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千问(综合篇)
相关研究<2>
90.新中国建立后召开过几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和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是1989年5月在山东省惠民县召开的,来自日本、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数十人与会。此后,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于1990年10月在北京、1992年4月山东临沂、1998年10月在北京、2000年10月在江苏苏州、2004年11月在广东深圳、2006年5月在浙江杭州、2009年11月在北京先后召开;会议规模由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300多人,海外学者由首届的4人增加到近百人;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杨尚昆、洪学智、刘华清、李鹏、李瑞环、张万年、迟浩田等,或先后接见与会代表,或为大会题词,或到会讲话;国内各大媒体对历届会议作了广泛报导,扩大了《孙子兵法》的影响。
此外,1991年山东广饶“孙子学术讨论会”、1992年山东广饶“海峡两岸孙子与齐文化学术讨论会”、2002年江苏苏州“《孙子兵法》学术研讨会”、2004年国防大学全军“信息时代《孙子兵法》研究与运用学术研讨会”、2004年山东济南“孙子兵法与齐鲁文化学术研讨会”、2008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35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报告会”、2009年台湾“两岸孙子兵法‘全胜论坛’研讨会”、2009年广东深圳“‘孙子兵法与理性竞争’学术研讨会”、2011年江苏苏州“孙武子与《史记》学术研讨会”、“孙子兵法与海军学术报告会”以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兵法论坛”等有关学术会议相继召开,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以至海外的《孙子兵法》研究,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进一步扩大了《孙子兵法》的影响。
香港。香港的《孙子兵法》研究始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2004年,香港兵法应用协会成立,其宗旨是在香港传承和弘扬孙子文化,并将孙子文化应用到现代商战中,以指导商家经营和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协会已吸纳香港商界精英百人左右,并且还吸纳了部分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籍的会员。协会努力开展各种交流活动,认为孙武的价值贵在应用,所以重视实践,重视学以致用,从而成功地将《孙子兵法》用于商战,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据孙武的后人和协会会长孙重贵介绍,《孙子兵法》在香港很受欢迎,从大学、民间组织到个人,尤其是香港知名企业家,都在研究和应用,不少人写了专著。在香港第一届孙子国际文化节期间,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和香港民政事务局长何志平都给予大力支持,并且还专门为文化节题了词。许多研究者认为,香港是个商业社会,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所以香港研究《孙子兵法》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主要用来商战的,只有把孙武的谋略用于香港的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为香港创造财富,才会受到港人的青睐。
香港兵法应用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在香港出版有关孙武的刊物,反映香港《孙子兵法》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在香港宣传和普及中国兵家文化,并组织孙子文化交流,承办两岸四地孙子兵法研讨会。(韩胜宝:《孙子兵法全球行:孙子文化传承是一种星火传递》,见中国日报网2012年2月22日)
澳门。受聘于澳门大学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义在澳门接受采访时认为:《孙子兵法》的大智慧,是蘸着血写出来的,并非空泛的纸上谈兵;在考量《孙子兵法》的家族记忆时,绝不能忘记另一位与孙武祖父孙书同辈的大军事家司马穰苴,他也是田完之苗裔,因抗击晋、燕的侵伐立有大功,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穰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孙武的治军作风,“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也被《孙子●行军篇》演绎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与《孙子●地形篇》中“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如出一辙,“必取于人”的实践性“先知观”则与《孙子●谋攻篇》的至理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相互映照,从而使整部《孙子兵法》摒弃了巫风迷思的纠缠,闪耀着深刻的实践理性的光彩。澳门孙子兵法学会会长孙保平不仅是一位医师,而且还是澳门协和医疗中心主席、西医教授。所以,他一再强调“用药如用兵”,说:“防病如防敌,用药如用兵,选方如选将。疾病重在防御,医者用药善于调兵遣将;药用错了要死人,兵用错了要伤亡。”在从医近40年的过程中,他能够恰当、准确地把《孙子兵法》的思想和原则运用到临床医学上。他在自己编写、出版的的《中华至理名言》一书中,就收入了许多兵家文化的名言。孙保平认为,《孙子兵法》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是一部思想深邃、体系完整、文采斑斓、说理精微、词约义丰、结构谨严、空前绝后的军事名著,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亦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外交、商业、文化、体育、医学、生活等各个领域。(韩胜宝:《孙子兵法全球行:学部委员杨义澳门“还原孙子”》,中国新闻网2012年1月15日;《孙子兵法全球行:澳门兵法会长谈“用药如用兵”》,中国新闻网2012年1月8日)
