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一书流传甚广,版本繁多,但穷本溯源,不外乎三大系统:一是竹简本,二是武经本,三是十一家注本。
竹简本: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孙子兵法》最早的手抄本。据专家研究,汉简本陪葬的年代约在建元元年(前140年)到元狩(shou)五年(前118年)之间。从字体风格看,其抄写年代当在秦到西汉文景时期,较历史上早期著录《孙子兵法》的《史记》要早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遗憾的是,其文字多有残损,终非完璧。汉简本的最佳整理本,系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子》。
武经本:即指宋刻《武经七书●孙子》。《武经七书》最早著录在尤袤的《遂书堂书目》中,称为《七书》。宋本《武经七书●孙子》是现存《孙子兵法》的最重要的版本之一,原为陆氏皕(bi)百宋楼藏书,后为日本岩崎氏购得,收藏在静嘉堂,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印本。自宋代至明末清初,《孙子兵法》的流传始终以武经本为主导。与武经本有一定联系的是《魏武帝注孙子》,收录在清代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中,它是现存《孙子兵法》最早注本,也是后世各种传写本、刊刻本的祖本,极有价值。
十一家注本:即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图书馆藏本,1961年中华书局影宋本,也是传世《孙子兵法》最重要的版本之一,与武经本共同构成《孙子兵法》传本的两大基本系统。清代孙星衍以华阴《道藏》本《孙子集注》为底本,对十一家注本作了重要的校订考辨工作,遂使其声誉鹊起,一举打破了自宋代以来《孙子兵法》主要以武经本流传的格局。孙校《孙子十家注》也就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实用的《孙子》读本。
1981年,我国在兖州首次发现汉代孙武画像石,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孙武艺术形象。当时,兖州博物馆在清理该县西南农机学校内时发现并出土该画像石。石面共计三幅画:右为孙武图,右上角题刻“孙武”二字;中为宴饮博弈图;左为老子图。孙武图上有三个人物,皆为立像。孙武身躯伟岸,神态从容。其旁一人身材与孙武相当,似与孙武地位相仿者,不知何人。另一人身材矮小,当为随伺人员。画面上饰有鸟兽等图形。从画像石的刻石技法,以及墓中同时出土的随葬品,可确定为此墓下葬年代为西汉晚期。
春秋时期,孙武经伍子胥七次推荐,终被吴王重用,帮助吴王训练军队。孙武在苏州生活了四十多年,不仅为吴国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更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兵家不朽的著作《孙子兵法》。苏州留有众多孙武遗迹,如位于虎丘东山的孙武子祠、虎丘千人石侧的孙武子亭、平门外雍仓的孙武墓、阊(chāng)门南浩街的孙武纪念塔,苏州太湖边的教场山、点将坛、二妃墓,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孙武公园等。经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多年寻访、辨析和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有关专家论证,初步认为穹隆山隐兵坞(茅蓬坞)为孙子隐居著述兵法十三篇之处。孙武苑内新建有兵圣堂、孙武著书时的铜坐像、十三篇兵法碑文、孙武胜迹图照壁、孙武书院及仿春秋时的孙武故居茅屋。
位于苏州穹窿山的《孙子兵法》全文碑刻廊,占地1300多平方米,呈“回”字型。碑廊正面是中文碑文和孙武的线刻画像。这幅中文碑刻是已故苏州书法家程可达先生在83岁高龄时花三个月书写而成的。中文碑的两侧则分别是英文碑和日文碑。
山东省淄博市的临淄是齐国故都,是齐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都营丘,建立齐国。太公行富民强国之政,蔚成泱泱大国之风。至桓管称霸,临淄人口已过20万,号为名都。自太公封齐建国至秦并六国,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齐国都城,长达800多年,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司马穰苴,田齐威王和宣王,孙武家族以及孙膑、邹忌、田单等明君贤臣,都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各展才华,充实并升华了齐国的历史和文化,使临淄成为“钜于长安”的东方名都。
