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飞
韩毅 刘红 撰稿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治今河南汤阴)人,宋代杰出的军事家、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其军事活动主要有初期抗金之战、收复建康府之战、淮东之战、四次北伐之战、三援淮西之战和平定各地武装变乱等。在长期的抗金战争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军事思想,岳飞提出的“以仁为本”和“尽忠报国”的军事观,以身作则、同甘共苦的带兵思想,严明纪律、赏罚分明的治军思想,战争全局和“连接河朔”的战略思想,以及注重军事训练和重视骑兵建设的实践思想,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学理论。岳飞曾任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两镇节度使等职。其生平事迹和军事活动,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记载甚详,包括岳飞传记、诗文和相关史料。岳飞著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有《岳武穆集》一○卷,今已不存。明徐阶编有《岳集》五卷。
一、生平与时代
(一)岳飞的生平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二月十五日,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位农民家庭,父岳和,母姚氏。岳飞在家排名老五,乳名“五郎”,四个哥哥早亡,弟弟名叫岳翻,此外还有一个姐姐。
岳飞在少年时,接受过严格的军事技术训练,他曾向“乡豪”周同学习射箭,获得全部射箭的诀窍。宣和四年(1122年),外祖父姚大翁请著名枪手陈广“以技击教之,一县无敌”。宋朝时的武器以弓箭为主,衡量一个人的武艺,主要是看他能挽多大的“弓弩斗力”和射箭的准确性。岳飞不到二十岁,已能开弓三百宋斤(1宋斤约合1.2市斤),破武士挽弓的最高记录,另外,岳飞还能腰部开弩八宋石(1宋石约合110市斤),武艺超群。岳飞从军前还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书传无所不读,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或达旦不寐”,“飞略知书传,礼士恤民”。《左氏春秋》是儒家重要的历史典籍和文学名著,该书宣扬的“尊王攘夷”和“宗法伦理”思想,为此后岳飞军事思想中之“以仁为本”和“尽忠报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军事学名著,岳飞使用其中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
岳飞在宣和四年(1122年)、宣和六年(1124年)和靖康元年(1126年)三次投军。第一次是充当临时招募的“敢战士”,不属正式编制;第二次是充当高级军士“效用”,由河北西路相州分拨到河东路平定军(治今山西平定)当兵;第三次是作为“相州所募义士”编入刘浩所率的元帅府前军,此后一直在军营履职,创建“岳家军”,抗击金兵,成为宋代名将。
岳飞有过两任妻子,育有五个儿子。第一个妻子刘氏,生岳雲和岳雷,后改嫁。第二个妻子李娃,生岳霖、岳震和岳霭。此外,岳飞有一个女儿,名叫岳安娘,女婿是高祚。
绍兴十一年(1141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受宋高宗指使,秦桧、张俊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临安府大理寺监狱。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1179年),谥“武穆”。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谥“忠武”,为武将最高谥号。故后人也称“岳武穆”或“岳王”。
(二)岳飞所处的时代
岳飞所处的时代,处在北宋由辉煌走向灭亡的时代。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签订“海上之盟”,计划联合灭辽。宣和七年(1125年),金宋联合灭辽,宋朝收回燕雲十六州。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大举入侵,北宋灭亡。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宋高宗建立南宋。从金朝入侵至绍兴十一年岳飞遇害,宋与伪齐、金之间连续发生了十多年的战争。金朝立国后,盛行奴隶制,女真铁骑所过之处,随意屠戮人民,“杀人如割麻”;强征汉人为兵、为奴,“剃头签军”,“没入官奴婢”;征收繁重赋税,“金人法苛赋暴,加之饥馑,民不聊生。又下令欠债者以人口折还,及藏逃亡而被告者皆死”;破坏汉人文化和习俗,“禁汉民服”,“剃头辫发”。这些措施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经济惨遭破坏。金朝统治阶级发动的侵宋战争,是一场野蛮性、掠夺性和残酷性极强的非正义性的战争。
岳飞及其所创建的岳家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并走上抗金前沿的舞台。岳飞背刺“尽忠报国”,为反抗金朝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和屠戮人民的行为以及收复故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尽忠报国”成为岳家军“爱国主义的一面大旗”,因而具有强烈的正义性。岳飞领导的抗金战争,本质上是一次反侵略、反压迫、反奴役、反野蛮、反分裂的民族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二、军事活动
(一)岳飞从军与早期的抗金活动
岳飞从军与早期的抗金事迹,主要有以下几次。
1.第一次参军与真定府“备胡”
宣和四年(1122年)冬,真定府路安抚使刘韐招募“敢战士”,以为“备胡”。岳飞首次参军并成为其部下,担任小队长,驻守河北西路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防备辽军。此外,受刘韐指派,岳飞率军镇压了相州境内的“剧贼”陶俊和贾进。
2.第二次参军与河东路抗金
宣和六年(1124年),岳飞再次投军,被分配到河东路平定军(治今山西平定),“为效用士,稍擢为偏校”。宣和七年至靖康元年(1125—1126年),宋金进行太原攻防战。靖康元年(1126年)夏六月,路分都监季姓团练使知岳飞勇猛,派遣岳飞“以百余骑檄往寿阳、榆次县觇贼,谓之‘硬探’”,前往太原府界寿阳县和榆次县进行武装侦察。岳飞率军侦探,猝遇虏众,骑士畏却,遂“单骑突虏阵,出入数四,杀其骑将数人。虏众披靡,不敢逼。至夜,以虏服潜入其营。遇击刁斗者,谬为胡语答之,遂周行营栅,尽得其要领以归”。完成任务后,岳飞被“补进义副尉”。八月,太原失陷,“间行归相州”。
3. 第三次参军与元帅府前军中的活动
靖康元年(1126年)冬,岳飞第三次参军,作为“相州所募义士”编入刘浩所率的元帅府前军。岳飞在大元帅开府后参与了一系列的军事活动。第一次是招降“群贼吉倩”等,“补承信郎”。第二次是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初一,康王赵构接到宋钦宗的蜡书,在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赵构任河北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下辖前、后、中、左、右五军。岳飞属刘浩的前军,奉命率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当虏军。战于侍御林,败之,杀其枭将。转成忠郎,以曾大父讳,寄理保义郎”。第三次是康王赵构派刘浩领兵南下濬州和滑州,进行佯攻,以掩护自己逃遁。岳飞奉命率一百名骑士到滑州侦察,“虏众大败,斩首数千级,得马数百匹”,以功迁秉义郎。两次胜利,使岳飞享有“敢死”的勇名。
4.初隶宗泽抗金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下旬,大元帅康王赵构伙同汪伯彦拥重兵南逃,副元帅宗泽却毅然承担救援开封的重任,岳飞所属元帅府前军归宗泽节制,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