台湾。台湾的《孙子兵法》研究始于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之初,即20世纪50年代,故起步亦很早。淡江大学率先成立了战略研究所和孙子兵法研究所,其后台湾第一个民间组织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以及台湾中华战略研究会、中华企业研究院学术教育基金会、中华国学商学院等孙子研究学术团体相继成立,汇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形成了浓厚的研究风气,研究领域也从军事延伸至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有学者将台湾的《孙子兵法》研究分为六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以阐释《孙子兵法》的内容为主,并将原文翻译为白话文;第二阶段,1949~1959年,以探讨《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体系为主;第三阶段,1960~1970年,研究重心侧重于《孙子兵法》与《吴子兵法》之比较、批注《武经七书》以及《孙子兵法》例证之研究;第四阶段,1971~1980年,适逢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遂以军事作战的战史实例介绍为主,并针对竹简残文作白话的释义以及竹简出土前传世本的比较;第五阶段,1981~1990年,仍以军事研究为重心,从近代史中选出著名战史验证《孙子兵法》的内容;第六阶段,1991~2005年6月,受美国运用《孙子兵法》于波斯湾战争之影响,加上美国兴起“知识管理”的企业经营理念,台湾孙子兵法研究学者的研究领域趋向多元化。按照这位学者的划分,2005年至今,似应算作第七阶段,在这个阶段,两岸就《孙子兵法》研究加强了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持久发展而共同谋划方策。
为在岛内普及孙子文化,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等学术组织采取了一系列举错,如成立财团法人孙子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会、开通孙子兵法网站、定期出版学术刊物、设立“哈孙俱乐部”、每双周举办一次兵法读书会、定期举办“全胜论坛”等。如今,“全胜论坛”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孙子研究品牌论坛。此外,台北还有二十多家企业成立了学院,为《孙子兵法》的研究营造优质职场环境。为推动《孙子兵法》进入台湾校园,台湾孙子研究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致力提升青年学子对兵法的兴趣与认知。1998年,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开授“兵法与竞争优势”课程,已持续了十多年。政治大学和元智大学这两所台湾顶尖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也开设《孙子兵法〉选修课程,台湾文化大学还让学生从网络游戏“星海争霸”中学习《孙子兵法》。许多硕士生、博士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都以《孙子兵法》为题材设计选题。台湾复旦中学在进行《孙子兵法》选修试点。《孙子兵法》甚至进入了台湾的小学课本,课本图文并茂,很受小学生的欢迎。台湾的电台、电视台和报纸有的开设《孙子兵法》栏目,有的通过制作节目或利用新闻和专题,传播孙子文化。台湾《天下远见杂志》常年开辟“孙子兵法手记”专栏,以发表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据统计,自1990年至今,台湾出版相关《孙子兵法》专业书籍约三百余种,再版重印大陆有关《孙子兵法》的图书近百种,发表学术论文亦有数百篇。
有关学者也指出,台湾在研究《孙子兵法》方面,如今仍存在一些“盲点”:一是台湾远离孙子故乡,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不易有考据性的作品出现;二是政府部门尚无专司孙子研究的单位,所以缺乏长期的发展策略,使得研究力量分散、研究课题重复;三是《孙子兵法》毕竟只是一部兵书, 仅代表中国古代一家的兵学思想, 但被誉为“兵学圣典”后,即罕有批判性论著,这是一个最大的“盲点”,很不利于“孙子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参见王长河《台湾<孙子兵法>研究廿年》,载《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末期,在战国时期已广泛传播,西汉时期经过整理校订,始有定本,从此代代相因,流传至今。此书最早见于《史记》载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可见当时已称此书为“十三篇”。
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的出土,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难题,而且对于学者们考察《孙子兵法》文本的源流非常重要。汉简本《孙子兵法》陪葬的年代据推断应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到元狩五年(前118年)之间。从字体看,其抄写年代在秦到文景时期。这样汉简本《孙子兵法》的抄写年代,比早期著录《孙子兵法》的《史记》、《叙录》和《汉书●文艺志》,要早了几十年至二百余年。由此可知,汉简本《孙子兵法》更接近孙武手定原本,同时也是第一次得知西汉早期《孙子兵法》一书的状况。