悠久的历史,为临淄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如荒台密集的宫殿建筑遗址、巧夺天工的故城排水道口、壮观雄伟的城墙残垣、举世闻名的东周殉马坑、奕世相传的孔子闻韶处、气势巍峨的田齐王陵、星罗棋布的临淄古墓群、叹为观止的后李殉车马……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5处,市、区级48处,大型古墓156座。300余处古文化遗址、台基,分布在临淄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
齐文化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举世无双,她是东方古文化的精华,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得天独厚、博大精深。在春秋战国都城遗址中,临淄的历史遗迹保存之完好、史料之丰富,均居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各春秋战国都城之首位,完全可以作为春秋遗迹文化的代表,与西安的秦汉唐遗迹文化、北京的元明清古建筑园林文化,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构成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近年来,临淄区依托丰富的齐文化资源,相继建成了姜太公旅游中心、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改造了故城排水道口、东周殉马坑、齐王宫仿古建筑群,形成了齐文化旅游景点的规模优势,引起各级领导和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被列为山东省五大旅游景区之一。尤其是1994年9月依据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李殉车马坑建成的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1997年5月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国故城遗址建成的齐国历史博物馆,堪称国内历史文化一流水平的景点。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坐落于淄河东岸、后李文化遗址之上。1990年,发现一处春秋时期的车马坑,经勘探发掘,共出土古战车13辆,殉马38匹。整个车马坑规模之大、时代之早、保存之完好、文物价值之高,世所罕见。这在文物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保护开发好这一文物资源,临淄区投资建成了占地20亩、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古车博物馆。该馆集中了我国60余年古车的研究与考古成果,包括中国历代古车马陈列和后李春秋殉马车展两个组成部分,原样复制战车19辆,制作微缩模型100余辆,通过文物、模型、图片、名画、文字,全面展示了中国古车的辉煌历史和领先于世的制车技术。
齐国历史博物馆建造在齐国故城宫城遗址东部,是在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该馆以齐国故城大城与小城相互衔接的特殊形制作外形,青砖砌垒,系我国古城堡式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顶高15米,内分两层15个展厅。通过300多件珍贵文物和大量的文献资料、模型、沙盘、雕塑、照片、图表、影视等展示手段,全面介绍了齐国的产生、发展、兴盛、衰亡史。陈列内容以齐国历史为纲,以时代先后为序,突出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历史时期,其特点是既展示了历史,又突出了文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姜太公旅游中心是依托姜太公衣冠冢(zhǒng)而建的,主要由姜太公祠和太公三子丘姓始祖穆公祠组成。