靖康二年(1127年)春正月,岳飞战于开德府(治今河南濮阳),“以两矢殪金人执旗者二人,纵骑突击,败之,夺甲、马、弓、刀以献”,升为正八品修武郎。二月,刘浩的前军奉命转战京东西路曹州(治今山东定陶),岳飞战于曹州,“被发,挥四刃铁简,直犯虏阵。士皆贾勇,无不一当百,大破之,追奔数十里”,升为“从七品武翼郎”。金灭北宋后,宗泽的指挥权被取消,岳飞改隶黄潜善部。四月,岳飞作为元帅府中军的一名偏裨武将,随同大队护送康王赵构前往南京应天府。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岳飞上书请战,但遭黄潜善、汪伯彦陷害,批示“小臣越职,非所宜言”,被革掉官职,削除军籍。岳飞随即前往北京大名府,入河北招讨使张所军中,借补“正八品修武郎”,充中军统领。张所很器重岳飞,升其为“从七品武经郎”,任统制。九月中旬,张所命王彦任都统制,率岳飞和张翼、白安民等将前去收复卫州(治今河南卫辉)等地。但不久张所遭贬岭南,河北西路招抚司撤销,王彦一军成为孤军,战败后退守太行山。岳飞独率一支小部队,也在太行山区苦战,单骑刺杀金酋黑风大王,上万金军猝不及防,以为中伏,仓皇败退。
5.再隶宗泽抗金
建炎元年(1127年)十一月和十二月间,岳飞再次投奔宗泽。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军南侵进犯京西北路孟州(治今河南孟州)汜水关,宗泽即派岳飞为踏白使,率领五百骑兵前往侦察。岳飞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回东京开封府后,宗泽升其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
建炎二年(1128年)春正月,金国分兵数路,大举侵宋。岳飞在京西北路滑州一带作战,“与金人战于胙城县,大败之。又战于黑龙潭、龙女庙侧官桥,皆大捷。擒女真李千户、渤海、汉儿军等,送留守司”,又接连在胙城县、卫州汲县西的黑龙潭等地获胜。七月初,宗泽病逝,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岳飞按宗泽生前的部署,率领毕进等部将,随同宗泽助手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闾勍,于建炎二年七月十五日进驻西京河南府,负责保护巩县皇陵。八月,闾勍命岳飞再去汜水关御敌。岳飞又大胜来犯金军,以功转从七品武功郎,升至诸司副使的最高一阶。建炎二年岁末,岳飞奉东京留守司的命令离开闾勍返回开封。
岳飞从首次参军直到独立成军,先后在刘浩、张俊、张所、王彦、宗泽、闾勍和杜充军中任职,其中张所和宗泽对岳飞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南宋黄震评论说,宗泽“虽身不及用,尚能为我宋得一岳飞”。这些经历锻炼了岳飞的战争实践,初步积累了对金作战的宝贵经验。岳飞与张所讨论兵法时,指出“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与宗泽讨论阵图时,指出“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些说明岳飞谙晓兵法,精于谋略,在战略、战术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岳飞早期抗金事迹反映了一位民族英雄的成长过程,表明岳飞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与军事谋略。
(二)建康府之役
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军兵分三路,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负责淮南战场,金太祖四太子完颜兀术(宗弼)负责江南东部战场,完颜拔离速、完颜彀英和耶律马五负责江南西部战场。完颜兀术在十一月攻采石渡和慈湖失利,率部改由江南东路建康府(治今江苏南京)西南的马家渡过江。岳飞时任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建康府之役由马家渡之战、镇江府袭击之战、建康府清水亭之战、建康府牛头山之战和靖安镇之战组成。
2.马家渡之战
建炎三年(1129年)冬十一月十八日,金兵从马家渡渡江,杜充遣岳飞等十七将,从都统陈淬与金人激战。由于宋将王 率数万逃遁,诸将皆溃去,独岳飞力战,“会暮,后援不至,辎重悉为溃将引还,士卒乏食,乃全军夜屯锺山。迟明,复出战,斩首以数千百计”。“江上之战,将士蜂屯,飞独争先奋击。迨官军不胜,它将皆鸟奔鼠窜,飞独置寨蒋山,孤军转战,且行且击,斩首以千百计者,不知其几。”
由于杜充的无能、消极抗战和最终降敌,岳飞于十一月二十二日整军南下,主动脱离杜充,自成一军,独立抗金。从建康府南下至广德军寻找朝廷的途中,岳飞与沿途之敌发生数次战斗,吸收溃兵游勇和金军中的汉兵,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两浙路常州宜兴县(治今江苏宜兴),兵营驻扎在县城西南的张渚镇。宜兴有丰富的粮食供应,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2.驰援常州和镇江府袭击之战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金军攻陷两浙路常州(治今江苏常州),岳飞“自到宜兴,密与周杞、赵九龄谋画,调发精锐,尾袭金人于镇江之东,杀获略尽”。岳家军在常州、镇江府一带袭击金军,前后四战,不仅夺回常州,而且将不少敌兵淹杀在河里,活捉女真万户少主孛堇等十一人。岳飞奏说:“金人回犯常州,分遣兵马等截邀击掩杀,四次见阵,拥掩入河,弃头不斫,生擒女真万户少主孛堇、汉儿李渭等一十一人。”
2.建康府清水亭之战
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避海归来,暂驻两浙路越州(治今浙江绍兴)。为解除渡江金兵带来的心腹大患,宋高宗任命“张俊为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制置使,节制浙西军马,策应(韩)世忠”,“自刘光世、韩世忠外,诸将并受节度”,但张俊“虽受命,未进发,人皆切齿”。张俊的战区包括江南东路,其首府正是建康,而按宋廷的规定,岳飞一军也须受其“节度”。由于杜充降敌,原江、淮宣抚司已经撤销,岳飞时已改任御营司统制。事实上,率军攻击金军,收复建康府者,唯有岳家军。建康府清水亭之战发生在建炎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岳飞“亲将而往,二十五日,战于清水亭,金人大败,僵尸十五余里,斩耳带金、银环者一百七十五级,擒女真、渤海、汉儿军四十五人,获其马甲一百九十三副,弓、箭、刀、旗、金、鼓三千五百一十七事”,获得大胜。
4.建康府牛头山、新城之战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完颜兀术(宗弼)复趋建康。岳飞“设伏于牛头山上,待之夜,令百人衣黑衣,混虏中,扰其营。虏人惊,自相攻击。徐觉有异,益逻卒于营外伺望。先臣复潜令壮士衔枚于其侧,伺其往来,尽擒之”。
五月初十日,完颜兀术次于靖安镇,要索城中金、银、缣帛、骡、马及北方人。岳飞“以骑卒三百、步卒二千人,自牛头山驰下,至南门新城设寨”,在建康府南门新城与金兵发生激战,大破兀术,“凡其所要获负而登舟者,尽以戈殪其人于水,物填委于岸者山积。斩秃发垂环者三千余级,僵尸十余里,降其卒千余人,万户、千户二十余人,得马三百匹,铠、仗、旗、鼓以数万计,牛、驴、辎重甚众”。岳飞在四月下旬面对的是金军偏师,而到五月上旬面对的则是完颜兀术亲率的主力。经过数十合的战斗,完颜兀术不得不于五月十一日渡江北撤至真州六合县宣化镇。
5.靖安镇之战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十一日,岳飞率军追至靖安镇,消灭最后一批金军,俘虏尚未遁逃的金兵300人,缴获敌船、铠甲、兵器、旗鼓、辎重、牛驴等数以万计。
克复建康是岳飞独立成军后的第一次重要战役,也是首次取得的辉煌的胜利。岳家军自东而西,占据牛头山,又自南而北,从雨花台、新城杀至靖安镇,其战绩是驱逐完颜兀术亲率的金军精锐主力过江。此战意义重大,没有此战的胜利,南宋就无法在江南立足。邵缉在荐书中介绍岳飞的战绩时说:“继遣偏裨,及飞自将,取间道直捣建康,与金人战,大小数十合,皆大获,僵尸十余里,生致酋领若万户、千户者二十余人,及斩胡人秃发垂环者之首无虑三千人,夺铠、仗、旗、鼓以数万计。且虑金人徘徊于建康、京口之间,势必欲留军江南,控扼险阻,牵制官军,大为东南之患。飞能奋不顾身,勇往克复建康及竟内县镇,为国家夺取形胜咽喉之地,使逆虏扫地而去,无一骑留者。江、浙平定,其谁之力也?”岳飞在当年六月所写的一篇文章中也说:“近中原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反映了岳家军取得的成就及其在建炎四年时的军事地位。