对比汉简本《孙子兵法》与传世本,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别。但是,这些差别在汉简本《孙子兵法》发展变化过程中大都消失了。分析其原因,应与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和任宏在整理校订兵书有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对兵书的收集、整理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汉初,“韩信申兵法”和“张良、韩信序次兵法”;第二次是汉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第三次是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校书之事,刘向总其成,为整理校订后的书作叙录,附于其书中,上奏皇帝。叙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著录书名和篇题。刘向、任宏将收集到的篇名、目录次序不仅相同的《孙子兵法》古抄本,校勘其文字,统一其篇名,排定其篇章次序,确定其书名,缮写后成为定本,由国家收藏,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刘向、任宏确定的书名应当是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称吴孙子,是为有别于齐孙子(孙膑)。《汉书●文艺志》源于刘歆《七略》,而刘歆承其父业“总括群书,撮其指要,著为《七略》”,又源于刘向之《叙录》。因此,西汉时期是《孙子兵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国时,曹操在《孙子注》自序中称“略解”,是今天存世的最早注释本。曹操亲自将兵,又深通兵法,自云“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故曹操所得《孙子兵法》,当为佳本。阮孝绪《七录》著录《孙子兵法》三卷。曹操所注恰是三卷本,当是国家所藏刘向校定本。曹操注《孙子》后,有《六朝钞本旧注孙子断片》,不知何人注本,日人香川默识《细雨考古图谱》将其收录。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孙子兵法》二卷,吴将孙武撰,魏武帝注,梁三卷”、“《孙子兵法》一卷,魏武、王凌集解”、“《孙武兵经》二卷,张子尚注”等,还提到了孟氏、沈友诸人的注释解诂。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唐初已有多种注本,但从其篇幅看,当未尝超过“十三篇”的范围。
唐宋时代注家蜂起,出现多种单注本、集注本以及合刻本,其中以《武经七书》和《十一家注孙子》(已分别在“武经探幽”和“历史传承”部分介绍)对后世影响最大。
《文献通考》载有欧阳修为梅尧臣注《孙子》所作的序,欧公称其撰《四库书目》(《崇文总目》)时,曾见到注家甚多,多至25家(据清人辑补《崇文总目》)。但今所见《崇文总目》,仅比《文献通考》多著录萧吉、何延锡二家注本。
《宋史●艺文志●子部》共著录三种《孙子》集注本:一为五家注,曹操、孟氏、杜牧、陈□、贾林;一为二家注,曹操、杜牧;一为吉天保《十家孙子会注》,15卷。
《十家孙子会注》15卷,今通行本是13卷。吉天保生平事迹不详。由于《宋史●艺文志》将其《集注》排在吕夏卿《兵志》和何去非《备论》之间,吉天保或是北宋后期人,故《遂初堂书目》也因此将其著录其中。
从官修和私修目录看,《十一家孙子会注》在南宋时与各注家的单行本并行,明代以后刻本方广。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为最早注本,其后又有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皆有代表性。清代以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最可称道,在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后收入《岱南阁丛书》。
现在所见到的三种宋代本子最为可贵:一是《魏武帝注孙子》,收在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内。《魏武帝注孙子》是现存的《孙子兵法》最早注本,宋代单注本。二是宋本《武经七书●孙子》,原为陆氏□(百百)宋楼藏书,后被日本岩崎氏买去,收藏在静嘉堂,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印本。三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图书馆藏本,1961年影印本。另外北京图书馆尚藏有宋本。
据不完全统计,自唐宋以来,为《孙子兵法》作注者不下于二百家,存世者在六七十家以上。其中著名注家,唐以前有曹操,在隋唐时期有孟氏、李筌、陈皞、贾林、杜佑、杜牧等人,在宋代有张预、梅尧臣、王皙、施子美、何延锡、郑友贤等;在明代有赵本学、刘寅、李贽、黄献臣等,在清代则有孙星衍、邓廷罗、顾福棠、朱墉、黄巩等,可谓名家辈出,蔚为大观。
《孙子兵法》在国内流传的同时,于公元8世纪流传国外,首先是传入日本,其次为朝鲜。《孙子兵法》西传,最早为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巴黎翻译出版法文《中国军事艺术》丛书,其中有《孙子十三篇》。1905年,英人卡托普《孙子》英译本,在东京出版。1910年,英国汉学家贾尔斯《孙子兵法,世界最古之兵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孙子兵法》译本,不仅得到广泛流传,而且还受到推崇。
此外,《孙子兵法》还被译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其中西夏文译本现藏在俄罗斯。
1989年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的成立是改革开放以来《孙子兵法》研究事业的一件盛事,意义重大。此后,山东、辽宁、黑龙江、苏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地方性孙子研究团体,并且创办了多种学术刊物。近年来又陆续开通了以传播《孙子兵法》为宗旨的网站。
有关孙子兵学研究的机构: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1989年成立于山东惠民;
广饶孙子研究中心,1991年成立于山东广饶;
惠民县孙子研究会,1991年成立于山东惠民;
辽宁省兵法学会,1992年成立于辽宁沈阳;
黑龙江省孙子兵法研究会,1993年成立于黑龙江哈尔滨;
