的边缘地带,联结着鲁中、胶东、冀鲁边三个抗日根据地,战略枢纽意义非同寻常。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像一把锁链把冀鲁边区和清河区阻拦在渤海湾与铁路线之间,全区又被徒骇河、黄河、小清河、淄河等河流分割成若干更小的区域。对于日军来说,既要用重兵把守维持侵略战争的经济命脉——铁路交通线和沿线城市,又要派出机动兵力到区内与四处游击、来去不定的八路军抗日游击武装作战,长此以往,其侵略力量和野心必然受到人民战争的消耗和削弱;对于区内人民武装来说,怎样扩大根据地,怎样巩固根据地,最后又怎样才能将两个被黄河河道分割的战略区域联结一起,获得更大的战场空间,取得战争主动权,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是我军的战略目的所在。
初步战略决策
1939年4月21日,党中央向全军发出了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指出: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全国坚持抗战与深入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要求“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斗争”。1939年8月1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组建,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旧黄河(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阻止日军南下而使黄河改道夺淮入海)以北山东境内及冀鲁边各正规部队和游击部队。
1938年5月,徐向前根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曾与陈再道、宋任穷提出了组织一个纵队前出胶济路南开辟新抗日战场的行动方案,得到了刘伯承的赞同。按照徐向前的部署,冀鲁豫省委宣传部部长马国瑞率领曾国华、孙继先两支队于6月底越过津浦路,进入冀鲁边区。随后,肖华率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冀鲁边,此后,区内的抗战局面迅速展开。自从徐向前指挥抗日武装进入山东后,引起了国民党政界、军界、舆论界的格外重视,在以后的数年间一直把山东八路军称为“徐向前部”。
激战刘家井子
1939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发出《关于山东工作方针原则的决定》。遵照《决定》中的指示,杨国夫、景晓村率部队至长山县六区三元庄,与马耀南司令员所率7团、高苑“二梯队”、长桓独立营、邹章齐边防独立营等部会合,随即在邹平城西北刘家井子一带集结,准备进军章(丘)、齐(东),以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打破局限一域、不便机动的被动局面。
1939年6月6日,当我三支队进驻邹平县刘家井子一带时,日伪军2500余人从西、北方向突然将三支队包围,我给予迎头痛击,敌人又迅速调集3500余人,配备汽车100多辆,骑兵150余骑增援,向我军驻守村庄猛烈攻击。我军固守抗击,激战竟日,至黄昏分路突出日伪军合围。此次战斗,我军以简陋的武器战胜了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创造了毙伤日军井口司令以下七八百人的战绩,打破了敌人妄图消灭我清河抗日武装的企图。但是,我军也付出了较大代价,为保存力量,不得不分散转移。面对恶化的形势,清河区是坚持平原抗战,还是横跨铁路两侧,依托山区进行活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方针问题。
定盘三步计划
1939年10月下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汇报明确指示:“三支队应坚持发展平原游击战争。三支队的根据地问题,第一步先在寿光县的清水泊地区建立起来;第二步,向小清河以北地区发展,到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阔荒原地带建立后方,创建黄河两岸入海口处广大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随后,三支队兵分两路,东路部队进入寿光清水泊地区,经过几次战斗,歼灭了顽军张景月部和土顽李青山部,我军在清水泊地区基本站住了阵脚,进一步巩固了为打通两区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支点,实现了第一步计划。12月上旬,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王建安向清河地委传达了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关于“三支队”(此时已经整编为山东纵队3旅)重大战略转变向小清河及黄河以北发展的决议。至此,两区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方针问题得到解决。
随后,我军突破了国民党投降派在小清河两岸的堵截,开辟了小清河以北的博兴根据地,几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使高苑、青城、广饶、博兴、蒲台等游击区连成一片,实现了第二步计划。
根据115师首长关于开辟鲁北、打通与清河区联系的指示,边区主力部队准备南下。但是黄河两岸有日军重兵封锁,且有国民党顽固派据守,打通与清河区联系困难很大。1941年2月,冀鲁边区部队派地下党员到达清河区,向清河区党委、3旅负责人介绍了冀鲁边区的情况,传递了信件,清河区领导给冀鲁边区领导写了回信并发出电报,从而初步沟通了两区的联系。