(三)岳飞在淮东的苦战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克复建康和降服戚方以后,南宋政府于七月二十日升其为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并出任淮南东路通州、泰州镇抚使,兼知泰州知州。两州僻处淮东沿海一隅,就对金作战而论,战略地位并不重要。然而在岳飞赴镇之前,淮东的战局已发生了重要变化,金军乘胜攻占扬州和承州,楚州再次被围,形势危急。当时南宋知枢密院事张浚在陕西大规模集结军队,完颜兀术(宗弼)一军奉命西调,留下完颜挞懒(昌)和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主持淮东战场。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最初命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率部前往救援,却遭张俊坚决拒绝。宋政府于无可奈何之中,委任刘光世出兵,岳飞“改隶光世节制”。
岳飞在八月十八日,发兵宜兴。八月二十二日,抵达江阴军(治今江苏江阴市)。八月二十三日,“军至江阴,俟舟未济”,“闻警,轻骑而先”。八月二十六日,“入泰州”。九月初二日,“入治所”。九月初三日,“复出屯”。九月初九日,“军既毕济,即日引兵屯三墩”。岳飞在尚未接到宋政府八月十九日命令的情况下,主动准备救援楚州,抢先在八月二十六日到达泰州。
岳飞率轻骑先入泰州后,立即“籍郡中敢死士及部押使臣、效用,责其从军愿否状。尽收其马,置之教场,集射于其中,中的多者,得自择一马。讫射,得百人,以赐甲五十副并作院甲五十副予之,分为四队,常置左右”。这是激励士气,协调新、旧部属之间关系的措施。王贵率全军抵达泰州后,岳飞立即出师,屯兵在承州以东约四十里的三墩。在向刘光世求援无助的情况下,岳飞只能以数千孤军出战,为楚声援。九月二十日,“遂抵承州。转战弥月,三战皆大捷,杀其大酋高太保,擒女真、契丹、渤海、汉儿军等,又俘阿主里孛堇及里真、阿主黑、白打里、蒲速里酋长七十余人,送行在”。当时完颜挞懒(昌)大军进攻楚州,而岳飞虽然三战“获捷”,但未能将金军逐出承州,改善楚州的困境。九月中旬,赵立战死,下旬,金军“急攻楚州,破之”。岳飞率军民退到江南后,泰州和通州分别在十一月十七日丙辰和二十日己未陷落,直至绍兴元年(1131年)重归宋朝所有。
岳飞在淮东的苦战,在其整个军事生涯中不占重要地位。当时,淮东诸镇“独海陵岳飞屯三墩,仅能为援,而亦众寡不敌”。宋高宗为救援楚州,向官位不高的岳飞连发两份手诏,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事。
(四)四次北伐之役
1.岳飞的第一次北伐与镇守襄汉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间,岳飞率军第一次北伐,其目标在于收复襄汉六郡之地,弥补大江防线的巨大缺口。
自绍兴二年(1132年)冬金军夺据襄阳府、郢州等地后,造成大江防线的巨大缺口,敌军可以顺江东下,进逼南宋“行在”临安。伪齐李成等遣使勾结割据湖湘的杨么,准备在绍兴四年攻宋。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岳飞上奏朝廷,请求北伐:
今外有北虏之寇攘,内有杨么之窃发,俱为大患,上轸宸襟。然以臣观之,杨么虽近为腹心之忧,其实外假李成,以为唇齿之援。今日之计,正当进兵襄阳,先取六郡,李成不就絷缚,则亦丧师远逃。于是加兵湖湘,以殄群盗,要不为难。而况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臣今已厉兵饬士,惟俟报可,指期北向。伏乞睿断,速赐施行,庶几上流早见平定,中兴之功次第而致。
岳飞在奏章中提出了先破李成、后打杨么的军事战略计划。据宋廷的省札说:“岳飞累有奏陈,措画收复,备见尽忠体国”。宋政府为了襄汉战事,也多次进行详细地商讨。宋高宗君臣认识到襄汉的得失关系到南宋政府的安危存亡,曾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的参知政事赵鼎极力推荐岳飞,说“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而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却极力反对。最后,宋高宗和宰相朱胜非同意了赵鼎的主张。
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十三日,宋朝发下省札:“叛贼李成、孔彦舟等占据襄阳府、唐、邓、随、郢州、信阳军,候麦熟,聚兵南来作过”,命令岳飞“统率所部军马,于麦熟以前措置收复上件州军”。可见宋政府的方针,仅限于收复襄汉六郡之地,而无进军中原,收复汴京的意向。绍兴四年(1134年)四月十九日,岳飞从江州发兵,因牛皋、董先、李道等部的并入,岳飞兵力扩充到二万八千六百多人。宋政府考虑到岳飞兵力较少,将荆湖北路安抚使司统制崔邦弼和颜孝恭两部,另加荆南镇抚使司的部分兵力,暂归岳飞“节制使唤”。崔邦弼约“有兵三千人”,颜孝恭约有兵“千九百人”,荆南镇抚使解潜也派统制辛太率“乡兵千二百人”,受岳飞指挥,估计总兵力达三万五千人左右。为了保证岳飞的成功,宋政府还筹措了数量可观的钱粮,支米六万石,钱四十万贯,并命刘光世等派兵增援。
(1)郢州、襄阳府、随州之战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五日和六日,岳家军攻克伪齐最南端的要塞郢州,杀敌七千人,伪齐郢州知州荆超自杀,伪齐长寿知县刘楫被处死。五月十七日,岳家军“收复襄阳府”,攻占了伪齐准备南下攻宋的大本营。宋高宗随即颁下手诏:“朕具闻卿已到襄阳,李成望风而退。朕虽有慰于心,而深恐难善其后。此贼不战而归,其理有二:一以卿纪律素严,士皆效死,故军声远振,其锋不可当;一乃包藏祸心,俟卿班师,彼稍就绪,复来扰劫,前功遂废。卿当用心筹画全尽之策来上。”五月十八日,岳家军牛皋、张宪、徐庆合力攻占随州,歼灭伪齐军五千,俘伪知州王嵩,押襄阳府处斩。十六岁的岳雲首立奇功,“手握两铁鎚,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2)邓州之战
绍兴四年(1134年)六月初,李成增兵反扑被岳飞打败后,伪齐虽已丧失争夺襄阳府的勇气和能力,却依然在邓州一带集结大军,金朝特地派刘合孛堇统兵前来,为伪齐撑腰打气。岳飞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方才向邓州进军。邓州之战始于七月十五日,王贵和张宪两军在州城外同数万金、齐联军激战,王万和董先两部出奇突击,粉碎了敌军的顽抗。七月十七日,岳家军攻克邓州,活捉了高仲。岳飞《邓州捷奏》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战斗的经过:
契勘叛贼李成与金贼刘合孛堇、陕西番、伪贼兵,并聚于邓州西北,扎三十余寨。臣遣发王贵等由光化路,张宪等由横林路,前去掩杀。据统制王贵、张宪等申:“七月十五日,离邓州三十余里,逢贼兵共数万接战,分遣王万、董先军兵,出奇突击,其贼大溃。降到番官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马二百余匹,衣甲不知其数。内高仲将一项残零人马,走入邓州,闭门坚守。十七日,攻邓州,将士不顾矢石,蚁附而上。破邓州,杀死番、伪贼马,鏖战大获胜捷。”
后来,岳飞回顾这次北伐,说:“且以初者恢复之时,贼徒固守,倍费攻取。继又金贼刘合孛堇、伪齐李成合陕西、河北番、伪之兵,多至数万,并屯邓州,力拒官军。仰赖君、相之,成此薄效。”总的说来,在这次北伐中,六月上旬败李成,七月中旬破金、齐联军数万人,是两次决定性的大战。
(3)唐州、信阳军之战
绍兴四年(1134年)七月二十三日,岳飞命先锋军统制李道“收复唐州”,荆湖北路安抚使司统制崔邦弼“收复信阳军”。两次战斗,“擒伪知(州、军)、通(判)凡五十人”。翌年,二人受到宋高宗的奖励,各赐金束带一条。
岳飞的第一次北伐,是南宋立国八年后第一次采取的战略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取得了空前的胜捷,初步显示了宋军的反攻能力。宋高宗也对岳飞的战功给予高度的评价:“朕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
(4)镇守襄汉,经略鄂州
第一次北伐结束后,岳飞移屯鄂州。自此之后,鄂州便成岳家军的大本营。绍兴四年八月,岳飞正式荣获从二品的清远军节度使,成为独当方面的统帅,而岳家军也成为南宋诸军中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襄汉地区饱经战祸,无法屯驻大军。岳飞任命张旦为唐州邓州郢州襄阳府安抚使、兼襄阳知府,牛皋为安抚副使,李道任唐州邓州郢州襄阳府四州都统制,配置军士2000人,守卫襄阳府;周识和李旦率150名军士守郢州;孙翚和蒋廷俊率200名军士守随州;舒继明和訾谐守信阳军;戍守襄阳府的2000人中分拨出来一部分,由高青和单藻带领守唐州,由张应、党尚友和邵俅带领守邓州。襄汉地区恢复生产后,成为岳飞后三次北伐的前沿基地。
在此期间,岳飞写下抒发爱国主义壮怀的诗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抒发了抗金的意志和雄心。