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1994年成立于江苏苏州;
天津孙子兵法研究会,1995年成立于天津;
临沂银雀山兵学文化研究会,2002年成立于山东临沂;
苏州市吴中区孙子兵法研究会,2002年成立于江苏苏州;
山东孙子研究会,2003年成立于山东济南;
香港国际孙子兵法应用协会,2003年成立于中国香港;
惠民孙子文化研究院,2004年成立于山东惠民;
福州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会,成立于2004年福州;
香港国际孙子研究院,2006年成立于中国香港;
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2007年成立于中国台湾;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08年成立于山东济南;
深圳市孙子兵法研究会,2008年成立于广东深圳;
滨州孙子研究会,2009年成立于山东滨州;
临沂孙子兵法研究会,2012年成立于山东临沂;
香港孙子兵法学会,2012年成立于中国香港;
澳门孙子兵法学会,成立于中国澳门(具体成立时间不详)。
有关孙子兵学研究的刊物: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通讯》(不定期),1990年创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主办;
《孙子学刊》(季刊),1992年创刊,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1996年停刊;
《孙子与齐文化》(不定期),1992年创刊,广饶孙子研究中心主办;
《东方谋略》(不定期),1993年创刊,辽宁省兵法学会主办;
《苏州孙武子研究》(不定期),1994年创刊,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主办;
《孙武苑》(不定期),2002年创刊,苏州市吴中区孙子兵法研究会主办;
《孙子研究》(季刊),2004年创刊,山东孙子研究会主办;
《孙子兵法年鉴》,2004年创刊,山东孙子兵法研究会主办;
《兵学大观园》(不定期),2008年创刊,天津孙子兵法研究会主办;
《兵者天地》(不定期),2008年创刊,深圳市孙子兵法研究会主办;
《孙子兵法论丛》(不定期),2011年创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主办。
有关孙子兵学研究的网站:
中国孙子兵法网(www.szbf.cn),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主办;
山东孙子研究会网(www.sunzibf.com), 山东孙子研究会主办;
知胜网(www.zhishengwang.com),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办;
苏州孙子兵法网(www.sunwuzi.com.cn),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主办;
深圳市孙子兵法研究会网(www.szbf.org),深圳市孙子兵法研究会主办;
中国孙武网(www.sunwu.cn),广饶孙子研究中心主办;
中国孙子故里网(www.suntzu.gov.cn),惠民孙子研究会主办;
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网(www.chiasuntzu.cn),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主办
临沂市孙子兵法研究院网(www.szbf.gov.cn), 临沂市孙子兵法研究院主办;
孙子文献网(www.sunzi512.com),苏桂亮个人创办;
孙子兵学著作网(www.szbxzz.com),西安理工大学孙子研究中心主办;
李浴日纪念基金会网(www.leeyuri.org),李浴日纪念基金会主办;
中国谋略科学网(www.szbf.net),军事谋略研究中心;
舰船知识网络版(www.news.sina.com/nz/szbf),舰船知识杂志主办;
庶生孙子学术互动专版(www.sshd8.com),庶生互动网主办。
举世闻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代、战争环境和文化土壤条件下的产物。两千多年前中国兵书《孙子兵法》的诞生,是对当时战争舞台上盛行的求神问卜风气和“仁礼之兵”传统的大胆否定。作者孙武透过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和烽火硝烟,以东方哲人的睿智体认和探求用兵之道,构建了以追求全胜,重视谋略,主张灵活机动、因情用兵为显著特征的中国古典兵学体系。
19世纪普鲁士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则是从战争哲学的高度总结了西方从古代直到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经验,写下了《战争论》这部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作为不同军事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的异同表现在什么地方?它们各自的理论倾向和文化价值特点是什么?等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庆的《<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刘庆:《<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军事思想体系的比较研究》,《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其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其一,《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思想体系架构不同。《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作者孙武出身于齐国军事世家,强烈的入世态度决定了其所构建的兵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明道言功”“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也决定了他研究战争的逻辑起点必然是现实的战争。从现存《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看,它确实颇类似一部简明版军事教科书,作者严格按照国君将帅们指导战争的步骤来写作,依据战争的不同阶段为他们提供作战的理论依据和完整的作战策划、指挥程序,最终目的是制“胜”——赢得战争。围绕着如何制“胜”这一核心问题,该书着重阐述了“先胜论”和“战胜论”两方面的内容。