姜太公祠通过壁画、雕塑等形式全面展现了姜太公的丰功伟业;丘穆公祠由世界丘氏宗亲会丘正吉先生捐资修建,是凭吊太公封齐建国功业的惟一赐履之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国故城遗址,面积15.5平方公里,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城垣遗迹尚存,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小城即宫城,南北2公里多,东西1.5公里余;大城即郭城,南北4.5公里,东西3.5公里。桓公台,相传是齐桓公宴请宾客,聚会群臣的国宾馆。遄(chuan)台,相传为齐国战马集结之处,是天下第一个赛马场,齐威王与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故城排水道口,巧夺天工,既能排水,又能御敌。孔子闻韶处,记载着一个流传千古的史话,公元前517年,孔子在此听到韶乐,大为赞赏,感叹曰:“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殉马达600多匹,场面之壮观,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坑相媲美,为研究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军事和殉葬制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当代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挥笔写下“殉马奇天下无”。故城西北部的高阳故城,是南北朝时期高阳郡的驻地。当时的高阳太守贾思勰,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家,他撰写的《齐民要术》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故城西北稷门一带,即是“百家争鸣”典故的发源地,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齐宣王为稷下学宫“开康庄之衢,高门大屋,揽天下诸侯宾客”,招致儒、道、法、阴阳、兵、农、名等诸子百家,讲学鸣辩,稷下学宫经历150多年,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齐王陵”,又称“四王冢”,是田齐威、宣、缗(mǐn)、襄四代君王的墓葬,位于齐国故城东南,牛山东侧,依山势东西并列。四陵平均高27.25米,周长154.25米,俨然四峰并峙,气势巍峨,十分壮观。其东北方向隔胶济铁路,除了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二王冢”外,其余156座千年古墓中,有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的管仲之墓,位于牛山北;有齐景公墓、名相晏婴之墓,位于故城郭城内;有“二桃杀三士”的“三士冢”,位于城南;有火牛阵大败燕军的名将田单的墓,位于城东;有兵法家司马穰苴墓、汉高祖刘邦之长子汉齐王刘肥的墓,位于城西南旷野之上等。绵绵数百年,泱泱都城池,从以上所述的故城、台基、古基,可见齐国都城当年的繁华富丽。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坐落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西南麓,位于临沂市兰山区,为古典宫廷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系我国第一座遗址性专题汉墓竹简博物馆。1972年4月,在银雀山一、二号墓发掘出土了7500余枚以先秦兵书为主要内容的竹简,特别是《孙子兵法》与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其人有无、其书真伪”的千古之谜。为了纪念这一考古大发现,1981年在汉墓遗址上开始兴建该馆,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馆内陈列为银雀山汉墓厅、孙子兵法展厅、孙膑兵法展厅、简牍陈列厅和文物陈列厅等五部分,重点突出汉墓、简牍、兵法,充分展现了全国独一、世界唯一的文化特色。
孙子故园 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城内。该园是为纪念孙武修建的园林式建筑群,占地4.3万平方米,采用轴线对称布局,以孙武塑像为中心,两侧为孙子书院和孙子博物馆,并有小河、曲桥和湖心亭。