绍兴五年(1135年)十二月,宋朝对全国军队进行整编,分为“三衙军”和五大部“行营护军”,岳家军为五大部“行营护军”之“行营后护军”。
2.岳飞的第二次北伐
岳飞的第二次北伐,始于绍兴六年(1136年)秋七、八月间,九月二十八日结束。岳家军此时的兵力约为十万人左右的规模,发生的战争主要有镇汝军之战、商州之战、虢州之战、顺州之战和长水之战等。当年春季投诚岳飞的原伪齐虢州栾川县知县、修武郎李通提供了情报,并担任向导。
在此次北伐中,岳家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由牛皋的偏师自镇汝军东向蔡州,吸引敌人,然后以主力自襄阳出击,先后收复镇汝军、颍州、商州、虢州、伊阳县、长水县等。从宋高宗诏“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略之城”看,虢州的卢氏、虢略、朱阳、栾川四县,商州的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五县全部克复。此外,伪齐顺州四县也全部攻取,由统制寇成“抚存商、虢、西京长水、福昌、永宁、伊阳一带百姓了当”。这三州包括今陕南、豫西大片土地,逼近西京洛阳,已达“声振河、洛之郊”的地步。
岳家军打到福昌,已与西京洛阳相距甚近,由于粮草不继,被迫班师。绍兴六年(1136年)九月二十八日,“巡边回到鄂州”。尽管如此,商州全境和虢州大部分地区仍被岳家军守住了。
岳飞的第二次北伐,是宋金开战十二年以来,第一次堂堂正正的、大规模的进攻战,不仅夺取了伪齐一个马监,缴获上万匹战马,而且收复了大片失地。与韩世忠军攻淮阳军不克的战绩相比,岳家军战斗力之强是相当明显的。李纲在给岳飞的信中盛赞这次北伐为“十余年来所未曾有”。
3.岳飞的第三次北伐
岳飞的第三次北伐发生于绍兴六年(1136年)冬,主要战争有唐州何家寨大标木之战、虢州之战、邓州之战和唐州方城县之战等。
绍兴六年冬十一月,金、齐联军进攻刘光世驻守的淮南西路,宋高宗和宰相赵鼎急调岳家军援淮西江州、池州。岳飞时患严重的眼疾,但仍亲率鄂州大军和襄阳前沿的兵力,直抵江南西路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岳飞率军到江州时,刘豫军已被刘光世击退。岳家军未在淮西参战,宋政府又忙命回军。刘豫伪齐军后退后又转攻长江中游的岳家军,岳家军留在商州、虢州、邓州、唐州的部队均和伪齐军、少量金军交战。金、齐联军的进攻大致分五路,一路攻商州,一路攻虢州,一路由镇汝军攻邓州,一路由何家寨攻唐州和襄阳府,一路由望明港攻信阳军。淮西仅由伪齐军单独进犯,这次却请来了金军,可见攻势的规模并不比淮西小。
岳飞得到前线各地的报告后,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一是以公文通知毗邻的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李纲,并上奏朝廷:“飞比来目疾虽昏痛愈甚,深惟国事之重,义当忘身,遂不免于十一月十五日躬亲渡江,星夜前去措置贼马。”
二是举行第三次北伐。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十日,王贵以少击众,在离唐州何家寨不远的大标木之战中,大败伪齐刘豫的弟弟刘復率领的伪齐主力,刘復仅以身免。十一月十五日,岳飞刚从江州返回鄂州不久,亲自出兵北伐伪齐。在虢州之战中,岳家军统制寇成击败伪齐军,但因杀掉五百名俘虏,遭岳飞弹劾。在邓州之战中,张宪以一万兵力击败伪齐西京留守司统制郭德、魏汝弼、施富、任安中等人,俘虏郭德、施富等一千人,俘获战马五百余匹,魏汝弼等逃回西京洛阳。在唐州方城县之战中,牛皋、王刚等人以步兵八千击败伪齐军,斩马汝翼,并俘虏一千人,俘获战马三百多匹。岳飞率军追击伪齐进入蔡州,发现城防坚固,伪齐李成、李序、商元、孔彦舟、王彦先、贾潭等部在附近埋伏,于是决定退军。
岳家军撤至白塔时,王贵指挥骑兵打败伪齐追兵。随后,岳飞亲率大军,在一个叫牛蹄的地方打败伪齐追军李成,获得大胜。十一月中下旬,岳飞班师。从岳家军“持十日粮”来看,口粮不继是导致岳家军无法跟金兵进行旷日持久战的根本原因。
第三次北伐论其规模、声势和战绩,是岳飞四次北伐中最小的。但是,淮西刘光世、张俊和杨沂中三部共同作战,方才打败来犯的伪齐军。而岳飞率主力尚未赶到前,少数前沿部队已击败金、齐联军,由防御转入反攻。此次北伐,不仅俘虏了伪齐几十员将领,几千名兵士,并俘获战马三千匹,而且因为“掩杀逆贼五大王刘復、李成等,累立奇功”,王贵晋升为正任的棣州防御使,牛皋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和建州观察使。
4.岳飞的第四次北伐
岳飞第四次北伐发生在绍兴十年(1140年),是岳飞北伐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主要战役有攻破淮宁府之战、郾城之战、小商桥之战、颖昌府之战和朱仙镇之战等。
绍兴十年五月,完颜兀术(宗弼)撕毁和议,分四路南下,亲率主力攻入开封。元帅右监军完颜撒离喝攻陕西,金河南知府李成攻西京河南府,聂黎孛堇攻宋之京东路。最关键的中部战场,由完颜宗弼亲率主力,在李成一军的帮助下,和岳飞的“岳家军”、张俊的“行营中护军”,以及的刘锜的两万“八字军”较量。
岳飞的战斗部署大致如下:第一,由李宝、孙彦、梁兴、董荣、孟邦傑等人率游击军,深入金军后方,攻城占地,切断和骚扰其供应线。第二,命武赳率兵进据虢州,与商州的邵隆、陕州“忠义军兵”首领吴琦协同作战,切断完颜兀术与关中完颜撒离喝(杲)的直接联系。第三,后方留守部队,包括全部水军,接管了直至江东路池州的江防。第四,亲率主力正面推进,据蔡州,克颍昌府,复淮宁府,取郑州,占西京河南府,扫清金军部署在开封外围的三个据点,进而收复开封和黄河以北失地。
(1)攻破颍昌府、淮宁府之战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初,岳家军张宪率部袭取了蔡州。六月十三日,岳家军牛皋“败金人于京西”,取得京西路大捷。闰六月二十日,岳家军张宪、徐庆、牛皋等攻破完颜兀术(宗弼)部署在开封三个前卫据点中的一个——颍昌府(即许州),“复颍昌府”。闰六月二十四日中午,岳家军张宪所部在淮宁府城外与金军三千多骑兵发生激战,攻破金军“大阵”,“复淮宁府(即陈州)”,擒金将王太保等人,并缴获了一批战马,岳飞“令统制赵秉渊知军州事”。闰六月二十五日上午,守颍昌府城的踏白军统制董先得悉金军从长葛县来犯,和游奕军统制姚政一起出城迎敌,在城北七里店和金酋镇国大王、韩常和邪也孛堇等率领的六千骑兵展开激战,打败开封增援敌军。同日,岳家军将领杨成攻克郑州。七月初二日,岳飞率军光复西京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
至此,岳家军拔除了完颜兀术(宗弼)设立在开封以南的两个据点——颍昌府和淮宁府。剩下一个据点南京应天府,则属于张俊所部的攻击范围。
(2)郾城之战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八日,完颜兀术探得岳飞亲驻郾城(治今河南郾城),率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昭武大将军韩常等精锐马军一万五千多女真主力骑兵突袭,导致双方主力发生一场大战,史称“郾城之战”。岳飞命岳雲率领背嵬马军和游奕马军首先出击,并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下午,完颜宗弼赶到郾城,双方的骑兵开始决战。金军后续部队不断到达郾城投入战斗。岳雲的马军不断打退金军的冲锋。岳家军悍将杨再兴要活捉完颜宗弼,单骑冲入金军队伍中,杀金军将士数十人。岳飞亲率四十精锐亲兵铁骑突出阵前,都训练霍坚怕有闪失,上前劝阻:“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回答“非尔所知!”跃马冲出以箭射金军阵地。岳家军将士看到统帅亲自出战,士气大振,全力死战。当完颜兀术下令“铁浮图”军投入战斗,岳飞即命步兵上阵,战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专砍马足。经过数十合战斗,“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岳家军“戕其酋首”,“夺到马二百余匹,委获大捷”,完颜兀术狼狈溃逃。
宋高宗的两份手诏也证实了该战的一些实况。第一份手诏:“览卿七月五日及八日两奏,闻虏并兵东京,及贼酋率众侵犯,已获胜捷。卿以忠义之气,独当强敌,志在殄灭贼众,朕心深所倾属。”第二份手诏:“览卿奏,八日之战,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卿遣背嵬、游奕迎破贼锋,戕其酋领,实为隽功。然大敌在近,卿以一军,独与决战,忠义所奋,神明助之,再三嘉叹,不忘于怀。”