《战争论》则是在欧洲激烈的战争变革中产生的。当时,威力强大的火药兵器摧毁了顽固的欧洲中世纪城堡,广大武装群众在拿破仑战争中“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冲破了一切旧的战争法规和惯例,废除了旧军队,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新的战争实践宣告了封建专制主义陈腐落后的旧战争学说的破产,也为克劳塞维茨在总结提炼拿破仑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起新兴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提供了契机。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克劳塞维茨力图摒弃感性经验的直接性,通过概括规律的间接性认识来反映战争的本质,因此提出了与黑格尔“绝对理念”相似的“绝对战争”这一概念,并把它当成自己战争学说的逻辑起点。尽管纯思辨的绝对战争概念与复杂的现实战争现象之间差距甚远,但他醉心于漫步在抽象的理论世界之中,全力排斥任何影响观察战争事物的因素,要求从绝对形态的战争出发进行理论阐述。
可见,由于孙武与克劳塞维茨写作宗旨和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不同,决定了两部书完全不同的理论构架。注重现实战争指导的《孙子兵法》语言简明易懂,充满朗朗上口的名言警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作战原则方面的提示,充满了军事行动的辩证法。以绝对战争这个理念上的战争为逻辑起点的《战争论》, 更注重理论建设。它对战争学说的基本框架和概念进行了相当缜密和深入的分析, 从战争哲学的高度奠定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二,《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思维方式和思维形式不同。《孙子兵法》诞生于2500多年前,当时中国兵学家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1)人们不再对以往的战争经验进行简单积累,对战争史实进行笼统追述,《孙子兵法》采用“舍事而言理”的归纳推理方法,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原理,这也是它能够摆脱《尚书》等古籍夹叙夹议著述范式的重要条件。(2)定量分析的方法是《孙子兵法》提倡“庙算先胜”和“先计后战”的重要方法论支撑。(3)贯穿《孙子兵法》全书最重要的方法是传统辩证思维方法。传统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握战争全局,从整体上分析与战争相关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的朴素系统思想。在注重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它还特别强调“求善”,即寻找最优化的方法,表现在非此即彼的选择时,要择优汰劣。在存在多种选择可能的时候,则努力寻求最优方案。为了深入观察和认识战争领域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和事物规律,《孙子兵法》通过借用、构建和改造等多种方式最终确立了一系列反映军事理论认识对象的范畴。《孙子兵法》诸范畴以含蓄简练的语言阐明战争中的矛盾现象,有助于人们用理性的思维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但这些范畴往往缺少明确的逻辑推导过程,读者需跃过概念元素的分解与综合阶段,直接达到对战争哲理的“顿悟”。其范畴概念也缺少明晰的界定,更多的是以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对此现象,人们不难从华夏文明所特有的整体直观的思维中找出深层原因来。
深受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影响的克劳塞维茨是不赞成从总体上入手把握战争的。他甚至认为这样做只能陷入混乱而一无所获。他的方法是“先研究战争的各个要素,其次研究它的各个部分或环节,最后就其内在联系研究整体,也就是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65年4月版——下引此书不再加注)。因此,他把概念看成是事物的自然而唯一真实的认识,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逻辑分析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他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的目的与手段、战争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战争与民众、进攻与防御等重要问题的阐述都是遵循这些方法进行的。克劳塞维茨所使用的军事概念,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通用的军事概念。诸如进攻、防御、伏击、佯退、撤退、增援等等。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他对其定义做了进一步的界定,特别是结合自己对战争的亲身体验以及多年来研究130 多个古今战例所得出的结论,对军事概念的内部矛盾和外在联系做了深刻的剖析。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出政治决定战争、产生战争、操纵战争并贯穿于战争进程始终。同时战争也会反作用于政治。如果政治向战争提出违背其性质的要求, 那么一切作战计划和企图都会招致失败。他还以大量的篇幅说明了进攻与防御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相互包容以及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说明由防御向进攻的转化是防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由防御造成的优势下, 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是防御最光彩的部分, 是防御的自然进程。这些精彩论述至今仍不乏深刻的启示。