孙子兵法城 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城内。其核心景点武圣府于2002年10月破土动工,于2004年10月全部竣工开放。武圣府建筑设计以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布局风格为范本,采用秦汉建筑风格,通过多种形式的单体组合,创造丰富的空间环境,为孙子文化的展示造就久远的历史氛围和高雅的内外环境。整个建筑群平面布局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布置阙门和15个大殿,纵向一字排开,全长999米,宽88米。第一大殿取名序殿,用于展示孙子家世和故里惠民历史文化。整个建筑群疏密有致,设置均匀,布局严谨,中贯轴线,左右对称。广场南部正中置一座卧碑,正面用中、英文刻“中国孙子兵法城”,背面刻有惠民县人民政府撰写的城碑碑文。武圣府内部总计陈列实物1000余件,展示战例200余例,为了真实再现兵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内部陈列打破传统陈列模式,各殿各厢运用大量声、光、电组成三维动画多媒体、全景模型、大型全景画、半景画、壁画、雕塑、彩绘、电影资料、特型布景建筑和大量实物、图片、文字,给游人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感受。陈列体系以《孙子兵法》为经线,以《孙子兵法》在各个时期的战例为纬线,用直观易见的文物为史证,纵横交错,编织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战争史画卷,给人以生动直观的兵学文化熏陶。
孙武祠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委、县政府重视孙子文化建设,于1991年,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了一组仿宋式的建筑群体,占地约7000平方米。它以南宋关帝庙大殿为依托,在其前侧中轴线和右侧共建有三个院落。内设《孙武资料展》《孙武书画展》《孙子兵法巨幅刻瓷展》等多个展览。整个建筑古朴典雅,蔚为壮观。1992年,整个建筑群体完工。1993年4月,广饶县孙武祠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为孙武祠落成剪彩。孙武祠大门悬挂着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的匾额。孙武祠前院正中是一尊孙武汉白玉石雕像。该像是由青岛工艺美术学院谭国信教授创意制作的。像高3.2米,孙武手持兵书,腰挎宝剑,睿目远眺,俨然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鏖战沙场。
孙武湖旅游度假区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城内。该区建设体现着“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环湖路与湖边错落有致的泊岸、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和碧波荡漾的水面融成一体,让游客在这里感到身心放松。孙武湖旅游度假区先后列入山东省“十一五”重点服务业项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项目、2007年山东省重点建设旅游项目。
孙膑,字伯灵,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之间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380年至前320年左右,大体在吴起之后,与商鞅、孟轲同时。孙武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曾与庞涓同师鬼谷子、王栩学兵法,后在魏国受庞涓陷害被割去膑骨,由齐使救出,并被齐威王拜为军师,数助齐帅田忌败魏军。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于桂陵截击并大败庞涓,创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光辉战例。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于马陵诱歼魏军,杀死其统帅庞涓,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晚年退隐鄄邑孙家花园,设馆授徒,钻研兵法战策,著有《孙膑兵法》89卷,图4卷。