1940年,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撤离冀鲁边区后,边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同边区人民一起坚持抗日斗争。1941年,八路军115师任命黄骅为教导6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区副司令员,由鲁南启程,先到清河区。因敌人封锁严密,两次渡河不成。后突破敌人阻截,渡过黄河,教导6旅与清河区我军3旅8团会合。然后与清河区领导人共同商定今后打通两区联系的步骤:第一步是在黄河两岸继续发动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权,使敌占区逐步变成我军的游击区和根据地。第二步,选择适当时机组织两区部队的联合行动,沿海边打开一条连接两区的通道。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岁月,日军疯狂“扫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国民党投降派充当帮凶,他们相互勾结,配合反共,使冀鲁边区和清河区不能打通。1941年冀鲁边区教导6旅周贯五、杨忠率部共约700人,突破日寇和顽匪阻截,于月间在惠民县魏集镇老君堂渡黄河成功,到高苑、博兴一带与清河区负责人会合。第一次打通了两区的联系。
四次南下受阻
根据115师首长关于开辟鲁北,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的指示,上半年,115师教导6旅连续组织了两次南下进军,由于受到日伪军的重兵阻击均未成功。2月中旬,教导6旅派陈德率16团南下,途径德平县(今陵县)孔家镇徐家一带,被日伪军步兵3000人、骑兵300人包围,激战一天,我军突围。3月,周贯五率16团2个营,17团特务营第二次南下,到达商河县兴隆镇、贾桥、武集一带,遭到从济南、德州、惠民出动的2000多日伪军围攻,我边打边撤,激战一天,天黑前撤出徒骇河畔。7月下旬,教导6旅奉命开始了第三次南下进军。9月3日,日军发现我军的行踪后,纠集了日伪军2000余人,配备20辆汽车,将夹河、陈牛村一带包围。他们从东、西两面向我军猛扑,八路军指战员沉着应战,勇猛顽强地阻击敌人,打推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歼敌500余人,炸毁汽车10余辆。下午1时,由青城和仁风增援的日伪军陆续赶到,对我军展开了更为疯狂的进攻。为保存力量,完成南下任务,我部集中在前牛村突围。经过白刃激战,终于杀出重围,大部分同志安全转移。在冲过夹河村北开阔地时,2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不幸壮烈牺牲。
1941年9月26日,我军第四次南下,由新海从海边进入无棣县北部,这是第一次冀鲁边、清河两区的联合军事行动。清河区八路军山东纵队3旅主力,由利津县的马家庄、左家庄两地北渡黄河,向北挺进。
边区16团攻打了“保安第6旅”张子良部在新海、无棣交界的大魏庄据点,毙俘敌人300余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300多支,扫清了我军南下障碍。张子良闻讯后,在盐山、沧县两地日军配合下,进犯无棣境内的小山村,驻天津的日军出动9架飞机轰炸小山。我16团在地方抗日武装配合下,击垮张子良部和盐山、沧县进犯之敌。16团在小山进行短暂休整后,遂进行长途奔袭,又经崔口、前后堂战斗,渡过套儿河向老鸹嘴接近。
渡黄河开新区
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虽然有所扩大,但是敌、我、顽三角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为使我根据地有更大回旋余地,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决定实施第三步计划,向黄河北进军,完成打通冀鲁边区联系的任务。
9月,我军北渡黄河,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行动,遭到盘踞在以沾化义和庄为中心的国民党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部的极力阻挠。我从抗战大局出发,派代表与何思源进行谈判,但是何思源坚持顽固立场,拒绝与我军合作抗日,清河区党委、三旅决定北渡黄河,给予严惩。22日,我军跨过黄河,一鼓作气解放了义和庄的东大门——罗家镇、宋家庄。28日,我军进抵义和庄东侧的王家集,3旅骑兵连首战告捷。10月2日向义和庄发起总攻击,次日凌晨攻克义和庄,继而又攻下老鸹嘴、太平镇,何思源率残部仓皇逃窜。此次战役共歼敌3000余人。至此,南下的冀鲁边区16团与清河区西进接应的部队胜利会师。此次东进历时1个月,大小战斗9次,终于使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建立起了陆路通道。
义和庄战斗的胜利结束,标志着清河区平原最大的根据地——垦区(垦利、利津、沾化)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为清河区军民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度过艰苦的战斗岁月,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清河区与冀鲁边区打通联系,对鲁北重镇惠民城及其周围的敌占区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使我军有了一个广阔的战场,也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后方,便于我军休养生息,支援前线。三步走的发展计划至此全部实现,终于打通了冀鲁边区和清河区的战略联系,使两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从此,我军基本跳出了狭小的圈子,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由被包围转为反包围,由被动转为主动,鲁北大地上的抗日战争主动权从此易手,把握在人民武装力量之手。
冀鲁边、清河两区会合的曲折经过,验证了孙子“以迂为直”的战略思想,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在抗战中巧用兵法,争取先机,运筹帷幄,领导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魏有志 威海军分区原司令员;孙兵 中国<惠民>孙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