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即可进入博物馆)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的建筑工地,意外挖掘出两座汉朝时期的古墓,在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的竹简。据统计,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74枚,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四篇佚名文和一篇残文,《晏子》十六章,《六韬》十四篇,《尉缭子》五篇,《孙膑兵法》十六篇,《守法守令十三篇》十篇,论政论兵之类五十篇,阴阳时令占候之类十二篇,其他(包括唐勒、定心固气、相狗方、作酱法等)十三篇,以及《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一般认为,这批竹简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年至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问题,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汉书 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即《孙子兵法》)和《齐孙子》(即《孙膑兵法》)。《隋书 经籍志》中《齐孙子》已不见于著录。唐宋以来认为《孙子兵法》是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而成书的,或以为是后人伪托的,或以为世无孙武其人,兵法为孙膑所著。《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被发掘出土,使这个千古之迷得到解决。
竹简作为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近代以来,临沂之外的湖南长沙、湖北荆州、西北地区的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竹简串联起来形成“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方面,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1981年2月,临沂市动工兴建汉墓竹简博物馆,1989年10月建成并对公众开放,2021年9月改造升级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设有“雀鸣天下”“武经冠冕”“兵学遗珍”“汗青墨书”“制胜之道”“鉴物知史”等7个展厅。