孙膑归隐故乡孙家花园,齐王念其功高,常派人前去看望,为其安置食宿,于村北建驿城一座。孙膑死后葬于村北。明代,其墓被黄河泥沙淤埋地下。1990年在村北向阳河东岸出土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亿城寺墓碑一块,上刻“膑墓址深邃”,经专家多方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在此。孙氏族人重修坟莹,墓丘直径8米,封土高5米,四周砌以围石,墓前树碑一栋,篆书“孙膑墓”,墓前有石香炉。墓地面积600平方米,四周砌1米高青砖花墙,内植翠柏12株。
围绕孙膑故里的开发建设,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孙膑故里建设规划方案》。从1992年起,整修了“孙氏祠堂”。新建了“孙膑纪念馆”及“百名将军碑林”。孙氏祠堂坐落在孙老家村内,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占地十余亩,正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不幸于明崇祯年间遭兵火而毁。清道光年间重建家祠,祠堂3间,坐北朝南,占地7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形式古朴典雅,颇具民族传统风格。祠堂内设有神龛(kān),正中供奉孙膑雕像,神龛两旁陈列孙膑后人牌位。祠堂前面有家祠碑一座,碑阳刻有“孙氏家祠序”,碑阴刻孙氏分支概况。此处为孙氏族人缅怀先辈的场所。
宋代皇室颁布的《武经七书》成为我国古代兵学经典,同时为武举考试的依据。《武经七书》以《孙子兵法》为首,其中《三略》据传系黄石公所著。黄石公,是秦末汉初一位隐士。据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他曾将《太公兵法》授予张良,使张良依据该书智慧为刘邦出谋划策,成就大汉王朝500年基业。据推算,黄石公应该出生于战国后期的齐国。他的故居就在现今山东济南平阴境内。现在,平阴境内尚存许多有关黄石公的遗迹。
遗迹一:黄石台 黄石山顶有黄石台。《水经注》记载了该台:“又北过谷城县西……城北有黄石台,黄石公与子房期处也”。该台是在平缓的黄石山上突兀而成,其状如印。高十多米,周围近百米,挺拔陡峭,壁立如削,山顶建有魁星阁,面积近100平方米。黄石台山崖上有众多宋代前后述颂黄石公的摩崖刻石。其中有宋代政和莆阳陈国瑞、三国时吴郡钱敏功伯所题之诗和刻石大家史荣的真迹,还有明代御史张鑑、邑人文士等刻石。
遗迹二:黄石 被认为黄石公托名的黄石即在黄石台下。该石高约三米,外形似正襟危坐的老人,而正面石壁上隐有一躬背肃立的老者影像,发髻高挽,面貌慈祥,栩栩如生。乡人认为是黄石公幻化,千百年来为之祭祀。
遗迹三:黄石洞 黄石台西面有黄石洞,洞高2米多,阔2米多,为黄石公藏书、著书、休憩处。乡人传为黄石公修炼处,故又名黄石仙洞。内有凿壁而塑的黄石公像一尊。该像端庄肃穆,双手扶膝,左脚穿履,右脚光赤。左下为张良雕像,单膝而跪,双手捧履,形态恭敬;右下传为赤松子雕像,肃然侍立。雕像皆惟妙惟肖,令人起敬。
遗迹四:黄石公庙 黄石台前,便是黄石公庙,最早为张良所建,历代经过重修。原庙“文革”时毁坏,现庙为近年重修,内石雕黄石公像为宋代重塑黄石公雕像。庙内有历代有关黄石公的碑刻,“文革”时多有毁坏。古有宋咸平五年郓州(当时本地归其管辖)知府姚铉所撰文的《黄石公庙碑铭》一块。《东阿县志》记载了此文,碑已不知去向。现残存的还有北宋司马光好友大文士邵雍撰文的“重修黄石公庙碑”一块,半许毁坏,弥足珍贵。碑文记述了黄石公身世和黄石公祠自汉代建祠并祭祀及其沿革等内容:“……有石壁立对峙,如龙虎焉……有黄石公祠一座,考其碑为前汉子房所建,……然此庙自前汉建后屡变屡更,……故纠首阎逢壮等纠诸乡人集邀善士共襄义举……”。明代残存《重修谷城山黄石公庙碑记》中内有:“……汉高祖诏令祀之……”等内容。
遗迹五:黄石公祠 黄石山下,有唐代黄石公祠一座,据说最初是当年张良所建,并为以后历代重修。祠内有唐重塑黄石公石刻像。大殿“文革”时遭摧,历代碑刻残壁犹存。传说有汉碑一块,不知去向。现还存有唐《济北谷城黄石公祠碑记》一块,碑文为唐天宝年间御史台长李卓(《元和郡县志》作者,宰相李吉甫之父)撰文。书体为典型的唐隶,流畅俊逸。文中记载了张良当年“哀韩之亡,怒秦之暴,义感天地,……神授良之书,良为帝之师,灭秦报韩成功,遂志祠于济北谷城山之下,盖谓是矣。”并赞黄石公授书之功:“周之兴也,岐山鸣焉;汉兴有圯桥之事。”祠内另有宋宣和年间东平知府及元、明、清历代知府、县令等所立碑刻数块,皆有重要的书法与史料价值。