郾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大决战。女真骑兵时为金军之精锐和骄傲,正是在秋高弓劲而马肥,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威力的时间和地形下,岳家军不仅以步击骑,并且以骑制骑,获得完胜。宋军以步兵为主,其他各军只能以步抗骑。宋廷为此发下一份奖谕诏:“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这是宋廷当时对郾城之战所作的最高评价。宋廷还有一个省札说:“岳飞一军于郾城县,独与番寇全军接战,大获胜捷。”
(3)小商桥之战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十日下午,完颜兀术(宗弼)组织了一千多人的骑兵,进攻郾城县北的五里店。岳飞率领军马出城,令背嵬军将官王刚带五十多骑前往侦察。王刚砍死带头的金将,在其尸体和马鬃上,分别摘到两个红漆牌,上面写有“阿李朵孛堇”字样。七月十三日,岳飞另一副手前军统制张宪奉命率背嵬军、游奕军、前军等主力进入完颜宗弼残军所在的临颍县,再次寻求和其决战。将官杨再兴和王兰、高林、罗彦、姚侑、李德等三百骑前哨在抵达临颍县南的小商桥时,与完颜宗弼的主力猝然相遇,发生激战。杨再兴和高林、王兰、罗彦、姚侑、李德等人,全部英勇战死。金军战死二千余人,包括万夫长(忒母孛堇)撒八、千夫长(猛安孛堇)、百夫长(谋克孛堇)、五十夫长(蒲辇孛堇)等百余人。
小商桥之战后,完颜宗弼或惧怕背嵬军,不敢和张宪的岳家军主力决战,不敢再窥伺郾城,又以大军进占郾城和颍昌之间的临颍县,企图切断岳飞及其副手王贵两军的联系。七月十四日天明,张宪率军驱逐不多的金军,轻而易举地重占临颍县。
(4)颍昌府之战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十四日上午,完颜兀术的剩余全部主力攻颍昌府城。在颍昌府的岳家军共有五个军,然而除踏白军是全军外,中军统领苏坚在西京河南府,选锋军统制李道在外地,背嵬军和游奕军主力又在郾城县和临颍县,都只是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主帅岳飞也不在此地。颍昌府岳家军统帅王贵和姚政、岳雲等率八百名背嵬军和一部分中军、游奕军出城决战,令统制董先率踏白军,副统制胡清率选锋军守城。关于颍昌府之战的过程,王贵的捷奏有详细的记载:
今月十四日辰时以来,有番贼四太子、镇国大王、并昭武大将军韩常及番贼万户四人,亲领番兵马军三万余骑,直抵颍昌府西门外摆列。贵遂令踏白军统制董先、选锋军副统制胡清守城。贵亲统中军、游奕军人马,并机宜岳雲将带到背嵬军出城迎战。自辰时至午时,血战数十合,当阵杀死万户一人,千户五人。贼兵横尸满野,约五千余人,重伤番贼不知数目。其夺到战马、金、鼓、旗、枪、器甲等不计其数……
金军参战兵力,包括“三万余骑”和“兵十万”。宋方参战兵力虽有中军、游奕军、背嵬军与踏白军、选锋军五军,但都不是全军,首先出城的三个军,兵力也不过一万多人。
颍昌之战也是历史上以少击众的硬仗和恶战。二十二岁的岳雲率领八百名背嵬军,和金军主力左、右拐子马苦战几十回合,前后十多次出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大多出城决战的岳家军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完颜宗弼全军溃败逃走。颍昌之战使完颜宗弼的女婿万夫长夏姓金吾卫上将军阵亡;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到开封府后死去;金军千夫长被击毙五人。岳家军活捉汉人千夫长王松寿、张来孙,千夫长阿黎不,左班祗候承制田瓘等七十八名敌将,金兵横尸五百余(估计共被杀五千多人),被俘二千多人,马三千多匹。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取得的两次关键性的大捷,粉碎了完颜兀术大举入宋的企图。此后,“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成为金军中流行的一句话。
(5)朱仙镇之战
朱仙镇之战发生在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十四日至七月二十一日之间。(69)关于该战的经过,岳飞《临颍捷奏》有简略记载:
前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张宪申:“今月十八日,到临颍县东北,逢金贼马军约五千骑。分遣统制徐庆、李山、寇成、傅选等马军一布向前,入阵与贼战斗,其贼败走,追赶十五馀里。杀死贼兵横尸满野,夺到器甲等无数,轻骑牵到马一百余匹,委是大获胜捷。”
临颍县东北之地,即为朱仙镇。该说被章颖《岳飞传》和刘光祖《襄阳石刻事迹》记载。此外,《皇宋十朝纲要》《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中兴大事记》《大金国志》和《文献通考》等亦有记载。如《中兴大事记》载:“岳飞捷于郾城,乘胜逐北,兵至朱仙镇,距东京四十五里。”“其战兀术也,于颍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背嵬五百,皆破其众十余万。”从宋人文献记载来看,该战确有发生,且骑兵发挥了显著的优势。
关于该战的经过,七月十四日后岳家军大概是从临颍和颍昌两地,分别“向汴都”进军。《鄂国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载:
先臣独以其军进至朱仙镇,距京师才四十五里。兀术复聚兵,且悉京师兵十万来敌,对垒而陈。先臣按兵不动,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奔还京师。
《宋史》卷368《牛皋传》载:“金人渝盟,飞命皋出师,战汴、许间,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朱熹也说:“绍兴初,岳军已向汴都,秦相从中制之。”又据《嘉靖尉氏县志》卷2《游寓》载:“尉氏去朱仙镇四十五里,岳飞自夏入秋,虽分布诸将,经略河南、北,而岳寨则在尉氏也。南有南营,北有北营,东有小寨,西有大营,此实其制胜之地。迨今岳寨保、南营保、北营保名入册籍,与尉氏县名同为不朽矣”。此条史料有力地证明,岳家军并未停滞在郾城一带,而是推进到开封府界以内,在距朱仙镇仅四十五里的尉氏县扎立大营,然后再继续北进,举行朱仙镇之战。在岳家军的威逼下,完颜兀术被迫放弃开封城,撤至黄河南岸,随时准备北渡黄河。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二十一日,岳飞在连续接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的严令下,被迫班师,慨叹“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大军退回鄂州,岳飞前往临安觐见宋高宗,北伐被迫终止,实乃秦桧、宋高宗阻扰之结果。绍兴十年的北伐虽然夭折,但仍不愧是岳飞军事成就的顶峰,其中郾城之战、颍昌之战和朱仙镇之战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也是南宋一代空前绝后的胜利记录。
(五)三援淮西
岳飞援淮西之役主要有三次,分别是绍兴四年(1134年)、绍兴六年(1136年)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反映了岳飞“战争全局”和“协同作战”的思想。其中第二次援淮西发生在绍兴六年(1136)冬,岳飞率军抵达江南西路江州时,伪齐刘豫军已被刘光世击退,岳家军未在淮西参战,又被宋政府调回。第三次援淮西发生在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岳飞奉诏出师,“亲以背嵬骑兵为之先驱”,抵达淮南西路黄州。然而,岳飞率部尚未赶到战场,“得张俊报,虏已渡淮尽绝,乃还军舒州,具以奏闻,且候进止”,完颜兀术闻岳飞退师,用郦琼计,复窥濠州。岳飞闻警,“以四日癸卯夜发舒州进援”。岳家军往返奔波,却未能与金军接战,与张俊下逐客令有关。下面叙述绍兴四年岳飞援淮西之役。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伪齐刘豫发动秋季攻势伐宋,扬言要“直捣僭垒,务使六合混一”。金军由完颜讹里朵、右副元帅完颜挞懒(昌)和完颜兀术三人统率,会同伪齐刘麟军,于九月下旬渡过淮河,他们“虑岳飞之军自襄阳出攻其背”,所以远避岳家军的防区。九月下旬分路渡过淮河攻南宋。刘光世不战退兵江南,将整个淮南西路相让。张俊主张划长江而守,拒不出兵渡长江攻击金军和伪齐军。结果,几路宋军全部防守于江南,张俊军守常州,韩世忠军守镇江府,刘光世军守建康府。
在李纲的建议下,宋高宗命岳飞率兵援助淮西,抗击敌人,是为“一援淮西”。关于此次援淮西之战,李纲上奏建议说:
岳飞新立功于襄汉,其威名已振,亦既班师,屯于武昌,伪齐必不虞其再至也。陛下倘降明诏,遣岳飞以全军间道疾趋襄阳,更摘湖南、北骁将锐兵为之继援,命信臣总统,乘此机会,捣颍昌以临畿甸,电发霆击,出其不意,则伪齐必大震惧,呼还丑类,以自营救,王师追蹑,必有可胜之理。此举非惟牵制南牧之兵,亦有恢复中原之兆,此上策也。