其三,《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不同。孙武与克劳塞维茨,这两位分别生活在古代东方和近代西方社会里的军事理论大师,在考察战争现象的时候,无疑会有许多共同或接近的思想火花。比如双方都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相互关系;克劳塞维茨提出战略要素应当包括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与孙武提出的道、天、地、将、法等“五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双方都十分重视战争中的装备给养问题,重视地理因素等。这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雄所见略同”。但是,由于他们所处东、西方历史文化氛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是《孙子兵法》论兵又不囿于兵,立足于从大战略的视角观察战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频仍。一个个国家灭亡的残酷现实,令孙武不得不站在大战略的高度来探讨战争,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与军事的广泛联系中来宏观地、整体地把握军事问题,反复告诫人们要高度重视战争,审慎地对待战争。克劳塞维茨的理论阐述主要限于战争领域,很少突破这个范围,从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广泛联系上进行考察。
二是《孙子兵法》奉“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将帅用兵的理想境界。栖息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经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漫长的劳动时间,而战争对农业耕作总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害。这就决定了农耕民族往往把军事行动和政治解决手段结合起来,并以政治解决为上策的传统。这种传统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则表现为希望和平安泰,而非一味强调对立和斗争。《战争论》以不受限制的“绝对战争”为研究战争的完美形态,它的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代言人。他十分清楚暴力行为为资本主义发展开通道路的作用,非常反对中世纪以来盛行的消极被动的军事思想倾向,反对演习式的作战比决定式的会战更有利的思想。他指出:“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都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他甚至断定“用流血的方式解决危机, 即消灭敌人军队, 这一企图是战争的长子”。在他的心目中,“绝对战争”作为战争的完美形态,终将是现实世界的必然归宿。
三是“孙子兵法”尚智善谋, 主张灵活用兵和因情用兵。从争取战争效益的立场出发, 孙武认为在谋略上出奇制胜,外交上纵横捭阖同样可以达到使敌人受挫的目的,同时可以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即使不得已而求战,也要把“用兵斗智不斗多”当成作战指导的基本原则。他在打击目标上主张“避实击虚”;在兵力运用上强调以众击寡,强己分敌;在作战指挥上要求因敌制胜,灵活用兵,不能不顾战场情况的瞬息万变而死抱着原有作战计划不放。《战争论》注重实力,强调作战计划和指挥的坚定性。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胜因素”。因此,他高度重视兵力的集中问题,说无论是把尽量多的兵力投入战场,造成绝对优势,还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集中兵力,形成相对优势,都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明确说明如何设法分散敌人,集中自己的力量。在计划与指挥的关系上,他更强调执行计划的坚定性,认为作战指挥的“全部困难在于:在实施中始终遵循既定的原则”“把计划贯彻到底,不因一千个原因动摇一千次”。对于作战指挥的灵活性问题,书中只字未提。
对于《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上述差别,一些外国军事专家也曾清醒地看到。1987年,美国国防大学教官高德温就曾说过:“就这两位伟大军事家的不同之处而言,我认为,孙子的思想侧重于计谋和战略,克劳塞维茨则强调暴力。”但令人困惑的是,这两位军事理论大师都在当今西方军事理论界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所以,未来西方的军事理论会呈现出哪种思想倾向,值得加以关注。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7月版。
《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8月版。
《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版。
《诸子集成》(影印本),上海书店1986年7月版。
《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新1版。
《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
《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4月版。
《魏源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