蚩尤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城东北郊,固堆庙村前。此墓历经夏商周汉,风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2002年巨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蚩尤墓进行了抢救性修筑。
目前,蚩尤雕像矗立于大理石铺就的正方形平台中央。正面刻有篆书体“蚩尤”二字,东面嵌有《九黎百姓乐业图》,相传蚩尤为东夷部落的九黎族人。图中较全面地反映了先民们渔猎、稼穑、冶炼、取火的原始生活场景。背面是以文言撰就的蚩尤生平。底座之上端立着蚩尤的大型雕像,高约3米,面部棱角分明,目光如炬,直视远方,深邃刚毅中透出温敦淳厚,成竹在胸,似有千言。中华民族形成,始于上古时代。那时有三大部族和三位始祖领袖:炎帝、黄帝和蚩尤。三大集团间曾先后爆发战争,黄帝相继打败了炎帝和蚩尤,统一了各部落,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商代末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后,封到齐地,在鲁西寿张蚩尤墓建祠堂,供人祭祀。当地民众每年10月都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依据历史记载分析,蚩尤被杀后,他的部下偷偷地将尸体运回故地鲁西地区,头葬在寿张,身葬在巨野。据考证,寿张,战国时为齐地寿邑,西汉置寿良县,东汉改名为寿张。唐曾置州,后一直为县,1946年撤县为乡,曾先后划归梁山县和东平县,现归阳谷县管辖。蚩尤墓准确位置应在寿张镇西南3华里的后三里河村。
鲁西地区是战神蚩尤的故乡,是他长眠之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我国著名军事家孙膑生于阿(东阿)鄄(鄄城)之间,吴起生于曹州,徐绩生于东明,王仙芝生于鄄城,黄巢生于菏泽,宋江和晁盖生于郓城。战国时的齐魏桂陵战役、马陵战役和宋代水泊梁山农民起义都发生在这一地区。受历史的影响,现在梁山、郓城、阳谷、东平、鄄城等群众习武成风,几乎家家习武,人人练拳。这些都可以说明兵主战神蚩尤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
鬼谷子是战国中期的一位著名的谋略家,著有《鬼谷子》一书,姓名无考,因其隐居于鬼谷著书、授徒而被称为鬼谷先生。据说,他的学生中有著名军事家孙膑和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等人。他的书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和能动作用,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和发展方向,进而左右社会局面,使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鬼谷子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在齐鲁大地,关于鬼谷子的遗迹及传说很多。郑樵《通志●艺文略》补充说,“鬼谷子曾东游于齐”。结合《史记●苏秦列传》“苏秦东事师于齐”的记述来看,郑樵的说法是可信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各国为了战胜敌国,纷纷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知识分子也乐得周游列国。鬼谷子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东游齐国是完全可能的。也许是他的纵横论并没有博得普遍的赞同,于是便有了去楚适齐之举。而齐国正从霸主的地位衰落,此时也无力进行合纵或连横的事业。几经挫折,鬼谷子终于认识到他的学说是超前的,暂时还不适合时代,他的纵横捭阖式的豪杰梦破灭了,于是退隐江湖,潜心学术和授业,把希望寄托于他的弟子身上。曾教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鬼谷子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为后人所推崇。据传,鬼谷子在齐地游学授徒有遗迹可考的共有三处,即平邑鬼谷子村、临沂蒙山和淄博梓橦山。
其一,平邑关于鬼谷子的遗迹与传说。鬼谷子,是山东省平邑县大洼山林深处一个美丽山村的名字,相传鬼谷子就出生在这个山村。如今在大洼的大山深处还有鬼谷子洞、鬼谷子讲堂、鬼谷子村等。