他的建议即是中国古代的围魏救赵之计,确是“上策”。李纲的建议得到沈與求的支持,沈與求建议“当遣岳飞自上流取间道,乘虚击之,敌骑必有反顾之患。”当时称长江中游为“上流”。但是,张浚却提出“遣岳飞渡江入淮西”之议,宋高宗在事实上也接受了后一种建议,“近来淮上探报紧急,朕甚忧之,已降指挥,督卿全军东下。卿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卿宜悉之”。于是,宋高宗命岳飞“全军东下”。
岳飞奉诏后,出师池州,先遣牛皋渡江。参加岳家军此次军事行动者,尚有部将李山,但真正与敌军接战者,则是徐庆和牛皋两统制率领的前锋骑兵部队。十二月,岳飞率军抵达淮南西路首府庐州,与牛皋会合,发动庐州战役。时伪齐已驱甲骑五千围城,牛皋以所从骑,遥谓虏众曰:“牛皋在此,尔辈胡为见犯!”敌人愕然相视,及展“岳”字帜与“精忠”旗,敌人不战而溃。岳飞对牛皋说:“必追之,去而复来,无益也”。牛皋“追击三十余里,虏众相践及杀死者相半,杀其都统之副,及伪千户长五人,百户长数十人,擒番、伪兵八十余人,得马八十余匹,旗鼓、兵仗无数。军声大振,庐州遂平”。各书记载岳家军初援淮西,仅载此战,唯有后出的《皇宋十朝纲要》载绍兴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癸巳,“虏益兵来攻,飞亲以大军鏖战,复大破之,虏解围去”。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岳家军的打击下,金与伪齐联军慌忙“退师”。其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粮饷不继,金太宗病危等,但岳家军在庐州的胜利,使敌军最后丧失了进攻能力和再战的信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庐州之战是一援淮西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一次战斗,不仅击破金、齐联军的最后一次攻势,斩杀敌人一批将领,活捉八十余名将官,夺得八十余匹战马,而且保卫了淮南西路首府庐州,对扭转战局有重要影响。绍兴五年(1135)二月,宋政府授予岳飞镇宁、崇信军节度使。
(六)平定各地武装变乱
在岳飞的军事生涯中,抗金斗争是其最主要的军事活动,但受南宋政府调遣,平定各地变乱也占据了相当比重。主要有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平定活动于开封府界的王善、张用等军,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降服进犯湖州的戚方,建炎四年(1130)秋冬讨伐叛军李成,绍兴元年(1131年)六月招降张用,绍兴二年(1132年)三月击破荆湖一带的盗匪曹成、马友、李宏和刘忠,绍兴三年(1133年)平定江南西路吉州和虔州的叛乱,绍兴五年(1135年)三月奉诏进讨荆湖南路杨么军。此外,岳飞在绍兴元年至三年分兵遣将,扑灭建昌军石陂寨姚达和饶青兵变,招杀转移到筠州的马友残部郝通,消灭盘踞舒州太湖县司空山的盗匪李通,击破叛将李宗亮和张式的部伍,俘获进犯袁州和萍乡县的刘忠余部高聚和张成。绍兴十一年(1141年),又命中军副统制郝晟镇压郴州宜章县骆科变乱。下面主要叙述岳飞平定杨么军的经过。
建炎四年(1130年),钟相在荆湖南路龙阳县和沅江县一带发动变乱,“称楚王,改元天战(或作天载),立妻伊氏为皇后,子子昂为太子,行移称圣旨,补授用黄牒”,后被匪军孔彦舟击破,钟相夫妻及其子钟子昂被处死,孔彦舟投降伪齐刘豫。不久,杨太领导的部分队伍转移到龙阳,与保护钟相之子的白德会合,重新起事,因杨太年轻,当地人习惯称为杨么。杨么军组建水军,建造舟船,军事上仿宋设有三衙,“不用绍兴年号”,有“丁壮五、六万人”,与南宋政府分庭抗礼,屡屡挫败官军,并与金朝所立傀儡伪齐勾结。南宋政府派程昌寓、王 等前往征讨,均遭失败。
绍兴五年(1135年)三月,岳飞奉诏进讨杨么军,所领兵力约五万左右,宋政府任命他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升神武后军都统制,“将所部平湖贼杨么”,并赐钱十万贯,帛五千匹,作为犒劳军费。三月,岳飞发兵池州。四月,到达荆湖南路潭州。经过相当充分地调查和咨询,岳飞制定剿灭战略,“湖冦之巢,艰险莫测,舟师水战,我短彼长,入其巢而无乡导,以所短而犯所长,此成功所以难也。若因敌人之将,用敌人之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援,使桀黠孤立,而后以王师乗之,覆亡犹反手耳”。其策略:一是将寒冬用兵改为春夏用兵,破坏陆耕,长围久困,使其缺粮,瓦解军心;二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岳飞“分遣军马,扼贼要路,断其粮道,严行禁止博易,使贼乏食。寻遣军分头赍执旗、榜,谕以祸福,说谕招安,溃其腹心,并欲诱致桀黠,以为乡导”。四月,黄佐率先出降,按照岳飞命令,他率部在四月十四日袭击周伦寨,“掩取寨栅、粮船了当”。五月五日,“伪太子、渠魁黄诚等节次前来侵犯永安寨”,岳飞命荆湖南路统制任士安、统领陈照等率军出战,另设伏兵,大败敌军,“粘踪追袭,过苟陂山”,“士安复移军,与牛皋屯龙阳旧县之南,逼近贼巢”。此战动用岳飞本部牛皋等军,使杨么军遭受重创,从此再也不能主动出击。五月二十五日,岳飞在鼎州城外“置寨列舰”。六月初二日,黄佐等说服最骁悍的杨钦率部出降,岳飞采纳其计,发动对杨么军总攻,各水寨先后或破或降。杨么之死,其说各异,应是最后被官军所杀。六月十一日癸丑,官军击破最后一个夏诚水寨。六月十五日,黄诚与周伦执钟子义,到潭州都督府投降。六月十八日,岳飞“节次取问得愿归业人”,“终出给公据,放散二万七千余户,各量支米粮”。
平定杨么军,反映了岳飞军事指挥艺术的高超。至于对失败者的处置,亦尽显仁政。岳飞认为:“杨么之徒,本是村民……今既诸寨出降,又渠魁杨么已被显诛,其余徒党并是国家赤子,杀之岂不伤恩,有何利益?况不战屈人之兵,而全军为上,自是兵家所贵;若屠戮斩馘,不是好事。但得大事已了,仰副朝廷好生之意,上宽圣君贤相之忧,则自家门不负重责,于职事亦自无惭也”。除放散老弱外,将大部分强壮编入本军,并且首次建立了沿江最强大的水军,使“岳家军”的军力和实力大增。
岳飞平定各地武装变乱的目的是为了抗金,消除后顾之忧。在进讨曹成时,岳飞上奏:“内寇不除,何以攘外;近郊多垒,何以服远。比年群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故盗亦玩威不畏,力强则肆暴,力屈则就招。苟不略加剿除,蜂起之众未可遽殄”。在平定和处理善后事务中,岳飞贯彻了“以仁为本”的军事思想,“凡出兵,必以广上德为先,歼其渠魁,而释其余党,不妄戮一人。裨将寇成尝杀降,即劾其罪。是以信义著敌人不疑,恩结于人心,虽虏人、签军,皆有亲爱愿附之意”,尽量多收编,少屠戮,将他们编入岳家军,由牵制抗金的力量转变为积极抗金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和保护了百姓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这无疑是有功的。
三、岳飞反对屈膝降金的活动和遇害
绍兴八、九年间(1138-1139年),岳飞“方图大举”,但秦桧秉承宋高宗旨意主和。于是,岳飞上书坚决反对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指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揭露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岳飞反对降金的活动,与他一贯倡导的北伐金朝、收复失地的军事活动是一致的。
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初步和议,宋廷承认了金、宋之间的君臣关系。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五日,宋高宗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正月十二日,岳飞在辞谢表中对和议表示反对:“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十一日,南宋政府为了庆贺和议的成功再发诏令,把京湖宣抚使岳飞和川陕宣抚副使吴玠的官阶都进升为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正月二十四日,岳飞上书辞免,“知朝廷以逆虏归疆”,“将士三军,亦皆有靦面目”,“所有告命,臣不敢祗受”。二月二十七日,岳飞再上辞免劄子,坚称“得所当得,固以为荣;受所非受,反足为辱”,始终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之衔。当得知赵士褭、张焘被派前去“朝修祖宗陵寝”,岳飞又上书“北虏自靖康以来,以和疑我者十余年矣,不悟其奸,受祸至此。今复无事请和,此殆必有肘腋之虞,未能攻犯边境;又刘豫初废,藩篱空虚,故诡为此耳。名以地归我,然实寄之也!臣请量带轻骑,随二使祗谒陵寝,因以往观敌衅”,主张窥察敌人,伺机北伐,收复失地,但遭到宋高宗和秦桧的反对。