《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3月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8月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8年12月版。
郭化若《孙子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版。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战士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王显臣、许保林《中国古代兵书杂谈》,战士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朱学西等《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一卷《远古至东汉》,北京出版社,1987年3月版。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孙子新探——中外学者论孙子》,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2月版。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五卷《兵家》,1990年5月版。
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
马建新《无形的制胜武器》,黄河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1月版。
赵嘉朱《孙子研究文献备要》,新华出版社,1992年1月版。
刘蔚华、李兴斌《孙子学刊》1~17期,1992年2月~1996年3月出版。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孙子>新论集粹——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长征出版社,1992年3月版。
刘 庆《外国重要军事著作导读》,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谢祥皓、刘申宁《孙子集成》第1册,齐鲁书社,1993年4月版。
逄振镐《孙子与齐文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古 棣《孙子兵法大辞典》,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1998年版。
吴如嵩《孙子兵法辞典》,白山出版社,1995年7月版。
黄朴民《中国军事通史》第二卷《春秋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黄朴民《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战国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等《真与假的较量》,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黄朴民等《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第四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赵海军《孙子学通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版6月版。
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李兴斌《门外谈兵》,齐鲁书社,2004年1月版。
李兴斌、黄朴民《孙武与孙子兵法》,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陆允昌《孙武研究新探》,白山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刘晓东等《二十五别史》第1、6册,齐鲁书社,2005年5月版。
李 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中华书局,2006年8月版。
司马琪《十家论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
苏桂亮、阿竹仙之助《日本孙子书知见录》,齐鲁书社,2009年1月版。
李桂生《诸子与先秦兵家》,岳麓书社,2009年4月版。
山东孙子研究会《百名将校论兵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黄朴民《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穆志超《孙子学文存》,白山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薛宁东《超越哈佛——海峡两岸学者论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2月版。
[日]服部千春著《孙子兵法新校》,白山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此书由南兵军统筹,刘庆俊、李兴斌和马建新负责撰写。
具体分工如下:刘庆俊统一组织实施,并撰写书中的某些具体题目;马建新负责撰写《地位意义》《考古发现》《武经探幽》《遗存觅踪》《历史传承》五个部分;李兴斌负责撰写《时代背景》《文化渊源》《精髓探讨》《相关研究》《正本清源》五个部分;内容调整,文字订正,全书校对,主要由刘庆俊、李兴斌共同负责
初稿完成于2012年10月中旬,前后数易其稿,几经修改和调整,最后经南兵军亲自把关、修改、统稿,于2013年7月7日定稿。然而,限于作者的眼界和水平,至今仍觉不少地方难以尽如人意,所以还需祈请读者诸君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有机会再版时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这是一部综述性的著作,书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在书中尽可能地作了注释或说明,并在书后附了有关文献书目,同时在这里特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2013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