平邑大洼——鬼谷子出生成长的地方。平邑大洼风景区的山脉属于蒙山山系,这里不但峭峰连绵,峡谷纵横,而且流泉飞瀑,奇石怪树处处可见,是国内有名的艺术写生基地和影视外景拍摄基地,据说鬼谷子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并授徒的。因为有了鬼谷子的传说,平邑大洼无形之中给人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传说鬼谷子的母亲是附近村里一位王姓员外家的女儿,因嘴馋误食神仙变成的谷子而有了身孕,后来便在村西一个山洞里生下了鬼谷子。最初,她给孩子起名“王馋”,后来又改为“王禅”。时间长了,鬼谷子的母亲觉得自己平白无故地得了身孕,都是因为那棵突然冒出来的谷子,认为那棵谷子有鬼,从而怀疑王禅就是“鬼谷”脱生的,所以又叫王禅“鬼谷子”。王禅母亲住过的小山村后来就叫了鬼谷子村,她生王禅的山洞也就叫了鬼谷子洞。
鬼谷子村觅迹。鬼谷子村在半山腰之中,村里没有寻找到关于鬼谷子的碑文记载或者别的有价值的历史线索。在这个村子里居住的村民说,村子从什么时候叫鬼谷子村的,他们也不太清楚,反正祖祖辈辈都这样叫,关于鬼谷子的传说流传下来很多。鬼谷子村现在还有16户人家,都姓田,就在与此不远的山梁东面还有一个村都姓王。传说鬼谷子教授的两个徒弟孙膑和庞涓就曾在那个村子附近烧炼过木炭。而鬼谷子就隐居在鬼谷子村西面山上的山涧里,那里地势陡峭平时很少有人上去。在鬼谷子村东面山峰的山崖上,至今还有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和牛蹄子印,传说是鬼谷子搬家时用牛车拉东西留下来的。“鬼谷子就是从这里搬家到了蒙阴的蒙山公园水帘洞的。”村民们说,在鬼谷子村南面的一个叫刁崖的地方,鬼谷子曾在那里设过讲堂,孙膑和庞涓就是在那里受教的。如今那里还有一个为了纪念鬼谷子而重新修建的鬼谷子讲堂。
其二,临沂蒙山关于鬼谷子的遗迹与传说。蒙山水帘洞——鬼谷子修炼成仙处。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奇峰耸立,层峦叠嶂,深涧遍布,古称有“七十二峰”、“九十九峪”、“三十六洞”。现风景名胜区包括水帘洞、雨王庙、云蒙峰、百花峪、老龙潭、望海楼六大景区180余个景点。层崖中间曾有一个石洞,相传是战国时代的鬼谷子王禅修炼成仙的地方,洞口为水帘所掩。至今仍流传着当年孙膑、庞涓在此跟王禅学艺的故事。
蒙山雨王庙——鬼谷子祭神祈雨处。庙中所祀主神——雨王,是蒙山地区专祀的司雨神灵。这位雨王既不在姜子牙《封神演义》七十二部正神当中,也不在中国民间普遍信仰的专司风雨的神祇谱系中(如龙王、关公等)。雨王神的来历众说纷纭,但最被认可的说法是认为雨王是神农时代的一位雨师赤松子。看来这位神仙对蒙山情有独钟,在很早的年代便来到蒙山,保护此地风调雨顺,百姓安乐。传说里蒙山古代仙人羡门子以及稍后的鬼谷子、钟离子都曾在此祭神祈雨,仙气氤氲,源远脉长,可见蒙山祭祀雨神的传统之久远。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雨王庙建于金朝明昌年间,“祈雨辄灵,香火颇盛”。现在的雨王庙飞檐雕栋,气派庄严。大殿正面供的就是雨王神象,刚慈威猛,俨然呼风唤雨之势。南厢供观音菩萨,北厢供的是鬼谷子和黄大仙。老庙正面供雨王神象,侧面供鬼谷子和观音菩萨像。千百年来老庙禀天地之灵气以及雨王的护佑,使这座看却不大的院落颇显神奇之处。
其三,淄博关于鬼谷子的遗迹与传说。相传春秋末战国初,鬼谷子于梓橦山隐居,建鬼谷洞并讲学授徒,培养造就了兵家孙膑、大将庞涓、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和助秦统一六国的秦相张仪四位高徒,还写下了纵横家理论巨著《鬼谷子》,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颇深,并被广泛用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鬼谷子》一书又被后人称为“金书”、“天书”。因此梓橦山鬼谷洞又被人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学院”。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为梓橦山鬼谷洞题词“鬼谷仙境”。梓橦山有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师祖鬼谷子隐居讲学的鬼谷洞遗址及鬼谷祠、鬼谷洞、鬼谷泉等。鬼谷子传说深深扎根于民间,极富地方特色,故事涉及医学、养殖、贸易、养生、推命、相面、纵横术、兵法、教育等多方面。“鬼谷出世”“鬼谷求学”“围魏救赵”“引锥刺骨”“田忌赛马”“井中相会”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已成为鬼谷子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鬼谷泉。相传战国时期鬼谷仙师在此讲学期间掘石为泉,鬼谷先生长年饮用此泉水,终年131岁,故称为鬼谷神泉,至今享有神泉之誉。该泉因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水中含有锶、锌、镁、铁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长期饮用能开发智力、益寿延年。鬼谷泉碑由淄博市著名巨书大师孙鑫书写。