绍兴九年(1139年)二、三月间,岳飞在反对和议无效之后,上奏请求解除军职,“比者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复于用兵,且无嫌于避事。伏望陛下俯照城悃,曲赐矜从,令臣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歌咏陛下圣德,为太平之散民,臣不胜幸甚。他日未填沟壑,复效犬马之报,亦未为晚”。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岳飞出兵增援淮西,旋被招回临安,解除兵柄,但岳飞仍反对和议,力图保全韩世忠及其旧部,遭秦桧党羽弹劾。四月二十四日改任枢密副使,八月初九日又罢枢密副使。九月初八,王俊诬告张宪,牵连到岳飞。十月十三日,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下岳飞父子于大理寺狱。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下诏:“岳飞特赐死,张宪、岳雲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受尽酷刑折磨的岳飞被害于大理寺狱,年仅39岁。其子岳雲和部将张宪也惨遭杀害。
在南宋初年金兵时常压境之际,岳飞却惨死于主凶宋高宗和帮凶秦桧、张俊之手,不仅违背了宋太祖不杀大臣的誓约,而且也是一种反常规、不择手段的屠戮。岳飞之死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他们三人的惨死,标志着当时祖国南北分裂痛苦的长久化”。
四、岳飞的军事思想
岳飞在长期的抗金斗争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军事思想。他提出的“以仁为本”和“尽忠报国”的军事观,以身作则、同甘共苦的带兵思想,严明纪律、赏罚分明的治军思想,战争全局和“连接河朔”的战略思想,以及注重军事训练的实践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做出重要的贡献。岳飞的军事思想,不仅是“岳家军”的核心与灵魂,而且也是古代文武齐备的完美军人与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专制政体下,由于正义的民族战争条件而出现的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的岳家军,毕竟是罕见的特殊现象。
(一)“以仁为本”和“尽忠报国”的军事观
岳飞独自成军以后,在军事活动中贯彻了“以仁为本”和“尽忠报国”的军事观,具备了一代名将应有的卓识,深知国耻和国难之由。
岳飞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仁心爱物”。不论是对金、伪齐作战,还是平定内部变乱,都努力维护本军仁义之师的形象,“凡出兵,必以广上德为先,歼其渠魁,而释其余党,不妄戮一人。裨将寇成尝杀降,即劾其罪。是以信义著敌人不疑,恩结于人心,虽虏人、签军,皆有亲爱愿附之意”。当时人称赞“岳枢相可谓贤大将矣!”“仁心爱物,虽古之名将有所不逮”。事实上,岳飞强调的“好生之意”,正是源于儒家思想,《尚书●大禹谟》有“好生之德,洽于民心”(108)之说。他对吉州、虔州和杨么变乱的处理,更是集中体现了古代“以仁为本”的思想。
岳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何为爱国主义?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岳飞背刺“尽忠报国”,曾说“大丈夫欲立功业,岂可有所好耶”。当宋高宗提出要在临安为他建造大宅时,岳飞回答:“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岳飞引用汉朝霍去病将军抗击匈奴的名言作为励志,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抗金理想,宋高宗为此在一份制词中也称赞他“厉票姚辞第之志”。岳飞“刺绣为袍,有‘誓作中兴臣,必殄金贼主’之文”。他的高风亮节,正是植根于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他“唾手燕云”的壮志。
“以仁为本”和“尽忠报国”的军事观,既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军事学上的一种值得珍视并应发扬光大的好传统。
(二)以身作则、同甘共苦的带兵思想
岳飞在带兵作战中,极为重视以身作则、同甘共苦、严以律己和爱兵护兵,因而使岳家军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战斗力,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战斗精神。
岳飞多次强调:“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正己与治军是互相关联的,他的名言是“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句名言在南宋传诵一时,成为岳飞一身正气的写照。岳飞“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己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在当时得到了公认。他不仅“一钱不私藏”,并且“乐施踈财,不殖资产,不计生事有无。所得锡赉,率以激犒将士,兵食不给,则资粮于私廪”,以私财补贴军费。
岳飞治军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治军,强调同甘共苦,“待人以恩,常与士卒最下者同食。樽酒脔肉,必均及其下,酒少不能遍,则益之以水,人受一啜。出师野次,士卒露宿,虽馆舍甚备,不独入”。“诸将远戍,则使妻至其家,问劳其妻妾,遗之金帛,申殷勤之欢,人感其诚,各勉君子以忠报。其有死事者,哭之尽哀,辍食数日。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士卒有疾,辄亲造抚视,问所欲,至手为调药”。
岳飞虽身为大将,却一不近女色,二不饮酒,对子女管理很严。在战场上,“每战尝自为旗头,身先士卒”,“茹苦分甘,与下同欲”,“而得其欢心”。他“临战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为士兵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忠实地践行了自己不惜命的名言。
(三)严明纪律、赏罚分明的治军思想
治军思想是军队将领对军队管理、教育和训练问题的理性认识。岳飞在抗金作战中形成的重视军纪、明法审令、从严治军、从严训练、患难与共、同甘共苦,以及赏不避仇、罚不避亲等治军思想,保证了指挥和行动的统一,因而铸造了一支坚不可摧、军纪严明的抗金劲旅岳家军。他的治军思想在中国古代实为罕见和难能可贵,其核心是以“廉”字“正己”“自治”,以“仁”和“严”字“正物”“治人”。宋高宗的诏令多次称:“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兵不犯令,民不厌兵”,“卿纪律素严,士皆效死,故军声远振,其锋不可当”。宋孝宗时,李椿感叹说:“昔年岳飞一军,纪律最严,隐然如长城”,故凡隶属其“麾下者,人百其勇”。
岳飞的治军思想来源于《孙子兵法》。绍兴元年在和张俊的一次对话中,岳飞详细地阐明了他的治军思想,黄元振编《岳飞事迹》载:“张俊尝请问用兵之术,答曰:‘仁、信、智、勇、严,五者不可阙一。’请问‘严’,曰:‘有功者重赏,无功者峻罚。’”这是吸收了《孙子●始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精神,但五字的排列有所不同。王自中称岳飞“小善必赏,小过必罚,待数千万人如待一人”。曾敏行曾访岳飞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这些记述反映了岳飞治军的“严”和“信”。其治军虽严,却是严而不酷,仁严相济,恩威并施。“提辖官有杖士卒者”,岳飞却对他说:“且教训之,勿轻笞辱也”。
岳飞特别重视军队不得骚扰百姓 ,“每驻军,必自从十数骑周遭巡历,惟恐有一不如纪律者”,“取人一钱者,必斩”。按岳飞的规定,军中“有践民稼,伤农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类,其死不贷”。有一兵士“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诘其所自得,立斩之”。王贵“帐下卒盗取民芦筏,以蔽其家”,岳飞不仅将他“斩以徇”,还将最亲近的助手王贵也责杖一百。