鬼谷洞。鬼谷洞深百余米,幽秘莫测、冬暖夏凉。洞内布展奇特,用造型各异情节紧凑的石雕、浮雕、壁画塑造的各种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运用声、电、光现代电子技巧,展现了鬼谷子设阵布图、讲习兵法、培训才俊的历史画卷。如有关孙膑的请师出屋、隘口斗智、田忌赛马、孙庞斗智、马陵之战等,有关苏秦发愤读书的引锥刺骨、合纵初成、苏秦背简,有关张仪的连横妙计、计统七国等。
鬼谷祠。鬼谷祠是鬼谷子修身养性,讲学授徒之地。该祠高大宏伟、红墙黄瓦、歇山转角、七彩斗拱、雕梁画栋,祠内有鬼谷子坐像及授徒讲学一系列故事介绍。在鬼谷祠以东有一处面积十余亩岩石平台,名为晾书台,据传为鬼谷子晾晒兵书之地。
鬼谷。鬼谷是一条山谷,谷深十余米,相传春秋时期鬼谷子就在此考验他的弟子。现在的铁索桥,就架在鬼谷之上。古时,鬼谷上边只有一根20米长的独木桥,下边是水流湍急的梓橦河。这根独木桥,是去鬼谷洞的必经之路。相传孙膑与庞涓相约来鬼谷寻鬼谷子拜师学艺,看到腐烂不堪的独木桥,庞涓就想回头,孙膑求师心切,冒险走了过去。人走过之后,腐木立断,坠入深谷。孙膑看到鬼谷子并拜了师。鬼谷那头可急坏了庞涓,他后悔不该动邪念,忙跪倒在地,求鬼谷子收下他这个弟子。鬼谷子说“腐木为的是考验你们的决心,我今只收一个徒弟,你还是请回吧!”孙膑忙跪下给庞涓求情:“我二人情同手足,肝胆相照,一路披星戴月,好不容易来到了鬼谷胜地,希望师傅收下他吧!”鬼谷子叹了口气:“此人心术不正,日后必会害你,难道你不在意吗?”孙膑是个忠直之人,哪会考虑日后的事,忙说:“我二人是结拜弟兄,荣辱与共,但求师傅成全!”鬼谷子双目微闭,口语振振:“念于孙膑的赤诚,你庞涓就先在鬼谷住下,你闭上眼过来吧!”鬼谷子用手一点,立即刮来一阵大风,把庞涓卷了过来。十年之后如鬼谷子所料,孙膑被庞涓所害,庞涓被孙膑用计所杀,死于马陵之战。
刻瓷影壁。梓橦山上还有创吉尼斯世界记录的《鬼谷子》刻瓷长影壁,全长66米,刻有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阴阳家、兵家、道家鬼谷仙师生平及所著3卷23篇,计8368字,书体汉隶,建筑材料选用秦砖汉瓦,装帧用优质建材,整个建筑造型古朴典雅,是弘扬齐文化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春秋时颍上人。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齐桓公时为相,向桓公进富国强兵之策,主张罚不避亲贵,唯才是举,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
管仲墓。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南牛山北麓。墓东西36米,南北约16米,北坡高9米,南坡高6米。墓前有旧时石碑,刻古人诗云:“幸脱当年四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可怜三尺牛出土,千古长埋天下才。”现在墓周砌砖墙保护,并立管仲新像及其生平简介。墓前立石碑两方:一刻管仲画像;一刻“齐相管夷吾之墓”并在阴侧刻其简历。这两块墓碑都是当代人为纪念管仲所立。在墓碑北侧,气势雄伟的管仲祠拔地而起,这是临淄区政府为纪念这位历史文化名人而修建的。“三月三,赶牛山”庙会,就是当地百姓为祭奠管仲这位先人而遗留下来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周边百姓云集牛山脚下,管仲墓前。看社戏,逛庙会,人流如潮,热闹非凡。人们在明媚的阳春三月,在这里,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安康。
管仲纪念馆。该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展现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等历史故事)、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