在极端严格的管束下,经历成年累月的军纪实践,岳家军中逐渐提炼和概括出两句著名的口号:“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岳飞的“部众十数万,本四方亡命、乐纵、嗜杀之徒,皆奉令承教,无敢违戾”,深得百姓爱戴,无疑是一种奇迹。
(四)反对防守、主张北伐的军事进攻思想
岳飞的军事战略进攻思想,就是通过进攻消灭敌人,达到战争的最后胜利。他批判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为此,他坚决反对议和,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主张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在军事进攻上强调步兵,也重视步兵、骑兵和水兵的协同作战原则。
岳飞自参军以来,多次主张北伐。他亲率岳家军举行的四次北伐战争,就是其军事进攻思想的具体实践。在南宋初年的将帅中,吴玠和刘锜基本上是防御型的将帅,而岳飞则是进攻型的将帅。岳飞比吴玠、刘锜等人高明之处,在于他对宋朝的军事传统有所认识,有所批判,也有所突破。南宋初年,具备光复故地的决心和能力的统帅,唯有岳飞一人,这得到当时人的公认。范澄之上书营救岳飞说:“况胡虏未灭,飞之力尚能戡定。”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金使刘祹指出:“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被金人拘押的宋使洪皓“言虏中所大畏服者”是岳飞。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废帝完颜亮攻宋,金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开禧二年(1206年),金章宗招降吴曦的诏书说:“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
尽管岳飞的战略方针受宋高宗和朝廷的阻难,但仍组织了四次进攻性的北伐战争,并且编练了强大的骑兵、步兵和水兵,在最有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地形和时节,以步击骑,以骑抗骑,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极大地发展了军事战略进攻的思想。
(五)战争全局和“连接河朔”的战略思想
战略思想是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以及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等完整的观点。岳飞“素有谋略”,在军事战略上提出了战争全局和“连接河朔”的思想,因而成为指导岳家军作战的政策、方针和原则依据。作为岳家军屯驻地的鄂州,就其地势来说,既可以溯江而上接川蜀,也可以北向而北定宛洛,也可以经信阳、蔡州而直指汴京,还可以东下而应援淮南的西路和东路。自从岳飞独自承担长江中游这一防区的军事职责以来,他的一些高瞻远瞩的抗敌规划,也大都是与战争全局有关的。他用兵很注意集思广益,南宋杨简说:“岳飞用兵,有胜而无败。闻其欲有所举也,必尽召诸统制官,环坐饮食之,而与之谋。先谋夫敌之所以败我者,至於六、七,备谋,详虑,竭智,共攻而终於无败也,乃行,故飞每战无败”。例如,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主动陈乞出兵收复郢、随、襄、邓等六州郡,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又一次主动北向进军,直抵伊、洛、商、虢诸地,继之又进军于陈、蔡地区,以及三援淮西,就是他实施“战争全局”思想的反映。
岳飞很重视北方民间抗金义军,提出“连结河朔”的军事思想,发动、联络和支援北方抗金义军,使之与岳家军互相呼应或配合,夹攻金军。绍兴四年(1134年)十一月,抗金义士赵雲突破金和伪齐的封锁,投奔岳飞,岳飞又派他北上,与太行山寨义士建立了联系。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又派遣边俊、李喜等度过黄河,以加强连结河朔的工作。这既是先进的军事思想,更是高明的战略部署,反映了宋金战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由于岳飞充分考虑了战争双方的特点,着眼于战争的发展,取其所长,为己所用,其战略思想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岳飞在这方面无疑深受宗泽的熏陶,而其成就却超过前人。
(六)注重军事训练和发挥骑兵的战术思想
军事训练在岳飞的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军队建设和战备工作的主要任务。岳飞对其重要性有深刻地认识,十分注重平时的严格训练,并讲究方法。岳飞多次强调“训练从严”和“练以致用”,在战场上发挥实际效果。“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如注坡、跳壕等艺,皆被重铠,精熟安习”,“止兵休舍,辄课其艺,暇日尤详,至过门不入”。岳雲“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尝以重铠习注坡,马踬而踣”,受到父亲的严责。其“授兵指画,约束明简,使人易从”。练以致用,主要指从实战需要出发,为战而练,进行实用性的训练,他的要求是“战阵既交,手执得枪住,口有唾得咽,则已是勇也”。
将帅是训练军队的实施者,因此,将帅在军事训练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兵之强弱,系于将帅”。岳飞精於射箭,“能左右射,随发辄中。及为将,亦以教士卒,由是军中皆善左右射,屡以是破贼锋”。在岳飞的严格训练下,岳家军养成一种军令如山,雷厉风行的军风,“御众得其死力,杨再兴殁于虏,焚其尸,得矢镞二升,盖不偾不止也”。岳飞“遣骑驰奏,至扬子江,风暴禁渡,典者力止之,骑曰:‘宁为水溺死,不敢违相公令。’自整小舟绝江,望者以为神”。故骁悍的金军也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岳飞重视练兵的思想,不仅发展了古代军事训练的战术思想,而且南宋初年组织和训练了一支坚不可摧的岳家军,保持了“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的严明军纪,这在古代实为罕见和难能可贵,成为两宋三百二十年间最得军心和民心的将帅。宋孝宗公开称赞:“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南宋朱熹在回答门生的提问时,也说“张、韩所不及”。
岳家军战斗力较高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岳飞重视骑兵建设和水兵建设的思想有关。岳家军的骑兵是南宋诸将中最多的,单背嵬骑兵就8000左右。岳家军能在平原上与金兵角逐制胜,取得诸如郾城大捷,与骑兵发挥的优势密切相关。此外,平定湖南杨么军后组建的水军,在抗金战争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岳飞在正己的前提下治军,全面地贯彻《孙子兵法》倡导的“仁、信、智、勇、严”的为将之道,因而创造了古代治军史上的奇迹。他是宋朝最得军心和民心的一位将帅,他的军事思想和治军成就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宋曹彦约说:“若夫智略足以料敌,鉴裁足以用人,纪律严而下不忍怨,粮运竭而众不忍叛,身死八十年,闻风者犹且悦之,其惟岳飞乎!古之所谓大将,不过于此。”
五、岳飞的军事地位
岳飞率领南宋军民反抗金朝统治者侵略和屠戮人民的正义战争,使他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尽管宋高宗和秦桧等对史书中有关岳飞的战绩滥加删改,但现存史书中记载的岳飞抗金事迹,仍然显示了他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岳飞忠实地履行自己一不爱钱,二不惜命的名言,他的人格魅力对将士、幕僚和世人起了极大的表率和教育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岳飞不仅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学理论,而且切实践行了“以仁为本”和“尽忠报国”的军事观。尤其是他反对和议、主张进攻的方针,以身作则、同甘共苦的带兵思想,严明纪律、赏罚分明的治军思想,战争全局和“连接河朔”的战略思想,以及注重军事训练的实践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学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